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创新教育中的教学原则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则论文,数学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对创新教育的一系列研究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创新教育中的教学原则的研究却论及较少。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并希望对数学创新教育研究有所裨益。我们认为数学创新教育中应包括以下几个原则:
1 创设情境 自觉学习
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制导着认知学习。实践也证明了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则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情境可有效的调动学生良好的情感。笔者认为,创设情景可着眼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创设适宜的课堂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利用情感对认知学习的制导作用,来驱动、诱导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愿望,产生为达到目标而迫切学习的心理倾向。另一方面,激活学生思维。良好的情感环境的形成,以主体要解决的问题为载体,必然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善于抓住情境契机,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引导学生生疑,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教师不适时机地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的机会、空间和时间,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实践中创设情感环境和激活学生思维常常是同步进行的。
辅助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数学问题情景,常常是最能引起态度和个性情绪变化的学习方式。因此,实施这一原则,教师不仅要善于利于不同事物、不同的方式、创设各种新颖的、巧妙的、有趣的、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还要利用投影、实验、测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加多边交互几率,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认知能力的飞跃。
2 突出过程 激励探索
数学创新教育不再仅仅为了传授现成的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在过程中形成知识、技能和能力。事实上,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和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是一样的,他们先产生想要了解某事物的动机,然后制定方案、收集资料、组织过程,最终分析并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改变了传统教育在传授知识中只注重知识结论传授的弊端,在能力教学中,只注重形式逻辑思维培养的弊端。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的规则和结论,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上来,从亲历知识过程中获得发现的快乐,并在反复的成功创新体验中,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突出数学过程教学,可以在教学结构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例如(1)数学概念的教学。①数学概念教学的提出。 如概念的来源与形成过程等;②数学概念的建立。即揭示概念的内涵、外延的过程,如选择定义方式、探求判定方法、确定分类方法等;③概念的应用(2 )命题教学。如命题的发现、确立和表述,命题证明思路的猜想和推理论证过程等。另外,展示解题思维、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强化学生认知反思等都是过程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通过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探求成果,激励学生积极不断的思维,大胆探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3 面向全体 发展个性
数学创新教育十分重视能力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的发展,往往蕴涵着创造力的幼芽和基础。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就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这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创新往往是个体发自内心的强烈的冲动,一个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人,必然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独立人格的人,这样的人才不会迷信权威,人云亦云,而随时可能萌发创新的欲望。因此要发展学生个性,就要重视每一位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充分肯定和尊重人的主体价值。我国传统的教育,来自外部的权威束缚太多,学生迷信课本、迷信教师,很少有心理自由,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放弃权威式的教育和管理,推行民主式的教育和管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因材施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自我选择的机会。兼顾各类学生的不同需要和接受能力,在规定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尽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余地。另一方面,当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社会,竞争固然存在,但合作才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许多发明、发现,需要很多人共同协作地开展创新活动才能完成。每个从事创新活动的个体,都应主动地将自己的智慧向他人和社会开放,同时又能够利用他人、社会和全人类的智慧,求得个体的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因此,树立牢固的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合作技巧,是发展个性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给学生更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这种多边合作互动,有利于激发集体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群体创造意识。
4 手脑并用 强化活动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反映到创新教育中,活动性应是主体性的具体体现。只有在活动中,人的特征才得以形成和发展,人格的各种要素才得以产生并结合成一个整体。人的活动越丰富,人的发展就越充分,越全面;人的活动越深入,人的研究意识就越强,越有创造力。创新教育依赖学生对再创造过程的深层次参与,因此活动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活动性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等主体性教育基础上的,在体现活动性的同时,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示。好奇、好动是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组织教学活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营造一个开放性的活动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动手、动脑、动口,逐渐参与到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来,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施这一教学原则,要注重实效,尽量避免形式化。笔者曾有幸参加了一次市级教学观摩演示会,会上演示了一节“矩形”课,执教老师的问题意识很强,这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但从创新教育的角度来评价,又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频频发问,问题跨度小、难度低,没有给学生持续思维的机会和时间,常常是学生的思维刚启动又被老师的问题打断了。事实上,已有平行四边形作基础,学生学习矩形是不会感到困难的。教师可以设计跨度大一些的几个问题:如类比平行四边形的研究方法,矩形应研究哪些内容?哪些可以作为矩形的性质定理?哪些可以作为矩形的判定定理?你能举出一些应用的例子吗?教师出示问题后,应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学习的时间,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要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回答问题,启动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和创新,活动才有意义。
5 联系实际 注重实践
1998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美国著名科学家利昂·莱德曼( Leon.Lederman)十分关注中小学生的实践活动,他提出了“Hands on ”(动手做)教育方案,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围绕一些具体的问题进行教学和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实验、观察,并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结果。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鼓励与激发学生们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自己决定要进行的实验步骤,在师生共同的讨论中,学会处理问题的解决问题。学生正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了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国现有的教育过于学科化,总是按分门别类的学科教学生,过份强调学科课程的科学性,严谨性和系统性等,而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这就容易使学生被动接受单一的学科信息,使学生迷信教材、迷信教师,导致学生不假思考、简单接受的惰性。诚然,取消学科就走极端了。呈现给学生一堆散乱的、各个学科交织在一起的纷杂无序的教学内容,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何谈技能和能力?也不利于知识的快速积累和有序储存。但我们是否可以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提出相应各年级教育的基本要求,学生应该知道哪一些?应该理解哪一些?有能力能做哪一些?把这些基本要求分类落实到各个学科中去,再结合学科自身的要求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现在在中小学开设的活动课、综合课等,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增加了实践活动,但受师资、教材、环境的限制较大。由此可见,中小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差,并不是天生就差,关键是我们的教学体系和教育方式没有给学生提供所需要的素材以及实践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的实践活动贫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相联结。数学学科内容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适时捕捉和挖掘素材,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材料,创造更多更好的实践活动机会和环境。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猜想、推理、发现和总结概括数学知识的能力,以及数学创新意识。
6 改善环境 拓展空间
改善育人环境,拓展育人空间,实施开放性教育,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里自主发展、创造性地学习。(1)开发信息育人环境。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成为影响未来教育的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国内外各种教育网陆续开通,远程教育、网上学校、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等,使人人都可能上“最好的学校”。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一纲一本的班级授课制度必然被逐渐打破。要想让学生有更广泛的信息来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技创新水平,教师的角色特征和教师的作用、职能必须随之改变。教师将由知识的灌输者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数学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如能熟练使用各种应用软件、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会制作多媒体课件、会对数学教学系统操作过程进行计算机监控等。(2 )改善学校育人环境。①开放性数学文化环境,它包括有经验丰富的各类活动的指导教师,充足合理的学习资料,学习空间及实践政策(如实践基地,课件制作及其他实践活动等)。②开放性学习环境,在不降低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对现行的课程和教材内容做适当的调整、补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要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建立主体性、活动性、问题性、交互性等开放性教学模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学习环境中,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发现知识、掌握技能,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③多元化评价模式。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使学习效果呈现多样性。若依然采用统一死板的评价手段,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创造热情。可采用“合格加特长”的学分制多元评价模式,使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特长等,以合理的分值加入总分。(3 )改善社会和家庭育人环境。把学校教育延伸到社会和家庭。这需要教师、家长和科学家们作必要的引导,把学科教育教学内容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在大自然这个充满丰富问题的大环境中,放飞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展开翅膀自由地飞翔。当然,这里有一个教育机制问题,如果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科学家、学科教育专家、一线教师能各自承担起研究和教育教学任务,目标一致地开展工作,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就一定能培养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有创造精神的优秀人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