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师的自身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第斯多惠(德)
随着多媒体信息传输技术的迅速发展,学习材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广泛、更灵活。现行的学校管理、课程改革以及教师发展均滞后于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就英语学科而言,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一方面是社会急需专业化的英语教师,另一方面是英语教师为适应这一角色而急需自身发展。英语教师如何在透支的教学之余谋求自身发展呢?英语教师又该从哪几个方面完善自身素质呢?本文从课程标准、教师发展以及教师角色几个方面来讨论这些问题。
新课程标准与英语教师的自身发展
2001年出台的国家新课程标准标志着新一轮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启动。多年形成的“一纲一本”的教材出版格局逐渐向“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格局转变。我国地域广阔,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基础差异很大,教材的标准化和多样化无疑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新教材开发力度的加大,相应的针对各式新教材的试用和培训等工作也将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为适应这一深远变革,广大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但新课程首先改变的是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一、新的课程环境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颁发的英语《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为了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教师需要了解这一新的课程环境。过去的基础教育课程的确定性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统一教材教参、统一评价标准和统一考试。在这种课程环境下,课堂的灵魂是教材,教师不得不受缚于教科书及参考书,不敢张扬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这种课程环境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也掩盖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差异。而新课程则大大增加了教学中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不再使用统一的教材和评价标准,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考试的选拔作用大大淡化等等。
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使得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的执行者。新课程赋予了教师更多的创新空间。教师成了课堂的灵魂,他/她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人格魅力营造出特有的班级气氛和学习环境,通过灵活的教学活动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的。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对教师的常规教学活动重新进行审视。从简单的问题,如课桌椅如何摆放、如何点名、如何提问、如何留作业以及如何批改作业等等到更为复杂的问题,如课前准备些什么、教师在教室里应该处在什么位置、在课堂里做些什么、如何指导学生做练习等等,都需要重新考虑。
二、新课程与英语教师自身发展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确定的课程目的、课程目标、教学原则、评价方式都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得以贯彻落实。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提出用“高、深、厚、博”四个字来概括英语教师的职业素质,这也为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树立了目标。
“高”是指素质高。这里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如果教师不具备高尚的文化和道德素养,那么就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人,也就谈不到才了。也就是说,人才首先应该强调的是“人”,其次方是“才”。
“深”是指学问深。英语教师应当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在某个领域有开拓性的研究。这里的专业知识是指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技能,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等语言基础知识,对英美国家文化的基本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以及一整套有效的教学方法。
“厚”是指功底厚。英语学科教育不仅仅靠扎实的专业知识作支撑,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数学统计方法、计算机基础操作等学科也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专业成分。“功底厚”的英语教师了解语言学习的规律,熟练掌握教学内容,了解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过程,了解学生的情感和需求,恰当地选择和调整教育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所学语言的积极性。
