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产业几个理论问题的争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理论论文,体育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在体育事业向体育产业转化的过程中,体育产业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本文针对当前理论界在讨论体育产业过程中有争议的几个问题,如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关系、体育服务问题、体育产业的外延、体育旅游是不是主体产业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体育产业;体育主体产业;体育产业的外延
1 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关系
自体育事业向体育产业转化的问题提出来以后,理论界便对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关系问题首先展开了讨论。一种观点认为,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只是提法不同,二者没有实质性区别,体育事业即体育产业,体育产业也就是体育事业。从宏观来说,不仅体育产业属于事业,教育、文化、科学、卫生、经济,整个社会各行各业都属于社会主义事业。我们从事的事业,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所作的报告,题目就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显然这里所讲的事业是包括社会事业和经济事业在内的全部社会主义事业。因此,体育产业就是体育事业。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不能划等号。江泽民同志所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从宏观角度、从执政党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来讲的。他在讲到必须努力实现十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时,又是从经济、文化等不同的方面分别进行论述的。实际上,各行各业的区分是相当严格的,如事业单位、企业部门、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等等。不同性质的单位,国家在财税、信贷政策和统计、监督的方针、方法上都是不同的。
两种观点都持之有理,但我认为后一种观点更切合当前的实际,否则就没有必要提出体育事业向体育产业的转化问题。事实上,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在许多方面有区别,主要有:
1.1 资金来源不同
我国现行的财税政策是事业单位的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而且勿须返还;企业所需资金由银行贷款,到期还本付息。办事业不收税,办企业则按章收取利税。体育部门原本是事业单位,当体育事业向体育产业转化后,经费下拨的情况就会发生变化,根据其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则强调自我生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国家逐步减少直至不拨经费。显然,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
1.2 经济性质不同
体育作为事业是同产品经济相联系的,产品经济是不进入流通不进行交换的经济,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型管理,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是这种管理体制的特点。体育产业则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经营者要求赋予一定的经济权利,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通过市场实现劳务产品和价值,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供需平衡。作为事业,要求以福利性为主,以社会效益为主;作为产业,要求以经营性为主,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体育事业向体育产业转变后,经济性质就由产品经济转向商品经济,运行机制也由行政命令转向市场,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运转。因此,体育事业向体育产业转化,必然导致经济性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大变革。
1.3 作为产业,公民参加体育活动既是权利又是一种消费
体育作为一种事业,公民参加体育活动视为权利,由社会提供免费服务。长期以来,由于将体育当成事业来办,其结果因为经费的限制,经常在竞技体育与健身体育中选择,为了实现奥运战略的需要,选择了竞技体育而冷落了健身体育,使健身体育落后于竞技体育。西方发达国家,在竞技体育商品化基础上,政府把健身视为一种消费,由体育商人去经营,只是在特殊情况下,给予一些补贴。由于有滚滚而来的财源,不仅竞技体育发展很快,健身体育也日益兴旺,参加健身的人数不断增多,健身方式不断多样化、高级化。在我国,体育事业向体育产业转化后,公民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视为权利,而且也应当视为一种消费。体育作为消费资料,就不能仅仅由国家去经营同时还要由社会、居民个人和体育商业集团去经营。对于居民个人来说,无论是进行体育实物消费、劳务消费或信息消费,都应当从个人的货币收入中进行支出,而不应当要求免费享受。国内外经验证明,体育只有向产业化、商品化发展,才有生机和活力,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增光战略才能在全国范围内付诸实现。
2 关于体育服务的不同见解
体育是服务产业,这是大家都赞同的。但是在谁来提供这种服务才算是体育产业的问题上,却有着不同的见解。一种观点认为,只有体育组织、体育工作提供的服务才是体育产业,体育运动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人体的自然运动,不是产业,群众的健身活动是自我服务,也不是产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体育组织、体育工作、体育运动、群众的健身活动所提供的服务,都是产业,而且是体育的主体产业。这样,在“体育运动”和“自我服务”是不是产业的问题上,就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首先应明确,服务本身是一个经济问题,是一种产业。这是因为服务是劳动者运用自己的劳务力,借助于劳动资料,把自己的劳动传导到消费者身上,以活动形式直接满足消费者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作为商品形态的服务,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作为非商品形态的服务,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交换价值。不管哪种形式的服务,也不管服务的经济性质如何,在服务过程中,都需要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都要进行投入、产出的比较,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见,服务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产业,正因为如此,1985年国家统计局对我国产业进行分类时,将服务业列为第三产业。体育是为提高居民素质提供服务的部门,属于第三产业。提高居民素质的服务,是包括体育组织、体育工作、体育运动和群众健身活动在内的全部服务活动,并形成体育产业序列和有机整体。不同意将体育运动和群众健身活动当作体育产业的同志,是将体育组织、体育工作和体育运动及其健身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割列开来,对立起来了。实际上体育组织和体育工作是为体育运动服务的,没有体育运动,体育组织和体育工作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群众的健身活动是自我服务,也是一种产业。