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遗址形制布局初探

尼雅遗址形制布局初探

刘文锁[1]2000年在《尼雅遗址形制布局初探》文中提出这篇文章尝试探讨了尼雅遗址的形制布局问题。对考古学遗址来讲,“形制布局”意味着其构成和结构状况。这种研究很重要,是考古学遗址研究工作的基础。为了研究形制布局,需要从分析构成遗址要素的遗迹与遗物入手。在“绪论”中,我们总结性介绍了尼雅遗址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尼雅遗址有关的历史文献和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以及考古学发现、研究情况,并论述了选题的重要性和主要学术课题构成。在具体分析遗迹之前,我们首先分析了由遗址区所在地貌变化状况所体现的遗迹分布态势,即遗址的自然区划,在这里我们分析了由六个地貌变化将尼雅遗址划分成的七个区。接下来分析的遗迹部分,主要是具体分析了作为最主要建筑遗迹的房屋遗迹(群)的形制特征、型式以及其它种类遗迹(宗教建筑、墓地、作坊,等)的布局状况。用于分析的房屋遗迹(群)只是所有保存下来的房屋遗迹中的主要部分,并不是其全部。在分析房屋遗迹时,我们主要从下述五个方面入手,即:分布位置、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物构造或结构、建筑规模等;根据建筑形制特征我们将主要的遗迹划分成A~F六个型和Ⅰ~Ⅲ三个式,它们的组合方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分析遗物之时,具体分析了出土文书(汉文、佉卢文)和几种特殊遗物(漆器、丝织品、木雕、印章、金银器、乐器、文具,等)的形制、年代、性质、分布状况以及与主要房屋遗迹(群)之间的组合情况。保存下来的房屋遗迹(群)中的主要部分和出土文书是我们具体分析的重点。我们认为:这些遗迹、遗物的分布状况、组合方式和变化规律体现了遗址的区划(文化的),根据地缘关系析为A~G七个遗迹区或组。根据佉卢文书记载的内容,我们还尝试复原了尼雅遗址在五位鄯善王陀阇迦(Tajaka)、贝比耶(Pepiya)、安归迦(Amgoka)、马希利(Mahiri)和伐色摩纳(Vesmana)统治时期凯度多州(cado’ta raya或 cado’ta raja)的行政区划,包括三个左右的下一级行政管理组织“阿瓦纳”(avana)——毗陀(peta)、叶吠(yave)、阿迟耶摩(ajiyama)及其更下级的组织。我们认为尼雅遗址的形制布局即主要表现为这三种区划——自然区划、遗址区划和行政区划的统一。作为形制布局的另一方面内容,我们还探讨了尼雅遗址的时代问题,包括遗址年代的上下限、遗址不同区划的时代以及遗址的时代阶段性(或建筑遗迹分期),等。

杜博怡[2]2013年在《尼雅聚落空间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尼雅聚落是汉晋时期丝绸之路上一处城邦型聚落,虽然尼雅聚落到今天已成为尼雅遗址,但遗址内丰富的遗迹遗存为研究尼雅聚落提供直接而充分的证据。尼雅聚落所在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造就了聚落独特的空间关系。无论在地景层次,聚落层次还是建筑层次都体现着自然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与空间的辩证关系。塔里木盆地边缘干旱少雨的沙漠性气候及丝绸之路的社会作用使得处于尼雅河尾闾绿洲上的尼雅聚落与所处不同尺度地理空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尼雅聚落脆弱的生态环境导致尼雅人生存几乎完全依赖于尼雅河,河流在聚落空间关系中起主导作用,聚落存亡随“河”,兴衰随“河”,而空间关系的产生也不可或缺“人”因素的介入,聚落的社会因素成为其聚落空间关系的灵魂。尼雅聚落的居住空间形式体现着早期人类对自然的适应,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地域性,其在组团层面、院落层面、建筑层面形成不同的空间关系。而公共空间关系则更多地取决于尼雅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功能空间产生不同的空间关系。对尼雅聚落空间关系的的进一步认知与尼雅遗址的保护迫在眉睫。无论是进一步认识尼雅聚落还是分析应对尼雅遗址保护与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对于空间的思考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启发性的视角。希望通过研究尼雅聚落空间关系,充分了解自然及人文因素对古聚落的影响,从而窥探中国早期古聚落形态。

