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MPA教学的几点思考_领导者素质论文

关于MPA教学的几点思考_领导者素质论文

MPA教学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MP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是各类人才成长的摇篮,在培养和输送公共管理领导人才方面也同样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当代甚至已经成为培养和造就未来的领袖、千千万万的领导者的必要的机制和渠道。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在《领袖论》一书中指出,大学作为培养领袖的摇篮已取得突破性进展[1]。我国2001年开始在24所高校试办MPA教育。MPA学生来自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部门,他们已经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而且其中的部分人已经是领导干部,论实际经验,论对领导艺术的把握,论协调人际关系,等等,我们大学老师并没有太大的优势,那么,MPA学生需要什么?我们能够教给MPA学生什么?我们通过对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的MPA学生及相关部分在职领导的调查分析,试图回答MPA教学的若干问题。

一、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的选取。本次调查以政府机关及企业的在职领导者为总体,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的MPA学生、湖北省委党校和武汉市委党校及华中师范大学中南干部管理培训中心的培训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2.资料收集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由68个封闭性问题组成,主要考查了教材教法、领导者需求、领导者特质、领导者角色意识和领导者角色行为这五个方面的问题。问卷采用自填法,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调查员当场核实后回收。此项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均由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0名本科生分成5个调查小组分别到5个调查地点完成。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3.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本次调查的问卷资料由调查员统一编码并排列顺序号,问卷编码输入计算机中的VISUAL,FOXPR06.0数据库,用SPSS/PC+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和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及相关分析。

二、教材与教法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材一般被认为是教学的最重要元素,因此,MPA教材在不到两年时间里,遍地开花,硕果累累:有北大版、清华大学版、人大版、复旦版、华中大版、中大版,几乎每一所试点院校都编写了教材,甚至一些非试点院校也编写了MPA教材。就教材的选用在问卷中得到了几乎一致的回答:“教材种类多,内容重复多,本土传统多,原理概论多;国外原版少,前沿类少,权威少,可运用少,技能操作、流程分析类少。”可见,教材问题是MPA教学体系改革的首要问题。目前的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都由学校自主决定,虽然符合教学自主发挥各自特点的规律,但由于MPA是一种崭新的研究生教育,各高校都处于摸索阶段,作者认为有必要整合优质资源,在吸收西方国家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一套权威性的指导教材供学生使用,其他教学资料由试办学校安排。对此,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在研究生教育教材选用上有一定借鉴意义。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商学(Faculty of Business,University of Victoria Canada)[2]在MBA教学中使用三套教材,保证教学质量。第一套教材是该学科最新版本的权威教材,借此向学生提供本学科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成果,基本观点和思维框架。第二套教材是主讲教师根据自己在该领域长期积累和不断更新的研究成果,亦即自己的讲义。讲义是主讲教师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水平的总体现。第三套教材是主讲教师在授课前在网上向学生发布的讲授提纲,由学生自行查阅、下载,讲授提纲提前发布给学生,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开展讨论、研究。

另外,在编写MPA教材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本、硕、博三层次的关系。目前的很多教材无论体例,还是在内容方面与本科生教材都有雷同。公共管理学科从本质上看,都是培育和造就各行各业领导人才的,但从智育的培养看,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要求是有明显区别的,对本科生,应要求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成为应用型的人才;MPA学生除了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外,还要注重知识的前沿性和广博性,根据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看,应讲究通才教育,应“通识为本、专识为末”[3],因为他们将是高屋建瓴的领导者;博士生则是应用型和学术型并重。可见,三层次的学生对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呈现递增的趋势,在编写教材时应作到逐步扩大知识面和加深理论深度,在内容和方法体系上既要相互衔接,又要防止重复,体现各自特点。具体而言,本科生教材应侧重于公共管理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讲述,让学生明白“是什么”;研究生教材应侧重公共管理中的专门问题研究,利于扩大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即“为什么”,“如何办”;而博士生主要是解决本学科最前沿的问题,应该没有固定的教材。

关于教学方法,受调查者93.8%认为教师应采取亲验性方法,即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和直接体验来学习,学生在做中学,通过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结构式练习、管理游戏、心理测验、现场实习等,获得亲身体验的直接知识和技能,体现管理的实践性特征。

