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三农”战略转型_三农论文

加入WTO后“三农”战略转型_三农论文

我国加入WTO后的“三农”战略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农论文,我国加入论文,战略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入世后,国家的近中期发展战略与应对措施的立足点是调整、改革、提高,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与世贸规则国际惯例相匹配的法律体系、塑造市场主体、建设与国际市场接轨相适应的国内市场。在“三农”的发展战略转变上,关键是把握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制约因素,提升产品的科技与绿色含量,以产品品种多样化适应以“需”定“产”、以“需”调“供”,实施性质与形式上的转型,寻求刺激经济增长因素,促进以农为本的生产率的增长,培育、蓄积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资源配置、结构关联与竞争力形成

1、资源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三农”装备及财政资源等等的质与量以及相互关联应优化配置。

我们应高度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这包括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的珍惜爱护与保护性开发利用以及对其进行的基础调查、检验、检测、监督、调控管理。要推广节约性技术,严格资源管理,控制资源需求;以求达到减少对资源的使用压力,提高对资源利用的供给能力,增大供应量,降低污染程度,提高治理能力,减少对于资源、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把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建设与“三农”发展有机结合,这是生存与竞争的自然基础。

在珍视自然资源的同时,应优化劳动力资源与人力资源整合配置:重视各个层面的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劳动力与人力资源的多层面整合。对昂贵的人力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组合搭配,使“高精尖与基础普通”的结合发挥功效,构造独特的生产力;使有限的科学发现、技术创新与无限的体能提供,构成持续的有效供给,以适应应对WTO的需要。中国具有全球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并通过教育培训以及市场操作等方式将劳动力资源逐步提升为人力资源,无论对于近期或短期的对策或是中长期规划,这都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体能智能保障。

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投融资的配合。在“三农”基础装备与信息化产业化建设投资方面,小城镇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种植养殖及深加工产业链建设、耕地水利与生态环境建设等各项投资力求充分发挥专项作用以及财力在整体上的综合功效,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整体需求。这是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财力保障。

2、引导结构调整,包括农产品品质、产品品种、生产规模、市场经营、区域布局等。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经营主体以农户为主,农业企业较少;规模经营不足、市场化率偏低、区域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距,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提高农业企业和农户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建立完善营销渠道、信息网络、物流系统,以及发挥各具特色与优势的区域经济功能就成为结构调整的导向与重点。在WTO条件下,与“三农”相联系的经济结构问题,应以教育兴农、科技兴农、市场需求为导向,联同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实施战略构思与结构调整。从而,在结构调整中提高结构层次和水平,以适应我国进入WTO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三农”的作用要求。

3、培育竞争力,可从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特色竞争力三个层面展开。如在基础层面,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与劳动力体能技能的作用发挥都极具竞争力。如在核心层面,高新技术与应用技术的创新、推广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如在特色层面,产品品种、质量、价格等方面的优势将促进竞争力提高。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优质多样的农产品的供给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率,降低综合成本,积蓄可持续的品种品质和信誉,不断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增强在WTO谈判中,在技术性贸易摩擦中的技术位势,提高攻防能力。

二、调整支持方式

政府对于农业和农民的财政支持措施,包括农产品价格支持、农业投入品补贴、农民直接补贴、农业科研推广培训、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生态环境建设等。如何在总量上增加支持性投入,在结构上调整完善支持结构,事关重大。当前,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方式和重点,应考虑将财政资源财政补贴投入到对农业企业、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普及方面,投入到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方面,投入到农业生产经营业务教育以及相关的食品安全卫生检疫、环境检测、法律法规咨询、教育诸方面。为此,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应考虑建立相应的财政支持体系,制定中长期规划,落实近期承诺目标。

调整支持方式,提高支持力度,使农民受益应侧重于生产领域。重视对于农民的教育是调整支持方式、提高支持力度的基本前提,而且是支撑、接受其它各种支持方式的必要前提。农民所受教育状况是决定其社会经济地位的最为重要的因素,进入WTO就更是如此。通过教育途径使农民从劳动力向人力资源转化,是调整支持方式提高支持力度的具体体现。从教育、科技、市场、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普及与运用,努力使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干学双向调节”,使农业劳动力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现实冲击中受到启蒙、锻炼和提升。这种对于农业和农民的支持方式应具有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

今后,考察财政支农效果,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应考虑其对农民的教育投入的数额与教育投入的质量,特别应注重对农民学历提高的效果以及教育投入与科技、市场结合的紧密度效果。这将反映劳动力资源存量意义上的一种财富积累;它更符合WTO框架下农业支持层面上的政策调整意图。