“博”是指涉猎广。现在各学科之间的互补性非常强,各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层出不穷,仅仅掌握一个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英语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具有较高智商和情商的综合性人才,在各个学科上都有一定的基本功。通过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可以丰富英语语言的承载内容,也可以充实专业知识。这样的“博”有利于拓宽语言的应用范围,有利于教师自身发展为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
英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模式
一、合作
1.教师之间的合作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中,教学往往是一种孤独的工作。教师与教师之间表面上走得很近,但实际上距离很远。如果有的教师想听课,得到的回答很少是欢迎的微笑,而多半是藏在笑容后的戒备:“我的课上得很一般,没什么好听的”。正如一位教师所说的那样,“在教师休息室中,除了寒暄以外,我们从不谈自己班级里的事情。我们不想让他人知道我们的问题,因为我们害怕别人认为我们是不称职的老师。”
这种教师间的孤立是不幸的,因为我们有很多东西需要从彼此身上汲取和获得。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傅道春,2001):
●心理支持——有人分享成功、分担问题总是一个好事。
●产生新想法——“Two minds are greater than one.”多几个合作者,就找到了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
●示范合作——当我们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时,我们自己也要力行我们所倡导的观念。
●汲取力量——作为一个集体,我们可以获得比个人努力能够获得的更多的成绩。
●减少工作负担——通过分享计划和资料,我们可以减轻单个教师的工作负担。
●增强动机——与同事合作可以鼓励我们试用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支持变革——当个人单独实施革新时,往往不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调查表明,当教师集体参与时,教育改革会更成功。
2.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教师应注意与家长密切合作,向他们解释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及整体的改革意思,以便为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新氛围,家长也不至于感到困惑和担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求教师发挥作用,而且要求家长也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3.合作原则
●倾听:无条件地、全身心地倾听对方的意见和感受。
●交谈:让所有的人都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心声。
●沟通:真正理解各方的立场和看法,在对话中形成共识和行动方案。
二、从教师培训到教师发展
教师的自身发展运动(Teacher development movement)直到20世纪的80年代才开始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而在理论和实践上有重大发展。人们曾经认为教师需要的是培训,于是教师培训(teacher training)这一术语应运而生。虽然培训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培训的基本形式是差不多的,即:“Trainees come to receive wisdom from the lips of ‘experts’,then take their handed-down knowledge and skills home for implementation.”(Waters 1993:13)不久,人们就发现这种培训方式存在一些弊端:1.这种培训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法(top-down method),专家往往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来确定讲座的内容,所讲授的理论并不一定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理论和实践脱钩。2.这种单向的(onedirectional)理论和经验的传授往往不能照顾到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的本土教学环境,因此很难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因此,人们改用另一种提法——教师发展(Teacher Development),并且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了调整(Bax,1995):
第一、在设计教师发展项目时,更注重其实用性;
第二、在定位参与教师的角色时,更注重其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
第三、在讲授教学活动和技巧时,更注重其可操作性。
David Hayes(1995)认为教师应该为适应新课程而积极发展自身素质。他针对培训课程提出了若干原则,如:
●教师培训的活动应围绕课堂教学;
●接受培训的教师应当参与培训课程的内容设计;
●培训课程的主讲人自己首先应当是教师;
●培训课程的教法应主要以任务型(taskbased)为主;
●培训课程应当重视教师已有的知识和教学经验;
●培训课程不应只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而应用观摩课、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活生生的教学场景使教师能够将培训内容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联系;
