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最早可追溯到人类历史最古老的石器时代,应用砭石、骨针或竹针来镇痛治病。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内经》记载已有针刺治疗头痛、牙痛、耳痛、腰痛、关节痛和胃痛的记载,扁鹊是这一时代的名医。公元2世纪《神农本草经》收载365种药物就有莨菪子、大麻、乌头、附子、椒等具有镇痛或麻醉作用的药物。后汉名医华佗(141-203)用酒冲服麻沸散,全身麻醉后进行剖腹手术。唐朝(618-907)和宋朝(960-1279)时代常采用酒精调服大草乌细末作整骨麻药。宋初广泛使用洋金花(曼陀罗花),元朝(1279-1368)应用草乌散作麻药。现代麻醉学起源于19世纪早期,1847年英国产科医生Dr.James. Y.Simpson为产妇施行乙醚麻醉镇痛。1853年他又开始应用氯仿(Chloroform)麻醉。
全麻是指麻醉药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进入意识消失的一种状态。理想全麻是在不严重干扰机体生理功能的情况下,达到意识消失,镇痛完整、肌肉松弛、神经反射迟钝的状态。这种抑制是可逆的或可控的,手术完毕患者意识逐渐清醒,不留任何后遗症。全麻是现在应用最为广泛,也是最安全舒适的麻醉方法,适用于几乎所有的手术类型,也适用于几乎所有患者人群,从新生儿到重症患者,从美容整形手术到复杂器官移植,相比传统的椎管内麻醉,全麻具有舒适、安全、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无创、术后并发症少等一系列优点。实际上,全麻操作要比有创的椎管内麻醉安全的多,麻醉效果要比局部神经阻滞确切,舒适性也要好于这两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术后短时间认知障碍“可逆”全麻究竟会不会让人变“傻”?
曾经有人做过1个实验:全麻成年小鼠,摹拟外科开腹手术进程;术后连续7天,每天在固定时间点做水迷宫实验(1种用来测试术后是不是存在学习和记忆功能改变的行动学实验方法)。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有1部份小鼠的学习成绩反而提高了;另外一组经历了反复全麻和手术的实验小鼠,也有部份出现了学习成绩提高的现象。
不可否认的是,确有极少数病人,特别是骨科高龄患者术后短时期内出现了类似阿尔茨海默病的学习与记忆障碍。不过,全麻术后的这类表现,不意味着患者的认知功能会遭到不可逆影响,实际上几近是可以康复的。除非患者在术前就存在阿尔茨海默病,及其它认知障碍类疾病或有相干家族史。
现在我们的麻醉提倡的是个性化麻醉,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麻醉方式与方法。麻醉前我们的麻醉医生都会到患者床旁做好术前访视工作,了解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基础疾病,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做好患者的ASA分级。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手术,避免对术中风险认识不足,惊慌失措、用错药。根据手术选择适合的麻醉方法与药物。术中做好麻醉的管理,控制好麻醉平面,避免通气不足,输液过量,改变体位引起呕吐、误吸、空气栓塞。保证仪器、设备的运行良好。
麻醉术后做好患者的护理:1、尽可能平卧,术后尽可能让孩子平卧,不要垫枕头。头稍后仰,保持呼吸道最通畅。
2、关注唇色,唇色如果红润就不要担心,如突然出现唇色青紫,立刻呼唤医护人员。3、控制饮食,术后如嘴唇干涩,可用棉签蘸水滋润口唇。术后6小时可进食,在6小时内尽可能吃流食,避免呕吐。4、呕吐处理方式,术后如有呕吐,把孩子的头偏向1侧,帮助清算嘴里残留的呕吐物,避免呛到气管里。5、术后烦躁为正常现象,烦躁是1种正常的术后反应,孩子会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与进步,全麻是一种相对安全、舒适的麻醉方式,不会导致孩子变傻。麻1次傻1次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论文作者:王远梅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8
标签:全麻论文; 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手术论文; 会不会论文; 小鼠论文; 的是论文; 《药物与人》2019年6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