陈晓露[3]2013年在《鄯善佛寺分期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鄯善是东汉魏晋时期西域佛教中心之一。本文通过与犍陀罗佛寺对比,根据建筑形制、建筑材料、建造方法、出土物等将鄯善佛寺分为四期,并初步探讨各期的年代、文化内涵及演变规律。

李吟屏[4]2000年在《尼雅遗址古建筑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笔者对尼雅遗址古建筑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对古建筑的地基、墙壁、门窗、内部附属设 施、建筑构件、装饰、屋顶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详细的记录和剖析研究,考证出尼雅遗址建筑的 地方特色与风格,并在文中加以阐述。

侯甬坚[5]2009年在《西昆仑出山径流尼雅河与尼雅聚落》文中研究指明西昆仑山脉出山径流尼雅河,系依赖上游源区冰川融化及山区降雨才得以形成。进入平川区、尾闾地区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条件及其下垫面作用下,尼雅河水渐渐消失。一百年来的尼雅遗址考察、考古及历史研究成果丰硕,尼雅从聚落到废墟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尼雅河来水等水源逐渐匮乏的事实,魏晋后尼雅行政建置丧失于交通价值的下降,喀帕克阿斯干村以北居民点,则最后废弃于彻底无水接济。

林圣智[6]2011年在《中国中古时期墓葬中的天界表象——东亚的比较视野》文中研究表明前言在各类的墓葬图像题材中,天界图像是一个较为特殊,并且具有长远发展与延续性的类别。虽然墓葬中天界图像的表现往往较为简略,但是对于如何在地下重构一微型宇宙,界定出其中的方位与时空的象征性框架,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根据表现形式的差异,中国中古时期墓葬中的天界图像具有以下三种表现模式:(1)天界母题;(2)天界纹饰;(3)天文图~([1])。天界母题意指个别星宿以及与天界有关的象征物,例如日月、北斗、神

林圣智[7]2013年在《北魏平城时期的葬具》文中研究指明一、前言北魏平城时期墓葬中所包含的复杂、多样的文化因素,在近年考古发掘的长足进展之下已可初见其轮廓。其中除了鲜卑旧俗、汉晋传统之外,还包括周边的区域文化、佛教文化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所带来的新因素。本文尝试以北魏平城时期的葬具为例,来考察其中多元的文化因素以及墓葬文化的新发展。近年关于北朝的墓葬美术研究中,石棺床的起源、图像、功能问题特别受

廖旸[8]2009年在《克孜尔38窟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是中国最重要的大型石窟群之一,也是早期西域美术的珍贵典范。然而,由于历史变迁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保存状况不尽如人意。其中,38窟可谓例外,它以壁画绘制精美且现存情形相对较好而引人注目。此窟即德国探险队所谓的“伎乐洞”(Musikerchorh?hle),是一个中心柱窟,也就是最具当地特色的龟兹型窟。从各种迹象上看,它应当是克孜尔石窟步入定型、繁盛期时的一个重要洞窟。本文拟就该窟具有代表性的若干壁画题材及画风进行探讨,最终确立其年代范围。

参考文献:

[1]. 尼雅遗址形制布局初探[D]. 刘文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2]. 尼雅聚落空间关系研究[D]. 杜博怡. 北京建筑大学. 2013

[3]. 鄯善佛寺分期初探[J]. 陈晓露. 华夏考古. 2013

[4]. 尼雅遗址古建筑初探[J]. 李吟屏.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0

[5]. 西昆仑出山径流尼雅河与尼雅聚落[J]. 侯甬坚. 西域研究. 2009

[6]. 中国中古时期墓葬中的天界表象——东亚的比较视野[J]. 林圣智. 古代墓葬美术研究. 2011

[7]. 北魏平城时期的葬具[J]. 林圣智. 古代墓葬美术研究. 2013

[8]. 克孜尔38窟探讨[J]. 廖旸. 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 2009

标签:;  ;  ;  ;  ;  ;  

尼雅遗址形制布局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