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小康后理科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改革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南论文,基础教育论文,理科论文,小康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演变和优化重整,苏南地区牢固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以不断提高科技教育水平为突破口,推进现代化进程。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提出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为: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健全成人教育体系等。从这些目标可见,该地区教育发展的重心仍在基础教育,而发展的范围从原来的义务教育阶段扩展到以职业高中为主体的高中段教育。因此,小康后基础教育改革的问题是苏南地区小康后发展的中心问题之一,使小康后理科基础教育适应和促进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经济结构的发展遂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现行理科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课程内容、教育条件等能否适应经济主战场的需要?应采取什么对策?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解决。
一、知识经济时代与理科基础教育
1994年,英国经济学家温斯洛和布拉马共同出版了一部名为《未来工作:在知识经济中把知识投入生产》的书,完整地论述了知识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1996年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第一次完整地给知识经济下了定义,即“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报告认为,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而人力的素质和技能则是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总之,知识与其他生产要素不同,它具有连续增长、报酬递增的特征,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因此,必须改善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教育的数量和质量,使教育逐步成为一个特殊的产业。
1998年3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中国科协和科学技术界委员联组会上强调,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知识经济”、“创新体系”等成为1998年“两会”期间使用频率极高的新名词。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家、科技工作者都取得这样的共识:只有重视知识经济,中国才能在下一个世纪立于不败之地。
知识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无不以加大对人的知识化投资和加快对人的知识化建设为前提。人口众多,而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又有相当多的人在从事低级的生产,这是我国发展所面临的真正压力。邓小平同志说过,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作用。可见,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从源头抓起,即从基础教育抓起。从近期利益来看,发展多阶段、多层次、多形式和多功能的职业教育培训是必要的;但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观点来看,基础教育特别是理科基础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不仅影响未来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还直接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速度。
苏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质构造条件的限制,缺少煤、石油、天然气、铁等大型矿产资源,原材料和能源自给能力较差。该地区经济和社会要谋求进一步发展,必须开发高、精、尖的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并在工业体系优化结构的过程中向轻型、节能、低耗、少污染、高质量和外向型转变。这必然使该地区较早地面临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根据这一发展的特殊性,苏、锡、常三市对专业技术人才未来分布情况进行了预测。以苏州市为例,近几年支柱产业人才需求非常突出,人才需求总数达3.94万人,占全市人才净增长数的90%。据分析,苏南地区专业人才将在1998年以后出现自然减员高峰。因此,苏州市人事局预测,苏州市人才需求绝对数将为13.2万人。苏、锡、常三市人才年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下一世纪该地区人才需求数都将呈大幅度增加的趋势。