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扫描和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主客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4.00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4-0011-04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是近几年该领域学者关注的一个学术问题,不少学者认为把思想政治教育由教师单一主体扩展为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即“双主体”或“多主体”,是该领域研究的重大创新,颠覆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质量将产生巨大影响。由此,“双主体”或“多主体”观点,几乎成为学界的主流观点。但是,针对这一观点,北京大学祖嘉合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发表了的《试析“双主体说”的理论困境及化解途径》一文,首先提出了对这一观点的质疑以后,先后有不少学者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复旦大学顾钰民教授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见《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8期),西南大学唐斌副教授、罗洪铁教授也就这一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1期),南开大学平章起教授、郭威博士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的困境及其超越:从实践的视角》一文对主客体关系做了系统梳理,对“双主体”“多主体”“主体间性”等观点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这些观点理论上存在的种种缺陷(见《理论学刊》2015年第1期)。坚持“双主体”观点的文章只看到首都师范大学李基礼老师文章:《“主客体”与“双主体”之争:“对立”还是“统一”——兼与顾钰民教授商榷》(见《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3期)。这篇文章不仅认为“双主体”是一个科学概念,而且认为“主客体”和“双主体”这两种不同的观点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这种把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和谐”,模糊了学术讨论中的不同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学术讨论的意义。对此,我做一个简要的回应,并就这一问题的讨论谈一点想法,。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理论认识,并有效推动学术争鸣和研究。 一、科学讨论的关键是把握不同观点的核心内容 “双主体”观点的实质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受教育者)上升到主体位置,与教育者并列成为教育的主体。把握这一核心内容是对“双主体说”观点提出反对意见的基本立论。李基礼老师文章(以下简称李文)认为“双主体”观点是科学的,反对“双主体”的观点是可以与之统一的,并以此为基础与我的观点商榷。这说明李文在这一关键问题上没有认真看我的文章,并把握我观点的核心内容,而是把问题的讨论引向“主客体”与“双主体”这两种观点是“对立”还是“统一”的争论,导致讨论和争论的问题偏离了不同学术观点原来的内涵。我认为“双主体”的观点是不科学的,在逻辑上、理论上存在诸多问题,不能成立。根本就不存在与“主客体”观点“对立”还是“统一”的问题。 正是由于李文对学术观点理解上的偏差,在他的文章中花了近千字篇幅,用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大谈“双主体”观点是可以和“主客体”观点统一的。还特别大谈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就可以说成是两个过程。我不想在这里一定要进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就是两个过程”的口舌之争,这实在没有意义。我只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定把“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说成就是两个过程”,那么,这两个过程是否能够分离,是否可以在时间上分出哪一个过程在先,哪一个过程在后。李文连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还大谈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这实在是故弄玄虚。真正的学问是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易懂,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搞不懂。李文似乎认为用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这几个字就一定是正确的。这样的研究方法应该坚决抛弃。 在这两年中,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和“双主体”问题确实有不少讨论,也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双主体”观点存在的问题。其中,南开大学的平章起教授、郭威博士生在《理论学刊》2015年第1期发表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的困境及其超越:从实践的视角》一文进行的分析,很有新意,建议李基礼老师认真读一读。 在回应李文的过程中,我对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看到西南大学唐斌老师的文章:《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及其价值追问》一文,我认为有道理,该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客体概念是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在实践活动中,人是活动的主动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实践主体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在实践活动中,客体是指一切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主客体的定义,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实践活动中主体是人,客体是人的活动所指向的物。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实践活动,但这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以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作为对象的实践活动,这与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区别在于改造的对象不同,前者的对象是自然,后者的对象是人的思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不能简单套用哲学上的主客体范式。应该用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来表达。教育者(教师)和教育对象(学生)都是人,都是会思考、有意识、有目的、并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这与哲学范畴中所指的客体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把哲学范畴的主客体关系套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只会使清晰的关系变混乱了。因为教育对象也是人,就应该与教育者一样,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这就是“双主体说”产生的理论依据和逻辑推论。客观地说,主客体的范畴就不适合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说,教育者(教师主体)和受教育者(学生对象)的关系。这样的界定既准确又科学,杜绝了不必要的概念混乱和人为把问题复杂化,也避免了把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引入误区。难道不是这样吗? 二、李文存在自相矛盾和不科学假设的问题 李文与我商榷的第二、三部分主体内容是何种意义上构成“主客体”关系和“主体间”关系。