振兴势头从一小步开始--第一届全国自然辩证学学术发展年会综述_自然辩证法论文

振兴势头从一小步开始--第一届全国自然辩证学学术发展年会综述_自然辩证法论文

重振雄风 始于足下——“首届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始于足下论文,辩证法论文,雄风论文,年会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科学教学部主办的“首届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于2001年11月29日至30日在北京气象宾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同心协力,就自然辩证法的学术定位、学科建设、课程教学、发展方向等根本性问题进行反思,共谋新世纪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大计,为这一学科领域在新形势下和新时代中重振雄风、再造辉煌,开了一个好头。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始终是一个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话题,却又因事关学科的性质和方向而始终最为人们所关注。这一情形首先有其历史的原因。“自然辩证法”一词取自经典作家的书名,书中旨在基于当时科学发展的成果,揭示一种与机械自然观相对立的辩证的有机的自然观,因而基本上属于自然哲学的领域。而自从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哲学所设立自然辩证法研究组以来,其基本方向与前苏联一样,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属于科学哲学的范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年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以来,自然辩证法的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一个具体学科,而是渐次扩展为相关于科学技术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涵盖了原先已有和比较成形的学科,像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社会学等,而且逐渐衍生出相关的一些学科,如科技政策、发展战略、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科学的社会研究和文化研究等等,形成了一个不断扩张着的学科群。这种弹性的或者说模糊的学科定位无疑有着伸缩随意的方便,给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以挥洒自如的空间,且使得它可以“与科技俱进”,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科孵化器”。但同时,这种学科划界上的模糊也造成了学科领域内部和社会上的混乱,“自然辩证法”从业者似乎成了对什么领域都敢发言的“万金油”式的专家,而且彼此之间往往因缺乏共同的语言而无法交流,与国际学术界更是无法对话。惟其如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87年将这一学科改称为“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别的不说,仅就学科定位而言,这一改动较之原来的名称,无疑是明确清晰多了。它规定了这是一门以科学技术为对象的哲学二级学科,或宽松些说,至少是一个以科技哲学为基础的学科群;它要求相关研究者应有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方面的基本训练,但并不排斥以此为基础的相关研究。无论是从学科历史及发展趋势,还是学科分类的内在逻辑而言,这一定位都是比较恰当的,且业已为大多数圈内人士所接受。

如果说学科定位于二级哲学学科,那么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核心或基础则无疑为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这两个(或许该称作三级的)学科也恰恰是程度不同地发展比较成熟的、可与国际接轨的学科。其中科学哲学尽管相对成熟些,但无论在研究和教学水平上都还处于亟待加强的阶段,切不可“东施效颦”,仅凭着走马观花的印象,就认为科学哲学的衰落是什么国际性潮流,且应当紧跟。须知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分析的精神至少在英美哲学中已是无处不在,渗透于其骨髓之中;而在我们的研究和教学中,这种分析和论证的功夫,这种体现了科学哲学精神的思考和提问的方式还相差甚远。至于科学哲学的主题,更是由于连接着科学迅速发展的源头活水而在不断翻新:生命科学、复杂性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的发展等等,都在启发着人们的深层思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技术哲学的成型相对较晚,但在西方发展迅速。这是因为技术不仅仅是科学的应用,更是科学的先导,不仅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媒介和工具,更是人的在世方式,因而有着更为直接和深刻的哲学蕴涵。正因为此,技术哲学有可能昭示着一种不同于科学哲学的哲学范式,一种不是关于“知”,而是关于“做”,关于人的存在的哲学范式,而被有些人所看好,认为是“一门有着伟大未来的学科”。相对而言,这种对于“做”的方式或“在”的方式所作的反思,要求着更为理性、综合、繁复、精细的思索,但其发展也面临着研究中现实取向居多、理论层次不高等困难。此外,自然辩证法的原有传统,科学哲学中对于形而上学的再度重视,人工自然论题的开拓,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现实等,都为自然哲学在科技哲学基础理论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提供了合法性。而作为科学哲学的基础训练和重要渊源的科学思想史,则是自然辩证法基础学科的另一基石: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跛脚的;而且对于许多科学哲学家,尤其是历史主义学派的科学哲学家来说,正是相关的思想史研究,为其提供了新学说的突破口。由此,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思想史四门学科构成了科学技术哲学(或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拓展延伸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政策、科学文化等各种研究。而一种新的方向,是提出应基于科学、技术和工程的三元区分和人类生产生活中日显重要的造物实践,去探索和开拓工程哲学研究。

在学科发展方向上,正如朱训理事长在开幕词中所说:“自然辩证法应当在学科建设和服务社会中来发展,而不是为发展而发展。学科建设的终极目的是服务现代化建设。”研究、教学与社会相结合,是自然辩证法的传统,也是这一学科独特的优势。依托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科学思想史等基础,依据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开展科技伦理、科技政策、科学文化、技术创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研究,更为直接地服务于社会的理论和政策需求,既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与科技发展直接相连的人文学科的批判和论证功能,也可以为自然辩证法自身学科的发展,为新学科的孵化开拓更广阔的空间。这里,借用陈昌曙先生的一句话,可对上述评述作一概括:对于一门学科而言,“没有特色(学科特色)就没有地位;没有基础(基础研究)就没有水平;没有应用(现实价值)就没有前途。”充分利用和发挥自然辩证法在教学和研究中的特色,就可保证这一学科的地位;加强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等基础建设,就可提高这一学科的水平;而注重应用,服务社会,则可为这一学科的未来发展开拓更为远大的前景。

标签:;  ;  ;  ;  ;  ;  

振兴势头从一小步开始--第一届全国自然辩证学学术发展年会综述_自然辩证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