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利用对我国产业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外资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资论文,效应论文,实证论文,视角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07-09-19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301(2007)06-0023-08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当中,投资自由化是最显著的一个表现,投资自由化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投资主体国,还是东道国,都深受投资自由化的影响。对于东道国来说,引进外资、利用外资的正面影响主要是有助于弥补本国资金不足的缺口,通过溢出效应达到带动东道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目的。但是随着引资力度的加大,我国学者及政府各界也越来越意识到外资利用对我国产业安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文试图对我国外资利用的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作出实证分析,从而来考察外资利用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一、外资利用、产业安全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综述
国内对于产业安全的理论研究还很不完善,目前尚未对产业安全的概念准确界定。但是确实有一部分学者提出了他们自己对于产业安全概念的理解。将其归类,有以下几种:
(1)国民产业安全定义,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国民产业安全是指在国际产业竞争中一国国民既有的或潜在的产业权益免受危害的状态和能力[1]。
(2)控制力产业安全定义,持此观点的学者较多,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产业安全的定义,但其基本意思都是围绕着外资对产业的控制力。张碧琼认为国家产业安全问题最主要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FDI)产生的,外商利用其资本、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合资、直接收购等方式控制国内企业,甚至控制某些重要产业,由此而对国家经济构成威胁[2]。于新东认为一国对某一产业的创始、调整和发展,如果拥有相应的自主权或称控制权的话,即可认定产业在该国是安全的,创始权、调整权和发展权则可以看成是衡量产业安全与否的标准[3]。何维达认为产业安全最主要是由外商直接投资利用其资本、技术、信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合资、直接收购等方式控制国内企业,甚至控制某些重要产业,由此而产生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4]。
(3)竞争力产业安全定义,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一般都认为控制力并不是影响一国产业安全的唯一因素,他们认为除了控制力以外还要从一国自身产业的竞争能力来考察产业安全的问题。杨公朴等认为产业安全的实现与否不应机械地以持股比例度量,产业安全除了指一国对国内重要产业的控制能力以外,还指该产业抵御外部威胁的能力,主要体现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5]。夏兴园、王瑛认为国家产业安全是指一国产业对来自国内外的不利因素具有足够的抵御和抗衡能力,能够保持各产业部门的均衡协调发展[6]。
(4)分层次的产业安全定义,景玉琴将产业安全分为宏观和中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的产业安全强调本国制度安排的合理有效性,中观的产业安全指本国国民所控制的企业达到生存规模,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及较大的产业影响力,在开放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7]。
本文结合以上学者的观点认为,一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时,如果因为涉外经济活动(例如外资利用)而对本国产业产生了各种方面的负面影响,例如对本国的产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等产生了负面影响,则都可以认为,涉外经济活动影响了本国的产业安全。如果一国在外资利用过程中能够对本国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协调等方面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则就称为产业安全。产业安全和产业不安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研究一国的产业安全问题同时也就是研究一国产业的不安全问题。本文正是想从外资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的角度来研究外资给我国产业带来的不安全问题,同时也就是研究外资利用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外资利用对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具有正面的影响还是负面的影响,在国内一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杜江、高建文对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二者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的结论[8];贺晋兵分析了二者的关系,却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是导致我国GDP增长的原因[9]。在产业结构方面,郭克莎认为外商投资的结构性倾斜加大了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扩大了我国三次产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差别[10];徐芳用实证和计量的方法测算了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与广东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经济结构的变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1]。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持中立的辩证的观点,例如肖卫国从资本形成、技术转移、产业结构、就业、国际收支五个方面分析了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效应[12];李杰从正反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我国利用外资的经济效应[13]。
除此之外,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在研究外资经济效应的同时,深入研究了外资的溢出效应。何洁、许罗丹对中国工业部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得出了外溢效应为正的结论[14];陈涛涛就FDI对中国产生行业内溢出效应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经验研究,并提出充分竞争是产生溢出效应的有效机制[15];严兵借用产业层面的数据分析了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得出外资正面溢出效应存在的结论[16]。
关于外资利用和产业安全的关系方面,祝年贵在揭示国家产业安全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FDI对中国的品牌、市场、技术等影响产业安全的负面因素,提出了完善法律体系,建立监控机制,培育主导产业等保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建议[17];黄志勇、王玉宝对FDI与我国产业安全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18];王莉在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特点的基础上,从技术控制、行业控制、市场控制和环境破坏四个方面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19]。
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界不缺少对外资经济效应和溢出效应的研究,但是由于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使用的数据不同,因此并不能够得出确定的、一致的结论;也不缺少外资利用对产业安全影响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只是从理论和现状上加以说明,具有一定的推测性,缺乏数据证明。至今还没有学者从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的角度来实证研究外资利用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因此本文的目的,正是想从这样的角度,将外资的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同产业安全问题联系在一起,尤其是通过分析不同产业的溢出效应的不同,来对外资利用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程度作出定量的研究。
我国外资利用形式分为外商直接投资、对外借款、外商其他投资三种,其中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外商直接投资形式的外资利用,因此,本文在用到外资利用的概念时,不加特殊说明均指外商直接投资。
二、外资利用影响我国产业安全模型分析