从第二部分的内容看,在长达两二千字的内容中,与我反对“双主体说”直接有关的内容,只有以下这段话:“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层面上看,教育者居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应该没有太多争议,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基本共识,即使是‘双主体说’,似乎也未对此表示过反对。”“双主体说”之所以反对“主客体说”,乃是因为它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为认识、实践关系:教育者之所以是主体,是因为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受教育者之所以是客体,是因为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识和施加可控性对象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如果我们要为“主客体说”辩护,那么必须站在这种关系上辩护,而不是仅仅在教育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上进行辩护。以上的引文内容,真是把我搞糊涂了,或者李文自己也搞糊涂了。他说:“双主体说”之所以反对“主客体说”,乃是因为它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为认识、实践关系:教育者之所以是主体,是因为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受教育者之所以是客体,是因为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识和施加可控性对象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如果我们要为“主客体说”辩护,那么必须站在这种关系上辩护,而不是仅仅在教育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上进行辩护。我想这里是否用错了词,这不应该是为“主客体说”辩护,而是为“双主体说”辩护。因为李文的观点就是要确立“双主体说”,但以下的内容与这里说的完全没有关系。因为文章在前面说的“教育者居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应该没有太多争议,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基本共识,即使是‘双主体说’,似乎也未对此表示过反对。”所以,已经不存在为“主客体说”辩护的问题。看了这段文字,我认为李基礼老师自己已经站在反对“双主体说”的立场上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与我的观点进行商榷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价值。相反,自己也不自觉地成为反对“双主体说”的支持者了。 第二部分的分析论述基本上和论文主题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也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内容,也不知道这是从何种意义上理解“主客体说”和“双主体说”是统一的。但是,这一部分的最后所说的是对“主客体说”的充分肯定,而不是对“双主体说”和二者统一的肯定。李文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说’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性质,如果否定它,必然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迷失方向,无的放矢。”我认为,在李文中,只有这句话是对的。当然,这里已经包含着对只是在概念上兜圈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观点的否定。 李文的第三部分内容是从“主体间”关系的角度来论证“双主体说”观点的可行性。从逻辑上说,如果“主体间”关系不能成立,那么,以此为基础提出的“双主体说”也是不能成立的。所以,这里我当然把重点放在对“主体间”关系的批驳上,实际上是对“双主体说”观点的釜底抽薪。 首先,在李文中既有“主客体说”和“双主体说”二者都能够成立和统一的论述,又有只能选择“双主体说”的断言。在这一问题上,自己就充满着矛盾。在第二部分内容中,他认为,“主客体说”“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层面上看,教育者居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应该没有太多争议,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基本共识,即使是‘双主体说’,似乎也未对此表示过反对。”但在这里,他又说:“如果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主客体关系’,不仅在理论上说不过去,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如果把两者的关系理解为‘主体间关系’,则更具有合理性,亦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指导。”这显然是否定“主客体说”,并认为必须坚持“双主体说”的观点。这已经和前面的分析存在着矛盾和逻辑上的不一致。给人的感觉是前面说的都不算数,只有这里才是真实的思想。与文章的主题也有着矛盾,因为整个文章要说明的是“主客体”与“双主体”这两种观点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但这里看到的只有“对立”,没有“统一”。作者自己对文章的整体否定了,也许我这里再多说,有点多余。 文章第三部分的主体内容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施过程的三个假设:第一个假设是受教育者被视为根据一定的观念和意图展开行动的社会行动者。第二个假设是与教育者一样,受教育者是具有理解能力的个体。第三个假设是教育任务的完成是通过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实现的。仔细思考了这三个假设,我认为这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是不用假设人们就已经十分明确的。受教育者(教育对象)作为人一定是根据一定的观念和意图展开行动的社会行动者。作为受教育者(教育对象)只要是现实的人一定会思考、有意识、有目的、并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认识活动的人;一定是具有理解能力的个体,因为这是正常的人都具有的特征。教育任务的完成一定是通过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实现的,难道这些常理必须通过假设才能明确吗?实在是多此一举。三个假设是这样,难道整个第三部分的内容不是这样吗? 李文的第三个预设还引申到教育方法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不能简单地、粗暴地理解为灌输,而是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沟通、讨论,达成一致的过程。”但这和第三个假设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吗?这纯粹是一个教育方法的问题,不管是“主客体说”,还是“双主体说”都有可能是用简单地、粗暴地方法进行灌输,都需要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并不是说,只要认可”双主体说“这一预设,简单地、粗暴地灌输方法,就能够从根本上得到的改变。这样的假设以及由这样的假设推论出的结果,实在是主观化、简单化到了极点,如果这样的假设能够显灵的话,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假设都能够解决问题,还有必要去研究问题吗? 总之,不是“主客体说”,和“双主体说”是否能够统一的问题,而是“双主体说”的观点根本就不能成立。更进一步说,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用“主客体”来界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并不十分准确和科学,更准确和科学地说,应该用教育主体(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受教育者)来定位二者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研究不能热衷于在创造“双主体”概念上做文章,应该实实在在去研究真问题、现实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出虚、空、泛的研究困境。 三、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研究真问题 实践发展是理论研究的源泉,这里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理论研究必须面对实践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二是理论研究必须关注实践中的真问题,这是理论研究具有生命力的关键。