从目前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看,很难适应新兴产业快速增长的速度,也远远不能满足这一地区人才需求的规模。这一由于新兴产业激增和高校办学规模限制所形成的巨大缺口,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将主要依靠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来弥补,而且今后的继续教育必然是层次越来越高,对受继续教育人员的科技基础素质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这意味着,如果苏南地区要持续高速发展,理科基础教育必须先行发展。就目前该地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进行的专业化继续教育的现状看,现行理科基础教育确实存在许多严重缺陷。例如,受继续教育者科技基础素质太差,对许多科学观念理解不了,对许多技术问题的要领掌握不了等。这些问题都主要是由于现行理科基础教育水平和质量不高所造成的,必须通过理科基础教育改革才能解决。
二、农村工业化与理科基础教育
苏南地区实现小康的标志之一是农村工业化。目前,苏南乡镇工业在苏、锡、常三市整个经济结构中地位十分重要,它们几乎与城市大中型企业平分秋色。农村工业化的进一步完善也对理科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983—1988年期间,苏南农村乡镇工业经历了资本的积累后出现了高速发展的态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门类日益增多,产品种类数以万计,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这样,低层次的技术、设备转让已不能满足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许多城市大中型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大门在众多乡镇企业经营者的执着追求下一个一个地被敲开了。其实在这期间,许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为了转让科技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开拓新的科研领域也迫切需要与机制灵活的乡镇企业发展横向联合。据1989年末的不完全统计,在苏州市15000 多家乡镇工业企业中,与城市企业、科研单位、 高等院校有各种合作关系的占2/3左右;无锡市13400多家乡镇工业企业中有70%左右的企业有这种联合协作关系。与此同时,乡镇企业自身的弱点(如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先天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较多,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企业经营粗放、效益不高、负债累累等)日益暴露出来。因此,乡镇企业必须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在科学技术和培训人才方面谋求高层次的协作和联合。
通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在向乡镇企业转让科研技术成果的同时承包技术服务、联合试制新产品、代培技术人员、派教师给乡镇企业职工讲课、就地联合办大专班等,苏南乡镇工业走出了低谷。从谷底走出来的乡镇企业懂得了没有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现代化设备,没有严格的科学的质量管理,就不能生产出质量过硬的第一流产品;没有一支多层次、配套的科技队伍和高素质的熟练工人,就难以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就难以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更谈不上拓展市场和扩大生产规模。从1990年夏季开始,苏南乡镇企业向新的科技领域挺进,由此带来资金投向的新变化。例如,1990年在苏、锡、常地区乡镇工业新增固定资产中,70%用于技术改造。锡山市1990年乡镇工业投资4.6亿元, 用于设备更新的占82%,其中用于购买国内外先进设备的资金占67%;1991年该市又投入12.8亿元用于乡镇工业技术改造。两年的工业技术改造投入超过前10年总和的一半。人们更多地着眼于未来,着眼于科技进步。乡镇企业亟需各类高中低专门技术人才。
据统计,苏、锡、常三市乡镇企业共有专门技术人才7000余人,约占三市专门人才总数的1.5%,其中有学历的6000余人。 在有学历的人才中,本科生占2.17%,大专生占26.10%,中专生占71.71%。可见,苏南乡镇企业人才奇缺,人才匮乏已经影响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农民非农化是农村工业化的标志之一,而苏南农民非农化是以进入乡镇企业为主的。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分化为技术工人或初级技术人员。从苏南农村社会劳动者的职业结构看(见表),仅仅普及义务教育还不能满足农村社会劳动者职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工业化要求大力发展以职业高中为主体的高中段教育,要求优化义务教育中理科课程结构。