三、农业科技与生物工程应用推广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在产业整体上存在着差距,专业科研、开发、推广、产业化、投融资、农民素质等因素综合能力不足。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60%~80%范围之内,国际比较表明,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水平的平均值差约在10~30个百分点以内。

未来若干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努力达到50%以上。近期我国需运用高新技术调节传统技术、推广关键技术,如推广粮食与经济作物中的优良品种、推广模式化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节水与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转化、保鲜储运及综合利用技术等以实现国家农业科技进步的预期目标。围绕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目标、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2002年7月26日农业部发布2002年度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信息,对项目实施提出要求,重点支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产品、在国内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农业上节本增效的技术的研究。

国际上,生物质研究在化工制造厂家参与的投资中正在进行。最近的信息表明,基于植物的材料将取代基于石油的塑料和聚酯纤维,生物技术将重新塑造全球工业。在我国,国家在生物技术领域,将充分利用丰富而稳定的生物物种资源优势重点开展前沿生物技术与相关产业的研究开发。在我国,加快国家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开展农业科技与生物工程应用推广,支持生物节水和农业转基因等生物技术的发展。虽然农业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具有食品安全隐患与健康因素的负面疑虑,但是世界各国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方面的担忧尚未提供科学证明与有害证据。而且,农业转基因等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为专家学者所肯定。因此,在继续保持农业非转基因产品的生产经营、科研开发的同时,积极、慎重地开展农业转基因等生物技术研究、应用、推广工作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农业应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农耕制度与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学习吸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跨越大量依赖化肥农药的阶段,逐步迈入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以生物工程为先导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

我国进入WTO之后,农业科技系统应以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技术供给双向调节为导向,展开农业科技与生物工程应用推广。农业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要和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相结合,寻找技术市场需求点;广大农民亦可与农业科研相接触,学习承担科研辅助工作,学习承担农业科研中的大量密集型劳作,在科技指导下学做科技劳动者;国家应重视开发农业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公务员和广大农民的群体性综合素质与多元智能,以期加快国家农业科技进步步伐,培育农业整体竞争力,提高“三农”综合生产力。

四、政府服务与农业企业及农户现实应对

1、我国进入WTO之后,客观要求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职能能够反映市场、能够提高效率、能够促进与增强国内市场与国家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政府支持“三农”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支持的重点与方式在于为“三农”提供建设与服务,政府应注重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与农业科技的投入及加强对市场的系统建设与服务。

政府为“三农”提供建设与服务包括:提供教育普及、科技宣传、规则标准、检验检测、技术推广、业务培训、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以及相关的设施建设及环境建设。

政府为“三农”提供的建设服务应从教育普及做起,从职业教育推广着手,结合科技宣传、规则标准、检验检测、技术推广展开业务培训,建立健全将初等中等高等职教衔接、普教与成教沟通、学历与非学历并举的农民终生教育培训框架体系;同时应建立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大气水土壤气象自然信息、农业生产经营信息等信息网络体系及信息发布方式制度,并应建立技术、安全、卫生、质量标准制订及认证体系及其信息发布方式制度,为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农民间的互助和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推广、农业生产、市场需求上的互动建立可持续的联系方式并使之制度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培训农民,使农民在整体上知识化信息化、在个体上专业化技能化、在全社会生产力中上层次、在国际贸易中上水平,从而使农民在社会经济整体运行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市场竞争能力,进入社会先进生产力层面,为国际市场需求提供有效的核心供给。

这是改变占全世界1/5人口国家农业农民经济地位和基本面貌的一个巨大挑战。为此可以考虑,在中央和地方教育系统的农业院校、经济院校、理工院校开设专门的农民进修学院;国家和地方的行政学院应定期吸收农民参加专业进修,为农民开设与WTO相联系的中等专业、大专专科课程;中央和地方涉农部门可兴办“三农”教育园区,并应把已有的农业科技园区、生物科技园区与“三农”的教育结合起来。以集中学习与远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脱产学习与生产教学、市场教学等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有规划、分步骤地实施培养大批有知识、懂技术并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规则的现代农民的兴农战略,为适应新时期农业生产经营、农地经营制度与组织制度创新及城市化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各级政府应在信息上、财力上给予强大的支持、保障,包括相应的财政补贴和银行信贷支撑。

