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艾灸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艾灸组及艾灸+西药组,其中,西药组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艾灸组则对足三里、涌泉、曲池和太溪穴进行艾灸,而艾灸联合西药组则在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的同时艾灸上述腧穴,每组各25例,治疗21天。结果:艾灸组的降压总有效率为76%,西药组为80%,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艾灸+西药组的降压总有效率为96%,与西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艾灸组的症状改善率为88%,艾灸+西药组为100%,与西药组(88%)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艾灸在临床中可以降低患者血压,尤其是可以较好的改善患者头晕,头痛等临床症状。
【关键词】高血压;艾灸;腧穴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5-0183-03
The observation of moxibustion clinical efficacy on hypertension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Methods 75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Western medicine (WM) group, Moxibustion group and Moxibustion + WM group, which Western medicine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ifedipine GITS, Moxibustion group was chose the acupoints of zusanlli, youquan, quchi and taixi for moxibustion. Moxibustion + Western medicine group was treated above acupoints and taking oral nifedipine at the same time, each group 25 cases, treated 21 days. Results Moxibustion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6%, Western medicine group was 80%,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Moxibustion + WM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 with Western medicine group compare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Symptoms Moxibustion group was 88%, Moxibustion + WM group was 100%, compar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group (88%),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nclusion In clinical moxibustion can reduce blood pressure,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ho can better improve dizziness, headache and other symptoms.
【Key words】Hypertension; Moxibustion; Acupoint
高血压是指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mmHg。在我国,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最主要的致病因素。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的患病人数超过2亿,患病率24%左右[1], 预计到 2025 年将增加到15.6亿[2]。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主要认为由基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果。其中,血管外周阻力增高是导致患者血压上升的原因之一,外周小血管痉挛收缩,管壁受压,导致缺血缺氧[3];另外,中枢神经失调及交感神经兴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流动力学的改变、肾脏功能及胰岛素抵抗亦可导致血压升高[4]。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其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内分泌紊乱,会造成靶器官代偿功能下降,对血压的调控能力减低,导致机体功能失衡,诱发高血压[5]。
目前,高血压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西药治疗,但是西药存在较多的副作用,如:有效控制率较低,副作用较大,依从性差等,因此,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或辅助西药治疗的方法更为重要。在中医传统疗法中,艾灸具有通经活络、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和防病保健等作用。艾灸是通过艾叶燃烧时产生的热量,给予人体特定穴位温热性刺激,激发人体经络系统的自我调节。同时,艾叶辛温,具有走窜之性,能通达诸经,调和阴阳气血,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1.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5年1月-2015年11月本院临床就诊的患者,共计75例,按照就诊先后顺序,以随机法将病人随机分入艾灸组、艾灸+西药组和西药组(对照组)。
1.1 诊断标准
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4年修订版》的诊断标准,本实验符合实验标准的75例患者全部来自临床就诊患者,所有病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艾灸组、西药+艾灸组和对照组(西药组),每组各25例。
1.2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血压为135/85mmHg~165/110mmHg,男女不限,并自愿接受治疗。
2.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每天一次,连续服药21天。21天为一个疗程。
艾灸组成员停用原降压药物,改用艾条进行艾灸治疗,取穴:足三里、涌泉、曲池和太溪。每日灸一次,每次30min,21天为一疗程。
艾灸联合西药组成员每天除常规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艾灸取穴足三里、涌泉、曲池和太溪,每天一次,每次30min,治疗21天。21天后三组进行疗效对比。
3.观察项目
3.1 症状及体征
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后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每天测量血压,并记录,本实验结束后连续检3天血压,通过与治前的血压对比将结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
3.2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4.疗效标准
4.1 疗效评价
每日测量一次并记录,由同一人使用同一经检验合格的台式血压计。测量前注意平静休息5min。
4.2 降压疗效评定
显效: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虽未至正常,但下降达20mmHg以上。具备二者其中之一。有效: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不及10mmHg,但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mmHg以上。需具备其中一项。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4.3 体征效果
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如:头痛,头晕,恶心,乏力等明显改善;有效:治疗后相应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一定的改善;无效:治疗后相应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任何改善。
5.实验结果
用药21天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压及临床症状情况对比。
表1 患者降压情况汇总表
6.讨论
高血压病为临床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中风、心梗、肾衰等是其重要的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在中医学中,可以将其归属于“头痛”、“眩晕”的范畴,其病机为风,火,痰,瘀,虚等所致的气血运行乖戾,临床表现为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痰浊中阻等证型[6]。中医艾灸对高血压病的治疗着有独特的优势。艾灸通过给特定人体的腧穴进行温热刺激,从而激发经络系统的感应和传导,调整人体气血,舒筋通络活血。艾条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用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它可影响人体穴位内物理分子的氢键,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7],从而对全身疾病产生良好的治疗作用。
本实验随机将门诊75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3组,即西药组,艾灸组和西药+艾灸组,实验结果表明:单纯艾灸组降压显效率为32%,有效率为44%,总有效率为76%,对照组(西药组)的降压显效率为28%,有效率52%,总有效率为80%,而西药+艾灸组的显率为60%,有效率36%,总有效率为96%。实验结果显示,单纯艾灸组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西药联合艾灸治疗降压效果则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对患者症状疗效评价中,经过治疗,艾灸组明显好转率为44%,有效率为44%,总有效率为88%,西药+艾灸组显效率为68%,有效率为32%,总有效率为100%,而对照组(西药组)显效率为32%,有效率为48%,总有效率80%。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单纯艾灸组症状改善率略高于对照组,而西药+艾灸组的症状好转率为100%,其临床症状改善效果十分显著。
在穴位选择上,我们选用了足三里、涌泉、曲池和太溪四个腧穴。其中,足三里多气多血,是调节人体免疫力及补虚的要穴,涌泉穴交通心肾,二者能补益气血,增强心肾功能,在心脑血管的治疗中有很好的作用。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现代研究证实改穴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并可减缓心率,对血管舒缩功能有调节作用[8],太溪穴可以引导阳气向下传行,避免气血上升太过,与阳经腧穴互为制约,相互为用。
本实验结果表明①艾灸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压及改善临床症状;②艾灸对调节患者全身机能,改善临床症状更有优势;③西药联合艾灸治疗高血压病其疗效优于单纯的西药或艾灸降压治疗。加之取穴简单方便,艾灸成本较低,利于患者接受,更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我们基层临床治疗中,艾灸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文.我国高血压防治现状和策略[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0(1):5-7.
[2] Kearney P M, Whelton M, Reynolds K, et al. Global burden of hypertension: analysis of worldwide data[J]. The Lancet, 2005, 365(9455): 217-223.
[3]王蓉,刘妍,陈瑶,等.艾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探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04:33-34.
[4]张鑫月,贾振华,常丽萍.高血压微血管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08:718-722.
[5]丁绍祥.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及治疗探讨[J].航空航天医药,2009,10:30-32.
[6]李秋菊,张小庆,朱剑,等.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与动态血压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生,2010,34:13-14+39.
[7]黄本银,朱洁明,黄伟钢,等.艾灸治疗老年高血压病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12:87-88.
[8]李美罗,李垠和,吴焕淦,等.灸法治疗高血压的研究概述[J].环球中医药,2012,02:142-147.
论文作者:吕尚锋,修志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9
标签:艾灸论文; 西药论文; 高血压论文; 率为论文; 症状论文; 患者论文; 太溪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