从表中可见,从事农业的劳动者仍然占相当大的比重。苏南地区已认识到,乡镇工业的发展开拓了通向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今后的任务是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农技科学化和农民知识化。1988年以后苏南地区对如何振兴农业已得出结论:“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终还是要靠科学解决问题”。1988年常州市推广武育粳2号水稻良种,种植面积达72万亩,共增产粮食3600 万公斤;苏州、无锡一带许多乡村也推行了水稻打孔地膜育秧,每亩可减少成本3.7元,省工0.9个,节约秧田80%,每亩综合效益20~30元;宜兴市推广防治病虫害新技术,使每年防治病虫害用药减少1~2次,仅此一项全市可节省工本费450~600万元。在农业机械化方面,主要在水稻育秧、插秧、收割的机械作业和小麦耕作配套机械作业几个环节上有较大突破。农民是科技兴农的主体,先进的农业科技只有被农民所掌握,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近几年来,苏、锡、常三市每年有20多万人次参加各种农业科技培训,许多乡镇还添置了电化教学设备给农民上农业技术课,可见发展农业的根本在于发展农业教育。因此,农业现代化要求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培养农村农业科技队伍的后备力量。总之,理科基础教育制约着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水平。
苏、锡、常1988年农村社会劳动者职业结构
行业农业 林牧副乡镇建筑业
交通商业、饮食
渔业 工业邮电业 业、物质供销
仓储业
人数180.52 28.24
238.52
39.11 16.56 8.15
比重 31.59
4.94
41.75 6.84
2.90 1.43
行业房地产 卫生体 教育文科技
金融
乡经济 其他
公共事 育社会 化广播 服务业 保险业
组织
业福利电视业
管理
人数 2.671.75
2.82 0.230.261.82 50.73
比重 -
- --
-
- 8.88
三、苏南理科基础教育的现状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苏南农村工业化的推进,对理科基础教育提出了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方面的更高的要求。现行苏南理科基础教育必须改革创新。那么,苏南小康后理科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现行理科基础教育的现状如何呢?现行理科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课程内容、教育条件应怎样调整和优化呢?为此,我们分别对该地区数学、物理和化学三个理科基础教育学科的现状进行了大面积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包括各级中学(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的有关领导和理科教师。调查的内容涉及:①对现行理科基础教育内容对苏南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和促进作用的估价;②对现行理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③对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的理解;④对理科教育本质的看法;⑤对苏南小康后理科基础教育改革的建议和设想;⑥目前理科基础教育实施情况等。
苏南地区是我国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素有“灵秀钟毓,人文荟萃”之地的美称。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在这里开办了学校。50年代以来各类学校培养出大量各类人才。据1986年统计,在苏、锡、常地区农村就有各种科技人员19.94万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11.57万人,占58%。这是苏南地区实现小康的人才保障,也是苏南地区素来重视理科基础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回报。
据笔者了解,有相当数量的在苏南较有影响的中学在“文革”前就拥有理科实验室及实验设备,在每年政府拨款不足或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仍将大约2%的经费用于理科教育投入上。这些中学在1978—1982 年间,政府拨给的经费大约是“文革”前的4~5倍,用于理科教育投入的经费急剧上升为拨给经费的10~20%,主要用于新修实验大楼和添置、更新实验仪器器材等。在1982—1997年间,政府拨给的经费仍以较高的速度递增,大约为1978—1982年间的3~4倍。这期间许多学校又将20%左右的政府拨款用于购置电脑等现代化教育设备,改善了理科基础教育的硬件条件。
我国有名的小康城市太仓1991年与1978年相比,人均教育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分别增加近9倍。该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加快了教育硬件建设的现代化进程。从1985年到1992年的7年间, 全市用于中小学基础设施和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经费达6908万元。如今中学已普及了实验楼、电化教室,微机室等正在建设普及之中。
在“全国义务教育学生质量调查与研究”中,研究人员对5 个省市初中理科实验室、设备情况进行了统计。(注:谢安邦、谈松华主编:《全国义务教育学生质量调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以化学实验室为例,有1间实验室的学校占65%,有2间实验室的占19%。以实验室仪器价值为例,价值在1万元以下的学校占52 %,直观教具较少和严重不足的学校达40.6%。相比之下,苏南理科基础教育的硬件资源相当优越。在这样优越的硬件资源优势条件下,苏南理科基础教育的实施现状如何呢?