●培训课程应当鼓励教师相互交流经验,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等。
三、英语教师的培训模式
目前大多数的教师培训课程主要涉及以下四种知识类型(Day & Conklin,1992):
专业知识(Content knowledge):即外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如英语语言(包括语音、句法、语义、语用等基础知识)、英语文学、英语国家文化等。
教育知识(Pedagogic knowledge):指教育观念和教学策略,如课堂管理、教学决策等。这一类知识不限于某个学科。
专业教育知识(Pedagogic content knowledge):包括语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如了解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和特点,预测他们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如何进行英语整体教学,如何进行听说读写等分项技能训练,如何选择教学材料,如何进行测试和评估等等。
支持知识(Support knowledge):即其它与英语教学有关的学科,如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等等。
下列是常见的几种教师培训模式,Day(1993)分别分析了它们的特点以及其中所传递的知识基础。
1.学徒-师傅模式(The apprentice-expert model)
这种模式是培训教师的最古老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专家就像精通某项技艺的师傅,而参加培训的人员就像学徒一样,通过观摩师傅的教学、接受师傅的训导并不断在实践中练习,直至掌握这门教学技艺,可以独立出师。
目前这种模式已不多见。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外语教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可以肯定地说,随着社会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外语教学还将继续发生变化。而这种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在产出效率上似乎跟不上工业化批量生产的要求。况且,师傅本人的技艺高低直接决定学徒的技艺高低,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徒毕竟不是多数。不过,如果学徒能遇上技艺精湛、经验丰富、耐心指导、思想开放而前卫的师傅,那绝对是一件幸事,可以受益无穷。在这种模式下,学徒有大量教学实习机会,并看重实际教学效果。他们能学到专业知识、教育知识以及专业教育知识,但对支持知识涉及甚少。
2.理性主义模式(The rationalist model)
目前,大多数的教师培训课程属于这种理性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先理论,后实践”。人们认为,英语教师是这样产出的——先装备好必要的知识,再把他们放到教学实际情景中,他们自然就会用上所学的知识,成为英语教师了。Ur(1992)把这种模式称为“learn-the-theory-and-then-apply-its model”。因此,在培训师资时,往往偏重语言的学习、语言学习理论的学习、教学法的研究等理论性的知识。但是,这种模式有着无法克服的缺点:
第一,在这种模式下,往往是“学术人(academics)”作为专家来培训“职业人(professionals)”,专家负责确定讲座内容,课一上完,任务就完成了,而很少在课后指导参加培训的教师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第二,理论和实践脱钩。专家本身并不一定是教师,而且往往不太了解参加培训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和需求,因此,理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都不强。这种情况在我们并不少见,教师培训活动逐渐形成了一个怪圈: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上请来的专家往往是知名大学的教授或是外语教学界的泰斗,而这些专家大部分时间都在高校教学、搞科研或搞行政,对中小学外语教学情况以及教材使用情况知之甚少,讲座时只好空谈理论。
第三,正因为上述原因,教师在培训课上学到的理论和自己的实际教学并无太大关联,而且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又往往没有解决。因此,很多教师感到这样的培训活动对他们的帮助不明显。
Day(1993)认为这种模式下的培训主要是以专业知识和支持知识为主,稍有涉及教育知识和专业教育知识,最大的缺憾是实践不够。Ur(1992)认为,要解决教学科研和教学实践脱钩的问题,最好采用“教学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帮助教师成为科研的主力军。这一点是可行的,因为“具体的教学技巧总是以某种理论为依托”(Brumfit,1985:129)。
3.个案研究模式(The case studies model)
个案研究是指在课堂环境下讨论和分析某个实际发生的事件。这种模式原本多用于法律、贸易、医学等实际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在外语教师培训活动中尚属少见。用作研究的教学实例片段由谁来选取,什么样的片段具有代表性、可行性、可推广性等一系列问题都还没有统一的定论。
这种模式可以说是前面两种模式的中和,参加培训的教师既可以观摩实际教学情景,又可以聆听专家对此所作的讲评和理论升华。但是,亲身的教学实践始终是提高教师职业素质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这种模式的培训以专业知识为主,对于教育知识、专业教育知识和支持知识都有一定的覆盖。
4.综合模式(The integrative model)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前面三种模式都无法全面地覆盖教师培训所需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基础。那么,有没有一种模式可以综合上述三种模式的优点,使培训人员获得全面的知识基础,不仅有理论上的收获,也有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呢?
