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_国内宏观论文

第三产业: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_国内宏观论文

第三产业: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经济理论界的许多研究表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因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及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明显低于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或时期的相应指标。因此,尽快发展第三产业,让失业下岗人员转向第三产业已是大势所趋。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第三产业不仅在量上要适合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在质上要适合中国人口多、城市化水平低、工业基础并不雄厚这样的国情,要真正能为生产、生活服务,重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一、农业人口转移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一个劳动力从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转移过程,在工业化起始阶段,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上升,工业就业人口比例迅速增加,工业化完成以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上升,就业人口比例大幅度增加。在整个工业化及工业化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农业增加值和农业人口比重都在下降,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人口一般不超过10%。据1988年全世界121个国家的资料, 根据人均国民收入划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三类国家和地区,25个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人平GNP为17080美元,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产业结构是5∶41∶55,42个低收入国家人平GNP为320美元,产业结构为33∶36∶31(注:杨永华著《中国经济腾飞的楷模》,第81—82页) 。我国国家统计局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和代码》的国家标准, 并参照国外的经验,对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第三产业又分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应业和仓储业。第二个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第三个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个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我国1996 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7795亿元,人均GNP为670美元,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20∶48.9∶31.1(注:《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历史分析和未来方向》,载《经济改革与发展》杂志,1997年第9期)。 从结构比例看,大约相当于世界低收入国家人均320美元的水平。但是,产业的划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是不完全一样的。如果考虑到我国“企业办社会”的状况和第三产业中存在大量的“隐形经济”这一事实,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差距并不能表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就落后到如此程度,我们不能忽视统计口径上的不可比性。更重要的是,影响第三产业比重的因素很多,比如,三次产业的人口及劳动力分布,农村城镇化水平及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就是很重要的因素。

1、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城镇化水平低, 抑制了对第三产业扩张的需求。

至1996年底止,我国人口为122389万人,人均GNP为670美元。其中,农业增加值占国内总产值的20%,而农业人口比重占70.6%,城镇人口只占29.4%,相当于世界上其它国家人均GNP380美元时的城镇化水平。目前,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为61%,其中,中下等收入国家为56%,上中等收入国家为77%,全世界平均为45%(注:《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历史分析和未来方向》,载《经济改革与发展》杂志,1997年第9期)。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既比不上全世界平均水平, 也赶不上中下等收入国家,这与中国总人口数量大、城市容纳能力有限密切相关,也与农村非农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总的来说,中国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劳动力转移较为缓慢,70.6%的农业人口守着20%的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自然要比城市居民低得多。尽管我国农村再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农产品的商品率并不高,农民的实物消费有很大一部分由自己生产,而对劳务的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限制了第三产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对大部分农民来说,餐饮、娱乐、服务、住房开发、旅游、卫生、体育等第三产业的消费很少甚至没有。据调查资料,我国尚有8000万人口未解决温饱,农村脱贫任务不轻,形势不容乐观。广大农村地区只有在解决了本身的生存问题——首先是衣食住行之后,才有可能发展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因此,在一个农业大国,一个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是正常的。

2、 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和居民收入差距对第三产业的数量和结构有明显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实际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个人收入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国家所得比例不断下降,前者从1978年的50.5 %上升为1994年的69.6%,后者从1978年的31.6%下降到1994年的10.9%(注:王春正主编《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第58页),中央财政连年赤字,居民个人形成了大量的储蓄资金,国家除通过银行存款、发行公债筹集一部分资金外,大量的个人资产投向个体、私营经济,或通过社会集资、购买股票投入企业,出现了人人经商、处处冒烟的局面。相比之下,国家必要的基础建设、支柱产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得工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尽管年年有进步,但要跨上一个大的台阶仍需巨大的努力,如住房紧张、电力供应不足、汽车难以进入寻常百姓家庭,都需要在资金、技术上有较大的突破。“瓶颈”不仅构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同时也构成对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比如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通讯业等等构成直接的影响,这些行业的落后又影响到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使国民经济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与此同时,这些年我国出现了商业浮躁、楼堂馆所过剩、商品房卖不出去、航空公司空座率高等现象,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这就说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存在结构上的不适应,为生产服务的一面较弱,为生活服务的一面有些超前,不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收入差距也有扩大的趋势,其中各阶层的差距和地区之间的差距最为明显。东部地区最富裕的广东省1993年农民人均收入1674.78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4277.23元;西部较穷的贵州省农民人均收入579.67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006.53元, 不到广东的一半(注:王春正主编《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第173页)。居民收入是伴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而迅速提高的,1992年,我国东部地区农业占27.5%,非农产业占62.5%,西部地区农业占55.5%,非农产业占44.5%(注:王春正主编《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第173页)。与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镇化迅速发展的情况相比,广大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步伐缓慢,而在差距已经存在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更艰难。中西部的广大农村地区,靠农业积累资金的希望不大,招商引资没有多少优势,加之资金有着向高回报率的行业和地区流动的特点,中西部积聚资金比较困难。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中西部农村小打小闹的中小企业与沿海地区已成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不可同日而语,存在着资金、技术、职工素质等方面的劣势。这表明,我国近些年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扩大了地区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也影响了我国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是第三产业扩张的基础,实践证明,在目前阶段,我国工业发展最快的地区才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广东省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省,广东省的社会总产值1992年为1978年的12倍,平均每年递增19.4%,全国社会总产值1992年为1978年的6.7倍,平均每年递增14.6%。(注:杨永华著 《中国经济腾飞的楷模》,第8页)广东经济的高速发展, 使广东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分别为5.11%、5.35%,迅速上升到1992年的9.56%、9.04%。尽管广东省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如此之快,但广东省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仍快于总体经济发展速度,其工业总产值的递增速度为26.1%,社会总产值的年递增率为23.1%,(注:杨永华著《中国经济腾飞的楷模》,第2页)工业的相对地位并没有下降。 为什么我国经济发展最的地区没有出现工业比重相对缩小的趋势?工业的发展速度为什么如此重要?