调查表明,76.06 %的教师认为目前苏南地区理科基础教育主要还是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还停留在口头上。73.24 %的教师认为目前学生进行理科学习的主要动机还是对付高考,83.10 %的教师认为现行各类理科考试的弊端是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因此,94.37 %的教师认为理科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笔者曾经对理科物理教师的负担作过调查,(注:Xiao- yong Mu( 1995) :"Howteachers teach physics in China: a survey", The PhysicsTeacher,Vol.33,No,1.pp.45-47.)51 %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负担太重,而33%的教师认为教师的负担比学生的学习负担更重。还有16%的教师甚至认为学生的学习负担更重。还有16%的教师甚至认为学生不够刻苦,因为这些教师说他们当学生时的学习负担比现在还重都挺过来了,并顺利地考上大学。可见,要实施素质教育还需要坚持不懈地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并使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虽然绝大部分教师在这次调查中认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但当我们询问他们科学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的时候,54.93%的教师却认为科学教育实质上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概念。这与重视素质培养、让学生通过经历科学技术活动而发展相关能力的科学教育本质特征和目标是相悖的。调查表明,90.14 %的教师仍坚持认为应把学生看作“徒弟”、“自己的子女”或“加工对象”,而不能视为共同合作的“同事”。在传统的“师徒”和“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中几乎无平等可言,把这种关系引入现代教育过程中不能不说显得过于陈旧落后,个性发展必然是一纸空文。
调查表明,67.61 %的理科教师认为现行理科基础教育内容和目标不够合理。其中46.48%的教师认为教育内容理论性太强难以施教, 53.52%的教师认为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比例严重失调, 缺乏联系经济发展的实际应用知识。33.80 %的教师认为目前理科基础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的要求,主要原因是内容过于陈旧,不适应科技迅猛发展。为了适应小康后经济发展,57.75 %的教师认为应增加一些苏南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应用知识,30.98 %的教师认为应适当增加涉及高科技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方面的介绍,66.20 %的教师主张在理化教学中加强生产型的综合实验和兴趣实验,87.32 %的教师认为开设理科活动课是弥补现行理科基础教育不足的可行的措施。
在利用硬件资源优势实施理科基础教育现代化方面,苏南地区的情况并不令人乐观。在我们所调查的学校和教师中,仅10~20%的教师用过录像、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辅助理科基础教育;仅有59.15 %的教师能够100%地完成现行大纲规定的理科实验内容;14.09%的教师声称教材中许多演示实验由于缺乏仪器不能做;26.76 %的教师甚至对在黑板上“画实验、讲实验”的现象持肯定态度。据笔者了解,许多中学的一些教学硬件设备几乎还未启用过就被新添置的新型设备取代而废弃,而新型设备的利用率又非常低。连理科教师都因嫌麻烦而很少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文科教师还敢问津这些现代化的“洋机器”吗?
四、苏南理科基础教育的改革对策
为了使苏南理科基础教育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现行理科基础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观念、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均需要变革。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明确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一转轨蕴涵着新教育目的和新教育观念,问题在于如何实现转轨。首先,新教育目的和新教育观念必须物化到新课程体系和内容之中,然后再通过课程的执行过程转化为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可见,新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形成关系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社会适应高新科技对人才的选择和需求。其次,新教育目的、新教育观念怎样贯彻落实,新课程体系、内容怎样实施,这些又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它们的认同、理解和操作。所以,我们认为苏南理科基础教育改革亟待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变革、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
(一)理科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变革
理科基础教育应探讨21世纪人才的素质和规格要求,根据人才素质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来选择教育内容。21世纪社会是一个交叉学科的综合程度极高的时代,以知识为动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未来的人才必须既具有扎实的基础又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据分析预测,(注:周向群主编:《知识经济概要》,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3—57页。)21世纪的高新技术部类主要包括生物工程产业、光电信息产业、智能机械产业、软件产业、生物医学产业、超导体产业、太阳能产业、空间产业和海洋产业。新兴产业的急增总是源于新思想和新方法,同时又形成新技术。这些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无疑也是理科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的依据。笔者认为,理科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应采取如下措施。
1.渗透高新科技思想、方法,在课程中展示科学研究和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
理科基础教育作为科学技术的启蒙和“扫盲”教育,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知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巨细不遗地将其搬进课堂。要解决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取舍问题,必须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考虑,首先选择那些有助于学生领会掌握科学研究和技术设计一般过程与途径的内容。一般来说,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与途径是,获得事实、作出预言猜测、形成逻辑结构、报告成果和方法、经受批评、对待他人的观点、解决学术分歧等。技术设计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设计产品时要充分考虑产品的成本、实用价值、使用寿命和科学评价等。因此,无论是课程原有内容还是高新科技内容,只有能让学生历经上述一般过程的内容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这需要国家或地区有关部门组织有关科技工作者与课程教材编制者共同探讨解决。
