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康复期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论文_刘颖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六六医院 河北承德 067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脑梗塞康复期患者的心理状态,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分析其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88例脑梗塞康复期患者均为医院在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期间收治,将其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在分析患者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9%;同时,观察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塞康复期患者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经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可及时排解,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脑梗塞康复期;心理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

本研究为探讨脑梗塞康复期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与护理效果,医院选取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期间收入的脑梗塞康复期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分组对照法予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医院收治的脑梗塞康复期患者8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88例患者均通过CT检验确诊为脑梗塞,且符合国家神经精神学术会分类诊断标准[1]。其中,男46例,女42例,年龄29~74岁,平均年龄为(48.64±5.79)岁;并发病:风湿性心脏病12例,冠心病15例,高血压25例,慢性支气管炎17例,糖尿病19例;将88例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45例以及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并发疾病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生活护理、用药指导、饮食护理以及康复指导等传统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次基础上分析患者康复期的心理状态,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

1.2.1 心理分析

脑梗塞康复期患者心理状态可分为两个阶段:①疾病康复阶段。相当部分患者经抢救后,其生命获得保障,然而受损部位功能未得到理想康复,容易使患者产生沮丧、失望等情绪。另外,还有部分患者通过积极锻炼,使用一些不科学偏方疗法,但因方法不当或练习法存在偏差,导致其受损功能的康复效果不理想,严重时甚至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关节强直僵硬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②后遗症阶段。患者通常在治疗后10个月左右进入脑梗塞后遗症阶段,此时的患者即使经过良好治疗,仍然会出现语言肢体功能障碍,严重时会丧失治疗信心,拒绝治疗与护理,影响其康复进程以及预后效果。

1.2.2 针对性护理干预

首先,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并制定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方案。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交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并介绍成功康复案例,增强其治疗信心。因部分患者有语言功能障碍,护理人员在服务过程中要准确领会患者语义模糊的话语、词汇和手势,满足其护理需求。其次,丧失语言功能患者因无法正常表达其情感,容易产生抑郁、焦躁等消极心理。护理人员对此类患者可采取文字交流,了解其生活需求与情感需求,缓解其消极情绪。同时,还可采取语言训练逐步恢复其语言功能,比如为患者播放其喜欢、熟悉的录音、歌曲和相声等,刺激其听觉神经,并配合手势鼓励其思考、开口。

1.3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前一天 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2]评估其抑郁程度,其中分值越高代表患者抑郁程度越深,反之越浅;同时应用科室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指导患者在出院前独立完成,评估其对所接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总分为22分,18分及以上为特别满意,14~17分为满意,13分及以下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特别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全部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则采用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程度

护理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HAMD评分基本相同,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特别满意31例,满意11例,不满意3例,其护理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特别满意12例,满意19例,不满意12例,其护理满意度为72.09%。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43,P=0.0065)。

3.讨论

大部分心脑血管患者被抢救成功后,往往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后遗症,特别是神经系统损伤,比如偏瘫、失语等,其致残率较高,并引发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3]。患者的消极心理不仅会影响其康复,还会导致其对于自身治疗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其康复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心理状态及时消除其不良情绪[4]。

据本研究结果发现,相较于单纯采取传统护理的对照组,行针对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更佳,其护理后的抑郁程度明显较对照组低,且护理满意度也远高于对照组,可见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塞康复期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相对突出。经原因分析发现,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实施基础,是分析并把握患者心理状态,然后通过制定、落实个性化护理方案,切实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因此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并改善其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对康复期脑梗塞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并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谆晶.心理干预对康复期脑梗塞的临床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4,23(4):395—397.

[2] 刘双.对 128 例脑梗塞康复期患者进行护理的体会[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9):61.

[3] 黄秀珍.脑梗塞患者康复期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0,7(14):22—23.

[4] 王海英.脑梗塞康复期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7):117—118.

论文作者:刘颖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8

标签:;  ;  ;  ;  ;  ;  ;  ;  

脑梗塞康复期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论文_刘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