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生态保护论文,少数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2004)04-0053-03
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的总面积有61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4%左右。154个民族自治地方中的113个在西部地区,并多聚居于高原、山地、草原、干旱或半干旱等生态脆弱地区。贫困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特征,1994年公布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的292个国家级贫困县有259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区或享受少数民族自治县待遇的贫困县。由于少数民族居住地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和资源相对丰富二者重叠的地区,经济的落后使少数民族地区陷入了“贫困—低收入—破坏生态环境—投资引资不足—人才流失—低生产率—贫困”的恶性循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贫困和生态恶化互为因果,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愈演愈烈。少数民族地区地域广阔,情况复杂,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这些地区的开发不可能遵循同一模式。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必须以实现物质和能量消耗、生态和环境恶化速率的“零增长”为前提。少数民族地区只有放弃“资源消耗—产品工业—污染排放”的物质单向线性经济模式,构建高效有序互利共生的循环经济体系,才能达到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效益的整体最优,最大限度地缓解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冲突。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组成“资源利用—绿色产业—资源再生”的闭合式物质能量循环,实现废弃物和原材料的有机对接,是一种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范式。传统的资源推动型的经济模式是互不发生关系的物质流的叠加,是明显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而循环经济是系统内部依据生态学规律形成资源优化、废物利用、上下承接的彼此叠加的物质能量循环,是建立在绿色产业基础上的集约型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流程如图所示:
循环经济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维持环境容量,三个行为主体之间保持了物质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实现了从产品利润最大化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转变。循环经济表现出的结构与功能及相应的生态、反馈、抗逆、共建共享,形成了一个有序的、具有自组功效的、有较强抗干扰能力的和取得物质、能量损耗最小而系统内部寻求优化的整体运行模式。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需服从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少化为目的;再利用原则,以资源产品使用效率最大化为目的;再循环原则,以废物排放最小化为目的。
二、循环经济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
少数民族地区位于我国大江大河上游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其内部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全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和东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撑环境;民族地区的贫困落后也威胁到国家稳定统一的政治大局。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生态脆弱和经济落后相互重叠与交织的特征。民族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走的是以高消耗、高污染、外延型为特征的工业化道路。在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低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民族落后地区走的是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为加快经济增长,这些地区大量采伐森林、陡坡开荒、开垦草地、超载过牧、超采地下水,导致沙漠化、草地退化、荒漠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国陆续出现的黄河断流、长江特大洪水、严重的沙尘暴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生态退化累积作用的大爆发。
生态环境与经济是一种相互推动、相互制约的关系。就少数民族地区而言,生态经济大致分为三种类型:(1)经济发展比较适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环境质量改善及生态建设;(2)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但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导致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加剧;(3)经济发展速度较慢,自然环境保持了较多的本底状态。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过程中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生态环境退化。如新疆虽然拥有1/6的国土,但可利用的绿洲面积只占4%,而绿洲边缘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带。若林木毁坏,水资源利用不当,农田就容易退化为荒漠,而使其逆转则很困难,历史上塔里木盆地许多古绿洲的消失即为一例。
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生态问题严峻,对经济的制约作用明显。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化、荒漠化,城市、工业区的污水、垃圾、有害气体和农业化肥、农药、助长剂的过量使用,造成的自然生态恶化和人居环境污染,不但给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同时影响、制约了这个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又为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如果不遵循生态经济规律,二者就会出现对立,导致经济生态系统萎缩,呈现恶性循环。在生态退化和恶化较为严重的少数民族地区应推广旱作节水技术,禁止毁林毁草开荒,采取植物固沙、沙障固沙、引水拉沙造田、建立农田保护网、改良风沙农田、改造沙漠滩地、人工垫土、绿肥改土、普及节能技术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等各种有效措施,减轻风沙危害。
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退化主要起因于经济落后,贫困问题是生态重建的巨大障碍。循环经济通过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结合成高产、高效、优质、低耗、多层次相互协同进化发展的经济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式,具有不危及生态环境的特点。在少数民族地区这样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当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核算、资源产品的合理价值体现和生态补偿机制问题。要以循环经济思维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建立相互关联、互相促进的生态工业体系。实现农林牧复合生产模式,通过再利用、多级利用、多途径利用与循环再生的技术体系变废为宝,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循环经济模式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依靠优良生态环境取得经济发展优势,依靠经济发展为生态环境提供保障和支持,将生态环境的巨大经济价值转化为较高的经济效益,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或持续利用。生态工业的组合、孵化及设计原则主要有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区域整合、柔性结构、功能导向、软硬结合、自我调节、增加就业、人类生态和信息网络。实践证明,哪里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合理开发和经营,哪里就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环保大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循环经济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能长期保持资源再生能力和令人满意环境质量的资源利用方式。可持续利用作为一种哲学理念,它蕴涵了某些能使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伦理和经济价值。从伦理价值来看,它反映了各代人都有权利充分利用各种已有资源造福社会的代际公平观。从经济价值来看,它反映了资源存在本身就有巨大潜在价值的事实。可持续发展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环境保护,而是强调社会、经济因素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从更高、更远的视角来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这些地区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相结合,基础设施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相匹配,工业发展与农村发展相衔接,生态环境改善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相促进,最终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跨越式发展。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发展具有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特色的新兴产业如生态农林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民族或民俗特色的精致手工业、特色旅游业等;大力推广适合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发展的绿色农业、生态与环保经济林、特色林果业等资源综合利用与产业化技术术及其示范工程。
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设生态工业园。通过工业园区内物流和能源的正确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间共生网络,一个企业的废物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企业间能量及水等资源梯级利用。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进展最快的生态工业园。贵糖集团利用甘蔗榨糖,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建设了三个生态工业链: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回施甘蔗田,以及甘蔗→制糖→蔗渣造纸→碱回收及制糖→低聚果糖。实践表明,生态和环境是潜在的巨大资产、资源和效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恶劣的生态环境,会使经济难以为继。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正处于增长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我们已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强化全国的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大力实施绿色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发展清洁生产,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成本;发展绿色消费,减少消费过程对生态的破坏;发展新能源,实现生产方式的彻底超越。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向生态工业文明的跨越,培育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循环经济的另一个途径是发展生态农业。鼓励发展低污染少废物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节水农业,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技术改造,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地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要组织一批生态家园富民示范区,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推广生态模式工程、沼气工程、太阳能利用工程、省柴节煤工程和小型电源工程,形成农户基本生活、生产单元内的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生态恶化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恶化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点,一是积点连片,由原来的局部、小范围的生态破坏恶化逐步演变成区域性、大范围的生态恶化;二是从量变到质变,由原来以单要素为主的生态破坏,逐步发展成整个区域或流域生态的结构性破坏,功能退化甚至是完全丧失。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对矛盾,从长远看可以达到协调统一,但在短期内,如果发展经济势必要付出生态环境代价。反过来保护生态环境,又不得不相应放慢经济发展速度,而少数民族地区的生存权是第一位的,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实现途径。民族地区按照循环经济原理重组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环保型高新产业,调整淘汰传统产业。逐步实现生态要素价格市场化,实行生态补偿机制,推广资源闭路自循环的产业生态园,就能提升民族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收稿日期:200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