2.重新调整科学教育内容与技术教育内容在各类理科基础教育课程中的比例
普通中学的理科教育往往一味强调科学理论,职业技术中学又一味强调技术训练,这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科学教育致力于传播和发展的科学理论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而科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的中介就是技术,因此,科学理论与技术是紧密联系的。(注:母小勇:《理科教育中‘科学—技术’的多维透视》,《教育研究》1995年第12期。)要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普通中学的理科教育应重视技术教育,职业技术中学也应重视科学理论教育,要使各类理科基础教育中科学内容和技术内容达到比例合理的平衡点。
3.应把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活动课程是指一种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及教学组织模式。(注:高峡:《活动课的理论与实践初探》,《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 )学科课程则是以传授分化的知识体系为目标的,它主要依据各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设计内容,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将活动课与学科课有机地结合的目的在于将学科学习及学校内外各种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将课堂学习与社会中各种现实问题相联系,认识与行动相统一,综合提高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这一教育目标正是苏南小康后持续高速发展对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因此开设活动课是理科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措施。
(二)提高理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质量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和发展性教育,是通过不同结构的优化素质组合发展独特个性的教育。素质教育所期望的“合格+特长”的教育目标正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理科基础教育则是发展以科学价值观、科学道德观为导向的,以科学思想和方法为核心的科技素质。
从我们的调查看,大部分苏南理科基础教育教师都知道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在具体教育活动中却往往背离这一教育观。因此,理科基础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并未真正转变。笔者做过一次有趣的调查,(注:Xiao-yong Mu(1994):"An investigation intohow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 physics in China",Physics Education,Vol.29,No,1.pp.71—73.)对象是进行过教改的班级的学生,主要询问物理课的特点,结果34.5%的学生说物理课与语文课、数学课没区别,20%的学生说不知道物理课的特点。可见,理科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师对科学研究和技术设计的一般方法、过程和途径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对本学科教育的特殊性也尚未真正把握住。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为了提高理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质量,应采取如下措施。
1.发展职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学术水平
自师范教育产生后,它的重大变迁都是围绕着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规格,朝着高学历化、专门化的方向发展的。(注:谢安邦著:《师范教育论》,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二战后,一些发达国家把小学教师的学历从专科提高到本科,对中学教师,尤其是高中阶段教师,则要求达到硕士的水平。教师学历的提高,不仅是提高文理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也是为了增进教师的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加突出教师职业的特色。苏南地区近几年也意识到中学教师高学历化的迫切性,与有关师范院校联合开办了许多教育管理和学科教学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从1997年开始,我国也设置并试办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该专业学位与现行教育学硕士处于同一学位层次上,注重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日前全国已有16所师范院校参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但苏南地区尚未设立试验点,有关部门应考虑苏南地区发展的特点和该地区已有办研究生课程班的经验,在适当时候选择一所苏南高师院校设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
2.调整现行师范院校课程体系和结构,试行专业学士和教育硕士一体化师范教育模式
目前高师理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结构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1 )学科课程中虽然增加了一些有关本学科的新知识,但忽视师范生对本学科思想方法和一般科学研究方法的了解,仅通过增加本学科新知识量,显然还不能真正帮助师范生处理交叉学科综合程度极高的社会的教育教学问题,高师学科课程改革应在强调科学思想方法上下功夫;(2 )教育专业课程知识结构落后,又不切中学教学实际, 教育实习又仅安排6周,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理解新的教育目的、形成现代化教育观。因此,应在教育专业课程中引进一些新的教育研究成果以增加学生的教育理论知识,应尽快建立学科教育学体系,应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
虽然教师的高学历化对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来说还是日后的事,但从苏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超前性来看,高学历化迫在眉睫。因此,从尽快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角度考虑,可在苏南地区或附近选一所高师试行专业学士和教育硕士一体化的师范教育模式。通过试行,有关部门可从对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功效大小和国家对教师教育投资的利用效益大小等方面与职后教育硕士教育进行对比,从而作出科学抉择。
标签:基础教育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农村教师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小康水平论文; 知识经济论文; 科学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