2、进入WTO,我国农业企业与农户尚处于弱势地位,面临严峻挑战。WTO条款的复杂与严格,要求我国农业企业与农户给予高标准高质量的回应,也是农业企业与农户学习、锻炼、提升的机遇,它需要农业企业与农户在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上转变观念、调整作为。但是,这里的运作难度是不容轻视的,其中的难关将是重重叠叠的。农业企业及农户的现实应对应该把握住基本点与关键。

农业企业及农户作为社会集团整体,在自身禀赋与作用功能上,是以较低的生产力、以最少的投入发挥着最原始的、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功能并创造着普惠社会的外部经济效益。农民以极有限的学历与专业技能培训为背景进入种植养殖生产过程,这既是一种奉献,同时又是亟待转型的一种生产方式和逐步调整的生产力提供方式。从机械装备、信息手段、产业运作、经营方式、防御能力诸方面,农业企业及农户应充分意识到自身面对着的现实危机以及转制转型的使命感紧迫感。对于农业企业及农户而言,无论是中长期发展规划还是近即期社会经济运行需求,文化素养、技术素养、市场素养的提高以及相应的投入非常重要,科学技术知识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学习掌握运用应从普普通通的农民农户做起。

小 结

WTO与中国“三农”作为一个直面经济全球化、直面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刻把握、严肃对待;中国农产品、中国农业、中国农民、中国农村在WTO条件下如何升级,需要我们理性思考、沉着应对。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农民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又是亟待提升的具有潜在优势的生产力,其实现的途径办法还在进一步构想与探索。国内外市场需要具有国际标准的优质特色农产品以及相应的服务,中国10亿农民需要接受现代科技普及与市场经济教育,需要掌握现代化专业知识与市场经济规则。教育兴农、科技兴农、信息兴农、市场兴农、WTO兴农。在接受教育与学以致用的问题上,我们不仅要使农民的子女上学读书成人,而且更要使广大农民进入学校接受培训、接受进修、接受实用性正规学历教育,使他们逐渐知识化、逐步成为能够消化吸收高新技术、又能走进国际市场经受搏击考验的现代农民。中国农民应在生产经营实践中熟悉科技成果应用,了解新兴产业走势,开发优势农产品,支持涉农企业,支持科研人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现实需求。

在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农村哺育出数以千计的大中小城镇。为了推动城镇经济的增长再增长,作为母体空间的农村把自身建设的机会把握在最低限度。当国家进入WTO之后,她将为农民实现专业化、技能化、知识化提供教育、科研、训练、服务基地,为农业的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开辟园区提供服务保障;并为城市为全球化进程提供自然、健康、优良的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贸易商品服务。她将以自身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为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做出进一步的贡献。

中国农业,在亿万农民生生不息的生产过程中得以持续。面对当今发达国家石油化学全球战略农业的挑战,我国农业需要向生态化、信息化、生物工程技术化、知识密集型多领域拓展延伸,农业需要科学技术、网络信息、财政金融等多方支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中国农业可以学习发达国家农业的产业体系、市场运作、经营理念、企业制度中对于我们可资借鉴的内容与形式;同时我们也必须要继续坚持遵循自然规律、生态规律、环境规律和经济规律,使农林牧渔的业态分层深化,使农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转向国际贸易型。

政府与“三农”的现实关联紧密、依存度极高且意义重大。在WTO当前条件下,在国际市场竞争和全球资源开发利用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为“三农”提供建设与服务,对于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村整体功能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作为“三农”的代表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行运作,如反对不公正、歧视性的贸易与技术壁垒等活动,对于维护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利益关系举足轻重。

中国“三农”问题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问题,是国民经济运行与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本问题,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处理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关系首当其冲并将持续展开谈判的专项问题。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在经济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从宏观与微观双向调节考虑,中国“三农”的出路之一在于深化、提升“三农”自身,在于坚持倡导艰苦奋斗的精神,培育“现代三农”精神,建立、建设“现代三农”文化;在于培养提高农民的知识技能禀赋与综合素质,使农民与政府公务人员、科技人员以及市场运作者能够在一个较高的层次层面上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使乡村与城市以至与国际市场能够在较为接近的知识层面与生产力水平进行结合;使农业从广大农民的生存方式和整体国民的一种社会保障方式转换成为现代产业,升格为现代国际贸易强势优势产业,大力缓解贫困、消除贫困,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标签:;  ;  ;  ;  ;  ;  ;  ;  

加入WTO后“三农”战略转型_三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