(一)模型的来源
本文用来分析外资利用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模型思路来源于外资溢出效应模型,外资溢出效应模型最常用的是Feder模型,Feder模型最初是由G.Feder于1982年提出的,其目的是分析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把一国的经济部门分为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在两部门的生产过程基础上推导出了分析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产量增长的外溢作用计量方程[20]。后来我国很多学者用Feder模型来分析外资的溢出效应[20,14]。
该模型假设东道国经济部门分为外资部门和内资部门,外资部门对内资部门有溢出效应,外资部门的要素生产率比内资部门高。该模型表述如下:
方程(7)就是用来测量外资溢出效应的方程,也是用来测量外资利用影响东道国产业安全的模型基础,外资溢出效应的大小反映为方程(7)中外资变化的系数项。
(二)外资利用影响我国产业结构模型
根据外资溢出效应方程(7)可得:
i=1,2,3表示第一、二、三产业,通过三次产业利用外资变化项的系数的大小可以分析外资利用对三次产业的经济效应大小。如果某产业
大于0,说明外资对该产业具有正的溢出效应;如果某产业的
等于0,说明外资对该产业没有溢出效应,即对该产业没有影响;如果某产业的
小于0,说明外资对该产业具有负的溢出效应,即外资对该产业非但没有促进作用,反而有负面的影响。如果外资在三次产业间的溢出效应相差较大,就说明外资利用在三次产业间发挥的作用不一致,因此就会导致三次产业的发展不一致,进而影响到三次产业的结构不协调,影响我国的产业安全。
(三)外资利用影响我国地区经济结构模型
根据外资的溢出效应方程(7)可得:
i=e,m,w代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通过东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变化的系数的大小来分析外资利用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及产业安全的影响。如果
的值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太大,说明外资利用对我国不同地区发挥的作用不一致,不能够调和地区经济结构差距,反而更加加剧了地区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加大了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地区差异,影响着我国的产业安全。
三、外资利用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实证分析
外资利用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有效的外资利用可以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助于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有助于技术的引进和创新。我国学者一般把外资给国内经济带来的这种促进作用称为外资的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但是在实际利用外资过程当中,由于我国自身引资环境的不完善、产业结构的不协调,使得外商直接投资的效应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反而引起了诸如外资产业投向不合理、地区投向不合理等产业不安全的问题。
(一)外资利用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结构效应分析
1.外资利用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产业结构效应
产业结构合理化要求各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的各部门之间保持较为协调的比例关系,当产业结构不合理时,就需要一国采取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理论上来说,在适当的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促进东道国新兴工业的发展,推动东道国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对东道国企业产生产业关联效应和示范效应,进而推动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这种效应称为外资的产业结构效应。
但是,由于引资政策的不完善和地方政府间的引资竞争导致了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外资产业分布格局,从而导致外资产业结构效应的失效。从表1中可以看出外资产业分布的主要特点:外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很低,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也相对偏低;在第二产业内部,外资主要集中于投资少、见效快、资本产出效率高的下游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而投向基础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外资很少;在第三产业内部,外资投向房地产业的比重较大,而投向具有带动性作用的科学研究部门和技术服务部门的外资却很少。
表1 全国1998~2005年各产业及行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比例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第三产业中 第三产业中 第三产业中
实际利用 实际利用实际利用制造业实际房地产业实际 教育文化业实际 科学研究和综合
年份 FDI比例
FDI比例 FDI比例
利用FDI比例
利用FDI比例 利用FDI比例
技术服务业比例
%%
% % % % %
1998
1.37 68.9129.7281.66 47.44 0.51
1999
1.76 68.9029.3481.37 47.24 0.51
2000
1.66 72.6425.7087.39 44.51 0.52
0.55
2001
1.92 74.2323.8588.82 45.94 0.32
1.08
2002
1.95 74.8323.2393.25 46.23 0.31
1.61
2003
1.87 73.2324.9094.27 39.29 0.43
1.94
2004
1.84 74.9823.1894.62 42.34 0.27
2.09
2005
1.19 74.0924.7294.99 36.33 0.12
2.2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6)整理计算而得。
外资产业结构效应失效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加剧了产业结构的不协调,导致经济出现结构性过剩,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错位,内需拉动乏力,外资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特点使得制造业连续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陷阱,增加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另外,跨国公司还善于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把环境污染重、资源高消耗的产业转移到我国,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外资产业分布不合理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阻碍了我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影响了我国的产业安全。
表2 各地区利用外资情况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 各地区利用外资额
地区 利用外资额(亿元)占全国的比例%
全国总计 3978.8
100.00
东部地区 3050.2
76.66
中部地区 453.411.39
西部地区 262.96.61
东北地区 183.84.62
不分地区 28.5 0.7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整理计算而得。
2.外资利用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地区结构效应
如果外资能够有效的投入到急需发展的地区,则能够带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调整地区经济结构的作用,这种效应称为外资的地区结构效应。
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起步晚,投资环境相对较差,对外资的吸引十分有限;而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较早,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使得外商投资高度集中于东部,而中西部却寥寥无几,形成了一种“东重西轻”的外资地区倾斜格局,导致外资地区结构失效。从表2可以看出,2005年我国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额占全国的比例为76.66%,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仅为11.39%和6.61%。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投入差异加大了地区间的经济水平差异。我国中西部地区不能有效吸引外资从而导致地区结构失效的原因,就是因为中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在投资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建设上都大大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而外资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流动一定会遵循生产要素配置的一般规律,即流向要素报酬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就产生了外资的地区分布不均衡问题。同时,这种地区分布不均衡反过来又会加重中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的现状,进一步恶化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如果政府不加干预的话)。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投资环境差——外资投入不足——投资环境差——……”的恶性循环,导致中西部地区企业及产业的要素利用率降低,生产能力下降,生存环境恶化,国际竞争力不强。这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只会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加大我国地区经济结构的失衡,影响我国的产业安全。
