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理论”在小说教学中的渗透论文_赵艳红

“元认知理论”在小说教学中的渗透论文_赵艳红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活动具有内隐性和自动化等特点,不少学生缺乏反思意识,一遇到较复杂或有难度的问题,常会产生解题困难。在《最后的常春藤叶》小说的教学中,尝试渗透元认知理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会”向主动的“会学”转变,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元认知理论”;小说教学;渗透

一、“元认知理论”简述

“元认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莱维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近几十年西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个新概念。它是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其具体要求是学生对信息的输入和加工、目标的确定、心理状态的呈现等活动进行监控和调节。它让学生明白了学习的过程,懂得怎样去求知探索,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重大意义。

把这个理论巧妙地融入到《最后的常春藤叶》《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山羊玆拉特》《沙之书》等小说的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这篇小说讲述的内容和意义,更体味到了阅读这篇小说的过程和方法。

二、“元认知体验”在小说教学中的渗透

元认知体验,是进行认知活动时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它促进元认知知识的形成,能激发元认知策略。在教小说的过程中,通过问题设置和课堂讨论,让学生了解了故事内容,深入探究了情节设置、人物形象的刻画,从而产生了轻松愉悦的心理。

1.问题设置激发认知体验

在小说教学中,问题设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的方法。

例1在《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学中,可主要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为什么?(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3)“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情节中起什么作用?(4)贝尔曼画常春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5)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6)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7)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8)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这些问题的设计是有目的性和定向性的,是围绕着贝尔曼这个主人公展开的。也就是以贝尔曼作为中心点,四散设计问题。

2.课堂讨论提升认知体验

课堂讨论是通过自由组合小组进行讨论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学生既要关注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又要吸收他人合理的见解。通过不同学生对问题参差不齐的理解,来使个体学生认识自己的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了这些自我体验后,再次深入去阅读文本,自觉地寻找合适的答案。

例如,对《最后的常春藤叶》,上述第6个问题“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形成了下列几种结论:

a.甲组学生代表答: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极自负又极不得志的老画家。

得出结论的根据:苏教版必修二第12页原文倒数第二段。

赞同这个结论的有8名学生。

其他组评价:这个归纳不全面,漏下了对“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b.乙组学生代表答:贝尔曼是个富有幻想色彩的人。

得出结论的根据:他想用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办法,来挽救琼珊的生命。

赞同这个观点的有5人。

其他组评价:这个观点是片面的,没有结合前面各段对贝尔曼的层层铺垫。

c.丙组学生代表: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无私,愿为他人献出自己的生命。

得出结论的根据:他冒雨画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挽救了琼珊的生命,自己却得肺炎死了。

赞同这个观点的有9人。

其他组评价:这个结论只侧重了对最后一段的理解,忽视了其他内容。

d.丁组和戊组学生代表答:贝尔曼是个老画家,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常借酒消愁、发泄不平;为了挽救琼珊的生命,冒雨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足见他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

得出结论的根据:在全文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了苏教版必修二第12页原文倒数第二段和第15页最后一段。

赞同这个观点的18人。

其他组评价:这个观点相对全面些,但不够浓缩。

通过了自由组合的各组的结论反馈,看到了回答问题产生的提升认知体验的过程。没有讨论这种形式,提升的过程就不会这么明显。

三 、“元认知监控”在小说教学中的实践

元认知监控,指在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明确活动目标、计划、实施步骤、选择解题方法和考证结果。它要求及时反馈活动进行的情况,对活动的意义、效果和价值进行评价。活动结束后,对结果进行检验,及时修正目标,改进措施,调整学习方法。

1.回顾思考过程,优化思维程序

对本小说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可以检查思维活动是否紧凑,思路是否清晰、严密、深入。是否出现了偏差,是否抓住了有关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情节设计和贝尔曼形象的本质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2.依次填入下列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 )我过去是多么邪恶。

2.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上已经染上了枯黄的颜色,它( )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3.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一片叶子( )时,他画在墙上的。

A.启示 傲然 掉落 B.启事 傲然 掉落

C.启示 毅然 凋落 D.启事 毅然 凋落

回顾思考过程:

启示,指启发提示,是动词。启事,为说明某事而公开的文字,是名词。1句应用动词的“启示”,表现了琼珊看到那片叶子不掉落时,开始思考人生,获得了生的力量。

傲然,形容坚强不屈的样子。毅然,坚决地,毫不犹豫地。2句要突出贝尔曼画的叶子绝不在风雨中凋谢的样子,应选“傲然”。

掉落,强化动作。凋落,强调先凋零后落下的过程。3句描述真正的叶子落下去的这个时间,贝尔曼创作了杰作。而不是强调叶子凋零的过程。所以选“掉落”。

最终确定答案为A。

总结解题思考过程:先是阅读题干,接受信息,明确其目的是要选出正确的适合语境的词语;接着联系文本,通过深入的比较分析;然后对题干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运用,最后写出答案。其评价的结果是分析比较深入,思维梯度合理。对未来学习的目标修正和方法调整是要想到情节的设计和词语的选用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是围绕着主题展开的。回顾了这个思考过程,才能优化思维程序,为未来更快更准地解题提供帮助。

回顾其思维模式,用图表形式,可表示如下:

接受信息 联系文本 比较分析

阅读题干————→搭桥————→关联————→选出答案

︱ ︱ ︱ ︱

︱ ︱ ︱ ︱

———————— ———————— ————————

信息筛选 信息整合 信息运用

2.反思内在联系,促进知识整合

元认知监控要求对结果进行检验,这就要反思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整合。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同化和迁移的过程,反思是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核心步骤,是“温故而知新”、综合知识、提升知识的重要一环。

例1第8题 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答案: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在解答例1第8题时,首先要求学生在自己已经建立的有关欧·亨利小说的知识体系中认真检索,全面思考其小说情节的内在联系、结构安排和结尾特点。除本文外,还要整合《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发现其结尾的共同点是出乎意料,让人又喜又悲,让读者带着辛酸的眼泪去阅读,回味起来,一切又在情理之中。

整合其他一些同类作家或同类别的小说,还能更好地检验自己的答案是否准确。

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如下反思:我读完题目了吗?有没有漏下什么信息?我的解题思路正确吗?解题时有没有立足文本?有没有检验这个答案是否正确的方法?还有其他更合适的答案吗?换一篇小说我能看出结尾的特点吗?从本题中我得到了什么启示。

在反思过程中,不仅元认知能力得到了实际的锻炼,而且使元认知监控更完备。反思活动越及时、越全面、越深刻,元认知监控就越有效,学生的自我观察、自我调节、自己学习的能力就培养得越好,对学习的兴趣就越浓厚。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龙山中学 315312)

论文作者:赵艳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9

标签:;  ;  ;  ;  ;  ;  ;  ;  

“元认知理论”在小说教学中的渗透论文_赵艳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