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西部发展高教应合理布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教论文,布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工作,教育部提出“面向21世纪逐步建立起布局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规模效益好、教育质量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当前,为了配合国务院机构改革,把解决高教管理体制中“条块分割”问题作为紧迫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必要的。但是从长远和全局的观点来看,高等教育的合理布局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早做调查研究、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目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1032所,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武汉、西安、沈阳、成都等六个城市就集中了200 多所普通高校,占总数的20%以上。全国的重点大学大都设立在大城市。大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中心,交通和信息比较便利,高等学校适当集中是必要的。问题在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和沿海的欠发达地区以及中等城市,普通高校分布过少,不能满足当地建设的需要。
中国的国情,地区情况差别较大。我们国家要达到共同富裕,就要共同发展,减少差距。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对于中西部的投资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对于中西部和沿海欠发达地区,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支持这些地区适度发展高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让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能够有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是开发这些地区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发展农业必然要求农业科技有一个大的发展,进行农业科技革命。同时,为了提高农村和中小城镇的管理水平,也都需要有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掌握专门技能的人才。那种认为农村和中小城镇不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观念,显然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在我国中部地区(如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和沿海地区的中小城镇(如苏北、浙西、鲁南等地区)基础教育办得好,每年输送大批优秀高中毕业生到全国各高等学校。由于当地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大学,绝大部分学生要进入大城市所在的重点大学求学,毕业以后能够再回到本地工作的为数很少。如湖北、江苏等一些地级市,每年输送3000至4000名高中毕业生到全国各地大专以上学校学习。由于这些学校多数在大城市,学生毕业以后,每年能够回到当地的只有一、二百人,而且主要是师范类学生,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第三产业服务的为数很少。这些地区为全国提供优秀人才做出了贡献,但是这些地区基础教育办得越好,当地人才流失越严重。有人提出应该在大学生中加强思想工作,动员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工作。各个大学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也起了一定作用。但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市场实行双向选择,每个毕业生都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只靠思想工作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的。因此,普通高等学校的合理布局,应该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引起足够重视。如果能够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建立为当地服务的高等学校,培养留得下、用得上的人才,就可以为这些地区的发展准备智力资源,这是对中国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最有力的支持。
建立为中小城市和农村服务的高等学校,绝不能理解为县县办大学,办大学需要有必要的经济、文化条件。主要是指在经济条件比较好、有迫切需要的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办综合性学院、师范学院或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我国沿海和中西部地区一些地级市管辖范围有400—500万人口,有的高达700—800万人;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200—500亿元不等。这些地级市所在的中心城市,经济比较发达,交通比较便利,有可能成为建立为地区服务的高等学校的首选地点。有些欠发达地区也可以几个地区(或地级市)合办一所大学。建立这样的普通高等学校,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教育资源,如已有的成人高校、职业大学、教育学院等。在这些学校的基础上组建普通高等学校。这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要综合性强,要面向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面向农村和乡镇企业的需要。
这些高校的建设要发挥现有高校的支援作用,特别是进入“211 工程”的一批重点高校。这些高校也有责任支援新校的建设。过去已经有许多这样的实例,使一些新校一开始就起点高、步子大,较快地成为水平较高的大学,在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了发挥高等学校在当地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中的作用,在这些中心城市建立的高等学校,应该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要求,办出地方大学的特色,紧密地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应充分发挥智力资源相对集中的优势,使这些高校成为当地的教育中心(兼顾培训在职人员)、科技中心(推广先进技术、普及科学知识)、文化中心(图书、资料)和信息中心(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等)。学校利用智力资源和设备条件,为企业服务,就会得到企业的支持,学校就会成为当地“科教兴市”的核心力量,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当地政府应该统筹规划、全面安排,把对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投资集中用于办好这所学校。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于在职人员要求不断更新知识,各级管理人员也需要提高管理水平,高等学校可以统筹职前和职后教育,发挥“科教兴市”、“科教兴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