1、现阶段,农业本身的扩张能力有限, 积累资金的余地不大,农村致富,要靠非农产业来支持。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手工工具为主,劳动生产率不高,加之人口逐年增加,耕地逐年减少,对农民来说,靠农业本身增加收入的潜力并不大,农产品提价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被农用生产资料涨价所抵消,农业靠自身发展积累资金的空间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过程,1978年~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农产品大幅度提价,农民收入普遍提高,东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之比从1979年的1.77∶1.02∶1缩小到1.61∶1.21∶1 。1986年之后,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差距扩大,1986年为1.80∶1.10∶1,1993年为2.89∶1.20∶1,(注:王春正主编《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第175页)而中部与西部地区差距并不明显,差距在20%之内。与此密切相关的因素是,198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农村个体工商业的若干规定》,1987 年中央5号文件去掉了对雇工数量的限制,明确提出对私营经济“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的方针,沿海地区由于吃了政策上的偏饭,占据了有利的地理条件,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大,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迅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广东为例,改革开放以前,珠江三角洲只有广州一个大城市,惠州、佛山、江门、肇庆四个中小城市,其它都是农村,而到90年代,则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其中,广州为特大城市,惠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清远为中等城市,惠阳、增城、从化、花都、番禹、南海、顺德、新会、台山、开平、恩平为县级市。可以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主要不是源于农业,而是源于农村工业的发展。

2、在目前阶段, 我国城乡居民最主要的消费趋势是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和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有所提高,物质消费领域潜力颇大,工业生产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前的几十年,我国工农业生产落后,供不应求,大部分生活用品计划供给,居民消费水平很低,勒紧裤带搞建设,由于计划经济的低效率,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大有弥补消费“欠帐”之势,个人消费基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上升,社会消费基金膨胀,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正是迎接了这股消费的热潮,大上消费工业品项目,尤其是家用电器等产品,经济发展速度一下子与中西部地区拉开了差距,沿海地区成了中国的工业区,中西部成了中国的农业区。以广东为例,其耐用消费品占全国的比重,照相机为82.4%,录音机为74.4%,电风扇为70.7%,表为51.9%,洗衣机为28.0%,家用电冰箱为20.7%,收音机为32.4%,彩电为31.2%,自行车为15.0%。(注:王春正主编《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第174页)这些 产品正是改革开放以来居民集中消费的热点,广东经济独占鳌头的秘密正在于此。可以说,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快就快在工业。专家预言,下一阶段的消费热点集中在电脑、小轿车、住房,仍在物质生产领域。近期内,工业生产最快的地区仍将走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前列。

综上所述,我国还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而我们不能越过工业化这一阶段,因而,工业生产的增长显得特别重要,工业化构成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工业发展了,人民物质生活丰富了,自然会扩大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工业发展了,积累了资金,可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注入资金。广东省的工业发展快,其对第三产业的投入也多,1980年到1993年广东省对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讯业投入资金达到442.34亿元,运输、邮电业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有逐渐上升之势,正因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产业迅速发展,更进一步促进了广东的招商引资、工业发展,使其经济步入良性循环轨道。第三产业与工业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我们不得不重视工业化的进程,提高工农业生产的生产力水平。对落后地区来说,如果没有自己的支柱产业、拳头产品,不要指望第三产业会有太快的发展。

三、结论

我们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尽管存在着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面,但它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因素综合作用使然,因此,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有它存在的理由,第三产业要想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不仅在于提高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从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入手:

1、城镇化、工业化是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基础,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尚未达到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的阶段,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待工农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今后一段时期,如何尽快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扩大农村消费品市场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要在不断丰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不断改善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急待调整, 为生产服务的部门有待进一步发展,必要时国家应采取政策导向、资金扶持的办法。在“企业办社会”转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过程中,国家应该有所作为,要下大力气,下大决心,必须有所破,才会有所立。在选择什么样的消费热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国家应该有鲜明的导向,以导向促发展,以导向促转变。

3、发展第三产业,一靠人力,二靠资金,三靠科技。目前, 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着眼于劳动力的转移,发展了大量为人民生活服务的行业,方便了人民生活,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要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我们必须发展一些产业关联度大、发展空间广、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产业和产品,如信息产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文化教育事业,努力为生产、生活服务。

标签:;  ;  ;  ;  ;  ;  ;  ;  

第三产业: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