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聪 226010
江苏南通瑞慈医院 普外科
摘要:目的:探讨在治疗腹股沟疝时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治疗腹股沟疝的患者中选出58例,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疝修补手术,作为对比组;对另外一组患者则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作为研究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数据、术后恢复数据以及并发症等。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0.00%,明显低于对比组13.79%(4/29);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率为2.04%(1/49),明显低于对比组20.69%(6/29)。同时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率和复发率,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疗效
腹股沟疝主要指的是位于人体腹壁和大腿交界处三角区域内的疝气疾病,临床根据疝环和腹壁下血管的分布规律,将该类疾病分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两种。其主要是由于腹股沟缺损所产生的腹腔脏器突出,在体表形成隆起,因此称为“疝”。在患者中男性发病率要高于女性,并且腹股沟斜疝的发病率约占总数的95%左右。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为外科疝修补术治疗,而常规修补术后患者会出现较高的复发率,并且住院时间较长,因此应选择更加合理的疝修补手术[1]。本文即是对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从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选出的58例腹股沟疝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比组中男性26例,女性3例,患者的年龄从19岁至7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5.71±6.28)岁,患者的病程从2个月至41个月不等,平均病程为(20.26±3.07)个月,其中腹股沟斜疝患者共27例,直疝患者共2例。研究组中男性25例,女性4例,患者的年龄从18岁至7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5.46±6.03)岁,患者的病程从2个月至37个月不等,平均病程为(20.11±2.82)个月,其中腹股沟斜疝患者共26例,直疝患者共3例。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等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个小组,每组29例。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疝修补手术,作为对比组;对另外一组患者则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作为研究组。在治疗前均与两组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为患者讲解本次研究中手术方法、目的和意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1常规疝修补术方法
为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处理,手术中不需要放置导尿管。根据患者腹股沟疝类型选择相应的常规修补手术,需要注意的是在缝合阶段将精索位移至皮下,而腹外侧斜肌的肌腱膜在精索后进行间断缝合,主要在精索外壁要留有一定的空隙,这样做就避免了精索血液流通不畅的情况[2]。
1.2.2无张力疝修补术方法
采用连续性硬膜外麻醉处理,逐层将患者腹股沟处皮下组织切开,切口长度约为5cm,在切开腹外侧斜肌的肌腱膜之后将斜肌充分暴露。然后对患者的精索进行寻找,游离并固定精索,并寻找疝囊所在位置。在确认疝囊后对其进行游离,直至颈部位置,并将腹膜外侧的脂肪层进行充分暴露。如果患者的疝囊体积较小,则可以直接通过内环口将其翻回腹腔当中,无张力疝修补小疝囊时不需要对内环口进行缩减或高位结扎,同时也不需要对腹股沟组织进行游离和高张力性缝合修补。如果患者的疝囊体积过大,或疝囊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应该采取横断疝囊的方式,开展内翻后的高位结扎,待修正完毕后将疝囊翻回腹腔当中。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应在疝环口内放置伞形的填充物,注意保障环口和填充物底部在同一平面上。将患者精索(子宫圆韧带)提起,在精索后放置网状的补片,需覆盖整个腹股沟管的后壁,精索应从补片网孔内穿过,采用间断缝合方式进行固定,约6针左右,最终逐层缝合患者皮下组织和皮肤[3]。
1.3患者并发症判定标准
术后患者切口处出现红肿、渗液、压痛或切口开裂等情况则视为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如患者术后皮肤水肿,但无明显炎症反应,则判定为皮下积液[4]。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n(%)来表示计数数据,并利用x2对数据进行检验,采用 来表示计量数据,并利用t对数据进行检验,以P<0.05代表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将两组患者治疗数据进行整理,并制成如下表格:
从上表当中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复发率和并发症率均明显低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患者1例并发切口感染;对比组中5例并发切口感染,1例并发皮下水肿。
3、讨论
腹股沟疝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外科病症,造成这种疾病的原因较为复杂,根据患者患病原因不同将其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主要是由于患者先天性腹壁过薄,或后天腹腔压强增加所致[5]。根据现代临床学研究显示,腹腔内压强增加是导致现代成年人腹股沟疝的主要诱因。在传统治疗过程中一般采用外科手术对疝的肠壁通道进行高位结扎,这样就能够增加腹股沟外膜的强度,治疗和防止腹股沟疝。但是常规疝修补手术主要是将不同解剖层次的各组织进行强制缝合,此时就会导致腹股沟处各组织间张力增加,容易产生损伤。一旦术后患者缝合处恢复较差,那么患者必然会感到明显的疼痛感,在术后活动过程中也容易引发开线的情况,临床复发率较高[6]。
无张力疝修补术则是一种根据人体实际生理结构层次开展的缝合手术,与传统疝修补术相比,该治疗方法本身能够应用在各种腹股沟疝的治疗中。无张力疝修补术最大的特点就是避免缝合部位组织张力过大,也能够对患者腹股沟疝环和后壁过薄的情况。在手术过程中一般采用生物材料补片辅助缝合,这类生物材料本身与人体组织有很好的相容性,不会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并且在短时间内就能够与组织进行粘合[7]。利用补片的方法代替传统强制重叠缝合,既能够简化缝合的步骤,节省缝合时间,又能够避免对周围组织进行过度牵拉,患者在麻药药效消失后感到的疼痛感较低,一般15d之内就可以进行床下运动。
而为了进一步降低患者术后的复发率和并发症率,在开展无张力疝修补术时还应该保证对组织充分解剖和暴露,尤其是对于之前开展常规疝修补术后复发的患者,应该尽量将其组织层次还原到最初状态。同时术中所使用的补片也必须符合标准要求,能够与正常组织形成牢固的粘合度,在放置补片时一定要保持其平整和充分延展。在手术过程中一定要控制不必要的剥离操作,一旦患者发生出血情况要立即止血,待完全止血后才能继续开展治疗。再者,为了有效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的几率,整个手术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我国院内无菌手术规范进行,同时在术后还要给予患者相应的抗生素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在缝合补片时应该采用不可吸收的缝线,因为这类缝线的降解期较长,能够长时间维持缝合处必要的张力,为补片与组织的粘合创造更多的时间[8]。
但是,在开展该类手术后仍然会出现部分并发症,包括尿潴留、阴囊肿胀、感染等。在本次研究中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的并发症率仅为2.04%,明显低于对比组20.69%。同时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较短,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疝修补术患者。
参考文献:
[1]洪涛,吴颜军,王刚.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87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78-79.
[2]姚保石,王培斌,吴勇.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体会[J].淮海医药,2013,31(04):331-332.
[3]张文海,白剑,侯湘德,等.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21):3911-3913.
[4]李道快.疝环填充式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0,13(06):1922-1923.
[5]袁平,潘扬,骆晓红.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67例临床分析[J/CD].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05(01):81-84.
[6]梁存河,王宇.开放式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1136例临床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51(03):398-401.
[7]赵永红,史金鸽.浅谈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66例治疗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06):1697-1698.
[8]闫红刚.腹股沟疝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填补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探讨[J].医学细腻,2010,23(11):4253-4254.
论文作者:沙聪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9
标签:患者论文; 腹股沟论文; 术后论文; 修补术论文; 手术论文; 并发症论文; 切口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