除了外资的产业结构失效和地区结构失效影响我国的产业安全以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外资的溢出效应的差异来考察外资利用对产业安全的影响。
(二)外资利用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溢出效应分析——模型的计量检验
外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外资利用规模的扩大,外资利用不当会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失衡等产业安全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第二部分外资利用影响产业安全的模型,根据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外资的溢出效应差异来考察外资利用对产业安全的影响。
计量检验的数据均来自于1995~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跨度为1994~2005年,就业人数的单位为万人,其他变量的单位均为亿元,外商直接投资额根据当年汇率换算为人民币金额,单位为亿元。
1.第一产业外资利用的溢出效应
对第一产业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考虑到我国第一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很小,且从1994年之后才有分行业的协议外商直接投资额,从1998年之后才有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因此dY[,F]用第一产业的协议(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额代替,dY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来代替,dL用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来代替,dK用近似的第一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①来代替。用残差项作权数对方程进行加权最小二乘估计,得到的结果为:
可以看出,去掉外商直接投资项后,方程和各个变量的显著性都有所提高。因此,可以判断外商直接投资对于第一产业的外溢效应不显著。
2.第二产业外资利用的溢出效应
对第二产业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②时,考虑到我国第二产业利用外资的规模较大,为了尽量提高变量数据的真实性,对于项,1994~1997年的数据用协议(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额代替,1998~2005年的数据用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代替;Y值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数据代替;L值用第二产业的职工工资总额代替;K值用第二产业近似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代替。
由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外资项的系数为0.8514704924,检验变量显著性的统计值为5.818419,超过了临界值,拒绝系数为0的假设,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二产业有着较明显的外溢效应。
3.第三产业外资利用的溢出效应
对第三产业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变量的选取和第二产业一样,只是第三产业的职工工资比较复杂,因此L用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来替代。
回归方程的外资项的系数为负,且t的绝对值大于临界值,因此可以确定外资对于第三产业具有负的外溢效应。
4.计量分析结论
从计量分析可以看出,外资利用对第一产业的溢出效应不显著,这和我国第一产业外资利用的现状是相吻合的,表明外资利用对于第一产业的贡献很小,对我国第一产业的发展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外资利用对第二产业有显著的正的溢出效应,说明外资利用确实对我国的第二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拉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经计量检验外资利用对第三产业的溢出效应为负,这和我国第三产业外资利用的比例构成是不大协调的,说明外资利用并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起到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这一点可以用我国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利用外资的比例较大,而科学教育行业、技术服务行业利用外资的比例极低的现状来解释,因为科学技术是最容易体现外资溢出效应的行业。总之,通过外资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外资利用除了在我国三次产业间的分布不合理以外,对于我国三次产业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这样更加加剧了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直接影响了我国的产业安全。
四、结论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但是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外资利用的规模扩大和速度加快,外资利用的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反而给我国产业安全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外资利用的产业不均衡导致了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状况加剧,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外资利用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加剧了我国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削弱了我国某些地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外资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溢出效应不明显,甚至会起到阻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的负面作用等等。
要想充分发挥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消除其对我国产业安全的不利影响,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认识到外资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现状,注重引资的质量和效果,不能只是一味追求引资的数量和规模;第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外资引进的过程中不仅要鼓励引资,而且要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从外资的准入到外资的治理,政府部门都要起到主导的作用,不能只是为了体现“业绩”而引进外资;第三,制定合理的产业导向政策和地方优惠政策,引导外资流向农业综合利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等我国急需发展的行业和广大中西部地区;第四,加大技术的吸收和创新能力,确保外资的溢出渠道畅通,充分发挥外资的溢出效应,尤其是技术溢出效应,同时要挖掘本土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注释:
①由于2004年以前的统计年鉴没有统计分行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因此这一项1998年至2003年的数据用分行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相加求得,因此称之为近似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②为了克服K和K[,F]之间可能会出现的多重共线性,dY项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量表示,但是因为外商直接投资额本身就是当年净统计值,因此项就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来代替。
标签:溢出效应论文; 外商直接投资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三次产业结构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经济论文; 第一产业论文; 中西部地区论文; 经济学论文; 第二产业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