Day(1993)认为,培训活动应当使教师全面地接触和掌掘四种类型的知识,并鼓励教师将这些知识融入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这就是综合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色就是帮助教师进行“反思”(reflectivethinking)。反思可以使教师更敏感地意识到课堂教学的进行情况,发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然后将解决方案实施于教学中,看看是否达到了自己改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教学行动研究”,它既鼓励教师接受新的教学理论,又要求他们调动各种知识储备来加强教学实践,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理论和实践在这里不再脱钩,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真正为英语教师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可能。
21世纪英语教师的角色转换
传统的教师角色过于强调教师的“给予”责任,而忽视教师本身的“更新”要求。新的时代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也给教育工作者赋予了崭新的社会角色。身在教育第一级的教师应当正确理解自己的社会定位,积极适应新的学生,新的教学任务以及新的教学环境。
一、为人之师的新定位
长期以来,教师总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兢兢业业地为教育事业奉献着智慧和青春。人们往往用“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等词语来赞美教师的无私奉献以及他们对社会所作的功绩。不过,随着世纪的脚步迈进21世纪,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教师的社会角色(参见陈向明,2001)。
我们认为与其把教师比喻为蜡烛,不如比喻为太阳。“太阳式”的教师正因为自己的生命充盈,才能够慷慨地给予,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光和热,使学生变成健康有活力的生命独立体。教师的工作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必须有一定的创新空间。学生也绝不是没有生命的、事先定好规格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人,其灵魂不应被“塑造”,而应被“唤醒”、“激发”和“升华”。
我们还认为,与其期待教师倒水,不如把教师当成一个挖泉水的人。学生就是一眼泉,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而教师的职责就是使泉水喷涌而出,永不竭尽。我们把教师比喻成“园丁”,教育学生就像是培育花朵,需要经常、定时地浇水、施肥、松土。这一比喻比较符合当前的教育规律。教师既考虑了学生发展的共同规律(可生长性),同时又照顾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每一颗种子可能开出不同的花儿)。种子没有园丁的培育虽然也能自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但生长质量可能不高。同样,学生如果没有教师的帮助也会自然长大成熟,但可能会误入歧途。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教育观念、学校管理、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和功能也相应有了全新的内涵。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全世界连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人们在网上不仅可以共享资源,还可以交流信息。在丰富的教育资源面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惟一源泉。这时,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转变为指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人:帮助他们运用新的信息技术获取知识,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引导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探索和更高阶段的学习。这里看重的不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是否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而教师在启发学生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启发和提高。这种师生间的“合作者”关系使教学相长达到一个新境界。
新世纪教师的使命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一点上,每个学科应该是共通的。教师使命的转变使得教育更加人性化。教师更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也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诚然,新时代的教育给教师的从业素质带来了严峻挑战,但同时也给教师的自身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教师只有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才能成为现代社会中合格的新型教师。
二、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书育人”仍然是新世纪教师的基本职责。不过,这一职责有了新的定义,即教“学会生存”之书,育“学会关心”之人。具有博学、宽容、公正、创新、富有幽默、爱心等品质的教师更容易触及学生的心灵,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崇拜,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专业技能出色的教师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而品格高尚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尊,使他们热爱学习,升华他们的思想。这样的教师才能在现代教育中树立并保持真正的权威。也就是说,一个理想的英语教师应同时具备以下两个素质:
1.完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国内教育界(参见郭丽君&吴庆华,2001)普遍认同,教师必须具有四方面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一是自我知识,即善于自知和自我评论的知识;二是普通知识,即基本的人文与科学知识;三是专业知识,即对自己所从事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有一个较深的了解与掌握;四是教育科学知识,即实现教学实践最优化的知识。由此可见,教师光掌握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操作等基础性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掌握知识是一回事,传授知识是另一回事。如何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科学地引入教学是衡量教师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师必须掌握一套科学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懂得教学原则和教学程序,从而使教学更有效。从教之前,教师必须经历教育实习,以获得教学经验,达到更高的职业标准,这对一个教育者是非常重要的。
2.职业道德
其实,职业道德就是具体体现在工作中的人的基本道德。毫无疑问,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他应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学生,像帮助自己的朋友一样帮助学生。“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教师首先应当有一颗爱生之心,关键是要爱得明智,要爱在点子上——即把爱最终落实到既教会学生生存和发展,又教会学生关心和奉献。
英语学科属于人文学科,面对人,也关怀人,所以英语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一方面又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困惑。教师应成为传递情感关怀的使者,用智慧、心性、阅历等文明成果浸润学生,完善他们的心智,净化他们的灵魂。而教师在净化他人灵魂的过程中也可以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总之,新世纪的英语教师首先应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有个正确的理解,并了解新时代对英语教师的新要求。这样才能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取得长足进步。观念的更新、品格的养成、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教法的改进等方面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英语教师的发展方向。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自己的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同时要提高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并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反思和改进,不断研究、创造、发展、丰富英语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