联合国颁布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中制定的产业分类法,其中第9大项就讲到服务问题,明确规定服务是包括“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服务”在内的全部服务活动,个人服务是整个服务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服务又包括个人为社会、社会为个人和个人的自身服务。而且确定一种产业的类型,并不是根据它的组织和工作,而是根据产业的经济性质。将农业划归为第一产业,主要是根据农业(林、牧、副、渔)能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将体育划归为第三产业,主要是依据它能够为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提供服务,为社会提供健康的劳动力。农业的各级组织自身不能生产粮食,它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体育组织自身也不能强身健体,它是为竞技运动和健身运动服务的。不同性质的产业有不同的组织机构和工作特点,但都是为本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服务的。因此,只承认体育组织、体育工作是产业,不承认体育运动和群众的健身活动是产业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3 体育产业的外延之争
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体育场馆、体育旅游、体育彩票、体育广告等非物质生产部门所提供的服务是体育产业,是勿庸置疑的。而对体育服装、器材、药物、饮料等物质产品是不是体育产业,却众说纷纭。主张体育物质产品是体育产业的同志认为,体育服装、器材、设施、饮料、药物等,是开展体育运动的物质条件,是发展体育产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没有体育物质产品,体育运动便无法开展,体育产业也不能发展,而且国外也是一直把体育物质产品的产值统计为体育产值的。不同意将体育物质产品划归为体育产业的同志则认为,体育产业生产的产品是体育劳务,属于第三产业,而体育物质产品则属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体育劳务产业具有非实物性、非贮藏性,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具有同时性特点,而体育物质产品则是有形的、可贮藏的,既有体积、重量、长度的区分,又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上可以分离的。其次,体育劳务产业具有福利性和经营性并存的双重性质,其中福利性体育占多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有一部分体育项目从福利性体育产业中分流出来,转化为商品,具有交换价值,但它为社会提供劳务的属性并没有变化。体育物质产品则不同,无论是体育部门生产的还是社会企业生产的,都是纯粹的商品,其生产和销售都是以盈利为目的,都是按照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从事生产和经营。再次,体育劳务产业,由体育部门管理和调控,强调社会效益为主;而体育物质产品除体育部门生产的由各级体育运动委员会进行管理和调控外,其余由生产厂家所在的行业及其主管部门进行管理和调控,但都强调经济效益为主。这些区别说明,不能将第二产业的物质产品混同于第三产业的劳务产品。
上述两种观点所持的理由不无道理,这两种观点能否统一呢?笔者认为是可以统一的。诚然,开展体育活动没有物质条件不行,将第二产业混同于第三产业也不行。但是,应当承认,体育产业的概念有一个从狭窄演变到宽泛的过程,因而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去进行分析,二者之间的矛盾便可统一起来。
将体育物质产品归宿于体育产业的范畴,并没有将第二产业混同于第三产业,但也没有当作体育产业的内涵,而是将它们统一在广义的体育概念之中,统一在大体育产业观之内,是作为相关产业看待的。这是因为现代体育产业同其它产业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种结构关系、关联关系和发展关系,这就告诫我们,仅从非生产领域来分析体育产业是不够的,必须突破狭隘的体育产业观,从大体育产业观的角度来探讨体育产业的发展问题,这是现代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何况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各部门,其生产和发展都不是单一的,都是在发展主体产业的同时发展其它产业。一个钢铁企业,决不仅仅是生产钢铁,同时还要生产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一些产品,如饲养牧畜、池养鱼业、耕种蔬菜、生产和销售饮料、日用百货等。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富余人员增多,企业内部的第三产业还将有更大发展。体育部门为了增收节支,广开财源,开展多种经营,生产第一、二产业的某些产品,满足本部门和社会的需要,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各种产业在同一个部门混合生长,这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为了将第三产业同第一、二产业区别开来,我们将体育部门生产的物质产品,称为体育部门的产业,而将社会企业所生产的物质产品,称为体育物质产品产业。这样就形成体育劳务产业、体育部门的产业和体育物质产品产业三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并形成两大体育产业系列,一是体育劳务产业系列,二是体育物质产品产业系列。这两大产业系列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从而形成体育产业的有机整体。因此,体育产业的外延应当包括体育物质产品在内。
4 关于体育旅游业的分歧
体育劳务产业可分成主体产业和相关产业两大类。主体产业包括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以及体育场馆所提供的服务等。相关产业包括体育旅游、体育广告、体育彩票、体育服务公司所从事的商业性服务和体育物质产品等。
主体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我国体育发展的两大战略,就是主体产业战略,深化体育改革主要是主体产业的改革。发展主体产业又不能离开相关产业,它可以为主体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因而主体产业和相关产业要协调发展。
在体育产业的分类上,也有些不同的观点,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旅游是一种典型的体育服务,应当属于主体产业而不是相关产业,这是值得商榷的。
旅游业无论在中国或其他国家,都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还是创汇的支柱产业。体育旅游业是国家旅游业的重要分支,它是在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是这一产业的专门组织,它是国家旅游局批准的一类旅行社,是国家体委领导的直属企业,是专为各国朋友、华侨、港澳台同胞来华从事体育旅游和观光旅游活动服务的全国性机构,并在各省市设有分支机构。
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成立以来,广泛开展体育旅游业务,已推出的项目有:高山探险、山间旅游、摩托车、汽车、自行车旅游、江河漂流、沙漠徒步旅游等几十个项目。每年接待中外旅游者1500人次左右,1986年创外汇589万元,1900年增加到1015万元。
体育旅游业不同于其它产业,它非常特殊,一是随经济发展而发展,二是它所要求的导游和翻译是其它产业无法替代的,它是介于发展资料与享受资料之间,是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综合体。从体育旅游业的经济性质、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来看,它应当是相关产业而不是主体产业。
收稿日期:199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