三、关于领导者特质的概况及相关分析

因材施教是教育学的公理。在MPA教学中也要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和学用一致,要根据不同群体特征“投其所好”。课题组主要调查MPA学生所具备的领导者特质,以便优化教学内容。我们将特质操作化为个体知识储备、心理承压能力和对所属群体特质的认知三个指标。

1.知识储备概况。调查结果显示,在我们设计的十个科技型题目和五个逻辑型题目中,平均每题的正确率为56.9,其中科技类题目的正确率为74.5,逻辑类题目的正确率为53.3。从性别因素来看,男性的正确率比女性高出9.3个百分点,其中科技类题目男性的正确率比女性高出7.9个百分点,逻辑类题目男性的正确率比女性高出15.3个百分点;从学历因素来看,调查对象的学历与其做题的正确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即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正确率就越高;从调查对象所属单位性质的因素来看,政府机关里的领导者和企业里的领导者的正确率没有太大差别,但在企业领导者群体内部,高层管理人员的正确率明显高于中、低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的正确率则略高于低层管理人员。

2.心理承压能力概况。在问卷中,我们从承受压力的频率、来源及释放途径来测量被调查者。在问及“您感觉自己承受着沉重压力吗?”30%的领导者回答“经常感受到沉重压力”,60%的领导者回答“偶尔感受到沉重压力”,仅有10%的领导者认为自己从没承受过沉重压力。在压力的来源上,63.0%的领导者选择了“自我的要求”一项,性别变量、年龄变量对此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由此可见,当今领导者对自我的要求不断提高,以适应经济、知识、信息全球化对领导人才的要求。

3.对所属群体特质的认知。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你认为领导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从统计的结果来看,领导者应具有的特点从强到弱依次为责任感、言行一致、原则性强、信心、决心和毅力、热情、行为模范、善于接受新事物、有文学修养、善解人意、自我牺牲精神、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平易近人、精通外语、人情味浓、精通计算机、爱好体育运动。

从以上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前沿性的知识储备和分析、判断、综合能力,以及心理调整等方面比较欠缺,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应有所侧重。

MPA学生都具有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是经过国家统考选拔而来的,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他们需要的是更新和扩展知识、提高领导者能力。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恰恰是高校的优势。教师的职业性决定了他有宽广的渠道和更多的机会了解当今世界上最新的理论成果及管理理论的发展,从而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作为领导者的能力培养,一般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文方面的素养,二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判断能力。人文素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协调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任贤能力、自我牺牲精神等。当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学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即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输送,如团结和谐、慎独修身、奉献勤恳、求实创新等。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要实现这种人文精神的培养目标是有相当难度的,但作为学校培养人才,应是题中应有之义。思维方式、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机械地讲解教材上已有的专业知识,而是要讲解经过系统化归纳后的基本要点和基本思路,揭示教材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框架,向学生展示、介绍最新科学成就和各种学术流派及其主要观点,以及学科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具有思辨意识和多元化思考问题的能力,构建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决策、综合能力的目的。

四、领导者行为分析与MPA培养目标

我们对领导者行为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领导者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社会学家G.N.米德首次提出角色这一概念,它是一种社会身份,也是一套行为模式。明确的角色意识使其行为模式符合应有的社会身份,进而为更大的社会系统履行特定的社会功能。领导者亦是一种社会角色,同样具有角色意识及相应的行为模式。