理论研究不能只是在概念上兜圈子,不能把创造概念作为理论研究的创新。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把握这样的原则更重要,因为这一学科本身比较抽象,如果不能摆脱以创造概念为核心内容的研究状况,就很难改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弱势地位,学科的发展也可能走入非良性循环。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学科都与之有直接的关系,整个高校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都要依靠这一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它是以人的政治思想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多变性。特别需要理论工作者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这一领域中的真问题。 所谓真问题,不是围绕概念兜圈子,而是以现实中在教育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这些问题不是只在抽象意义上存在,而是具体存在的问题,对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质量有直接意义的问题。对一个问题理论研究的价值评价,不能抽象,不能只说套话,而要有实际内容,要具体说明这些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实现了怎样的创新,使人们把握到实实在在的内容是什么。只是抽象地说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需要研究的真问题有很多,从大的方面来说,以下几个方面具有许多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一是关于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反思和评价的理论研究。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内容、观念、原则、方法、形式等持否定态度的占绝大多数,而且多为简单化、没有深入分析的抽象否定是普遍现象,缺乏科学的分析和深入研究。并且谁否定越彻底,似乎就越正确、观念越先进。但是,我们更需要实事求是总结过去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有哪些是值得今天发扬的?传统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不好的,这里面就包含着精华。对这些问题的科学研究、具体研究就非常有意义、有价值。我们不能满足于只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批评和简单化否定,以显示今天自己具有的新思想、新理念。或者用抽象的灌输、脱离实际、脱离学生的需求的话语,来简单描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但又不能说出具体内容。对今天的新形势、新环境、新时代特征、青年人的新特点等等的分析也大致雷同。提出的对策和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这样的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几乎成为基本模式。理论研究必须做到,说存在问题的就要说出存在问题的具体内容,说创新一定要说出创新的具体内容,与原有内容有什么不一样,不要轻易说创新,创新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反思和评价的研究是一个大工程,我们现在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研究天地。我们需要实事求是,真正体现对问题的研究。 二是关于对当代面临的新问题研究。这也许是学科发展更重要的。这方面的研究,要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要以今天的实践为基础,实事求是,不追求轰轰烈烈,不以长官意志为是,要研究教育形式,更要研究教育内容,要研究教育手段,更要注重教育制度和环境,要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例如,怎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二十四个字具体融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中;怎样把现代的要求和传统的精华结合起来进行教育;怎样把思想道德的内容教育与相应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逐步构建思想道德教育的制度保障体系;把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不是抽象的结合,而是有可操作性的具体结合,形成对大学生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双重约束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用主流价值观念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正确引导,等等。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只要认真挖掘,一定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实际问题,关键在于认真研究问题。 三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各国教育都会涉及的,只是具体内容不完全一样,但一定会有许多具有共性的内容,在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学体制、教学载体、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更有不少相通的地方,也一定会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内容和能够得到积极启发的价值。开展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这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研究领域,需要在对中外思想政治教育都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基础,才能够进行高质量的比较研究。同时还会受到研究资料、研究环境、语言障碍、社会实践、教育实践、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习惯等多方面差异的限制,但又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研究领域。这方面的研究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成果还不多。随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外交流范围的扩展,开展中外比较研究的条件也一定会越来越成熟。 四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环境有机融合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问题,也不光是学校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社会环境如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有着直接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和社会大环境的创设结合起来,也要和学校小环境的优化结合起来。尽管社会环境问题不是教师能够完全解决的,但教育者必须注重社会环境的建设,必须善于利用社会环境这一丰富的资源,注重社会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良性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化的工程通过社会化的建设来有效推进。这方面同样具有许多的问题值得研究。 提出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问题,是个人初步的想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着巨大的研究空间。更多地在现实生活中的真问题,跳出围绕概念兜圈子的研究方法,努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高效率研究的新局面。 收稿日期:2015-06-25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审视与思考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审视与思考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