1.领导者的角色意识特点。领导者的角色意识是指在职领导者对自己或他人的担任的或准备担任的领导工作的认识、态度及其行为倾向。把握领导者角色意识的特点主要分析领导者对其角色的追求动机、合格标准、怎样扮演三方面的认识及态度。为了深入反映领导者角色意识情况,课题组从被调查者的性别和学历这两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1)角色追求动机。主体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内因,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动机,领导者对其角色的追求目的反映领导者对此角色的主体需要动机。统计结果表明领导者对其角色的追求动机有如下特征:第一,主流是注重主体自我价值(73.3%)的实现。被调查者们不看重对物质的追求(16.7%),而比较注重能带来较高社会声望的社会地位的提高。这一特征也体现在领导者们的自我评价中,33.3%的人认为自己在所属单位的社会声望较高,仅有16.6%的人认为自己的经济收入较高;第二,女性(84.6%)较男性(64.7%)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强烈。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的女性干部或是位居高职的女性干部较少,女性展示自我的机会相对不多,因而更希望通过当领导来展示女性的风采;第三,学历与其实现自我价值的角色追求动机呈正相关,学历高的领导者更倾向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2)角色合格标准。由角色意识提供的一套行为模式是个体被社会所期待的行动。领导者对其角色的期待是对领导者合格的主要标准的认识。调查的结果表明领导者对其角色合格标准的认识有如下特征:第一,排在前两位的是“杰出的领导才能”(83.3%)和“良好的道德品质”(60.0%),可见个体基本的道德素质和不凡领导能力是领导群体一致认可的标准;第二,男性(70.6%)较女性(46.2%)领导者更看重“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一标准,而女性(38.5%)较男性(11.8%)更看重“广博的知识”这一标准;第三,在“良好的人际沟通”这一标准上,高学历者明显比低学历者更认可。

课题组设计了“你认为对成功的领导者而言,什么因素是最重要的”这一问题,并提供了四个选项,“智慧、专业技能、经验、良好的人际沟通”,旨在了解领导群体对成功领导者的角色期待,从而对领导者的角色意识有更深入的认识。数据显示,“智慧”(63.3%)和“良好的人际沟通”(33.3%)成为首选。可见,人际交往技能在塑造成功领导者方面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3)角色扮演。我们这里所探讨的角色扮演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理解及定位。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如下特征:第一,领导者被认为首先应该扮演的角色是设计师与协调者。也就是说,领导者应该设定目标、总揽全局、规划策略,并且稳妥地协调好人与物的关系,被调查者对协调者角色的选择与其对成功领导者影响因素——“良好的人际沟通”的选择相一致;第二,在对协调者角色和革新者角色的认可程度上,男性和女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第三,学历与协调者角色呈正相关,相关系数Lambda=0.389。学历越高,对协调者角色的认可程度越高。

2.领导者的角色行为特点。在分析角色行为之前,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角色意识实质上是实施角色行为的一种潜在状态。因此领导者的角色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角色行为;第二,行为是动态的,是在具体的环境中产生的,所以领导者的行为也是他与情景互动的产物,那么我们对某些行为的考察必须提供具体的情景,以弥补全静态研究的不足。

领导者的角色行为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我们按照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领导者与下属互动方式的不同分为领导行为和合作行为。领导行为是指领导者对下属实施影响力以便高效、高质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下面我们将主要从领导行为方面对领导者的角色行为特点进行描述。数据显示领导者的领导行为主要是抽象指导与具体操作相结合的领导方式。

在问及被调查者的领导方式时,仅有7.1%的人选择进行宏观指导,35.7%的人选择从事计划、草拟细节等管理性工作,55.7%的人选择两者相结合;问及“你在布置一项工作,通常会”时,33.3%。的人会明确告诉下属开展该项工作的具体方法,23.3%的人会询问下属如何开展工作,确保他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步骤,20.0%的人会与下属一同完成该项工作,只有16.7%的人会完全交给下属操作。

调查结果显示,现实生活中领导者的工作动机和角色扮演标准与我们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关于领导者的工作的动机,大部分调查者都认为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为了追求社会声誉和政治地位,没有从“服务”、“公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出发认识自己的工作。面对经济全球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部分学生对外部世界的要求没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作为未来的领导者,对应具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准确把握。可见,在课程教学中的政治理论课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是传统的机械灌输,而是具有时代感的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的学习。政治理论课应包括马列原著、政策法规、宪法宪政、国际政治等。

关于领导者角色扮演,有近40%的人回答是从事具体计划工作,这种领导方式在本质上混淆了领导者与管理者的特点。传统的领导角色被认为既是设计师和指导者,同时更应是具体的操作者和实践者。当然这种认识也加入了道德的标准。调查的结果符合传统的领导观,与前面对“设计师角色”的认可相悖。这表明由于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认识要付诸于实践仍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教育是一种塑造人的个性和能力的有意识的活动,通过案例的教学和有意识的研讨,现代的领导理念在潜移默化中会指导MPA未来的实践。

标签:;  

关于MPA教学的几点思考_领导者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