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凉山彝族企业管理干部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彝族论文,管理干部论文,企业论文,论凉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培养凉山彝族企业管理干部对发展凉山地区经济的重大意义,分析了凉山彝族干部队伍的基本结构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凉山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企业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工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彝族 企业管理 市场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的事业,需要培养一大批懂管理、善经营的企业管理干部来具体实施和运作。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了与内地,特别是沿海地区,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距,因而,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企业管理干部的任务尤其重要和紧迫。为此,作者在对凉山彝族自治州工交企业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后,就加快培养凉山彝族企业管理干部问题,形成了一定认识,现笔录探讨如下。
一、加快培养凉山彝族企业管理干部,是发展凉山地区市场经济的需要
1.只有加快少数民族企业管理干部的培养,才能适应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比汉族地区更具有复杂而特殊的情况。就凉山而言,它是脱胎于奴隶社会、农奴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不同制度并存的母体之中,因而人们的思想状况及其所受的教育和接受的传统习惯与汉族地区有很大的不同。虽然解放四十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指导下,脱胎于不同制度的各族人民,走上了一条共同发展的道路,但几千年形成的不同观念和习惯,在短期时期内是不可能彻底改变的。
因此,要在民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避免的会碰上这些客观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因而,要理顺这些关系,解决好各种具有特殊性的矛盾,就必然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努力培养一批思想解放、作风正派、懂经营、善管理的本民族干部。从而率领企业尽快摆脱困境,进入市场,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不断发展。
2.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培养大批少数民族企业管理干部。在民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展地区的经济体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缩小同内地、特别是沿海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这就要求民族企业不断摒弃旧思想的束缚、加强民族干部队伍的培养。这种培养的目标必须要明确,而且各项具体措施和方法也应形成制度,从而使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水平,懂科学、善管理的少数民族青年,有机会、有条件不断充实,不断成长,逐渐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为国家、为民族经济的振兴,贡献力量。
二、凉山彝族干部队伍的基本结构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结构
建国四十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凉山彝族的干部队伍茁壮成长,就基本的结构上看,有以下特点:
1.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壮大,比例逐步增高。根据1992年底的统计数据,全州少数民族干部的比例已由1952年的数百人发展到二万多人,占全州干部总数的27.4%,增长了38.9倍。其中相当一批少数民族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少数民族干部在州一级领导干部中占54.1%;在州部委局干部中占29.8%;在17个县、市级领导干部中占47.3%。在11个少数民族聚居县的县级党政一把手中,少数民族干部占77.3%;在乡镇领导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占其总数的63.1%。
2.近年来干部平均年龄下降,结构日趋优化。经过长期的探索,州委、州政府在考虑配备各级领导班子的过程中,大胆进取,勇于开拓,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被推选进入领导岗位,这使得全州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班子队伍的年龄有所下降,结构日趋合理和优化。就作者收集到的统计资料表明,全州县(市)级领导班子,平均年龄由1978年的45.4岁降至1992年40岁左右。下降了近5岁。
3.干部队伍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得到加强。面对改革的大潮,凉山州委、州政府除了从数量上,年龄结构等方面做好干部培养工作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提高和改进领导班子的文化知识素质,充实配备了大批有较高文化科学知识的优秀干部,使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得以改善。据统计,全州各县(市)委正副书记、常委、正副县(市)长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由1978年的1.9%,上升到1988年的47%,中专(高中)以上的由6.6%,上升到33%,初中以下的由86.7%,下降到23.8%。
(二)存在的问题
凉山州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虽然在州委、州政府的重视和关怀培养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就作者经过调查,收集到的资料表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干部的分布不尽合理,基层单位高素质的干部数量相对较少。就全州的干部数量分布来看,大致是一种上小下大的三角形,越往基层,干部的数量越大,就这点来看,应该说是一种单一的表面状态。深入观察就不难发现,在这种理想的状况下,存在着极不合理的因素,因为在基层这众多的干部队伍中,如果严格按照干部“四化”的要求衡量,除革命化、年轻化这两项指标尚能基本符合要求外,知识化、专业化则离上级的要求相差甚远,真正具有相应学历和专业知识的干部可谓凤毛麟角。就以彝族干部比例最高的布拖县为例,在县委县府的县级干部中,共有彝族干部4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为零,大专学历的1人,中专(州级党校、干部专业证书班毕业)2人,中专以下1人。而乡镇一级的彝族干部,大专以上学历的几乎为零,中专学历的也是微乎其微,绝大多数的乡镇干部,都只具备高中、初中文化,文盲半文盲的乡镇领导还为数不少。这就不难看出全州的干部队伍,在总人数呈可喜的“金字塔”结构的表象后面,就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而言,则呈“倒金字塔”的实际。
2.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少数民族干部比例严重失调。民主改革后,国家对凉山工作的重点是放在解决社会改革问题上的,因此,注重培养党政干部,加之凉山特有的以农业为基本形态的生产状况,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成了以往历届领导的重点,这就使得在培养民族干部的过程中,出现重党政、农村,轻工业、企业的问题。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改革措施的出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渐扩大,培养工业企业管理人才的问题,才显露出其重要的地位。为此,凉山州委、州政府和各级党政部门,也开始对培养工业企业管理干部重视起来,但由于基础差,起步晚,问题也就显得非常突出,特别是在培养以彝族为主体的企业管理干部问题上,更是如此。
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全州57个企业中,共有各类干部3283人,仅占全州干部总数的4.2%,而少数民族企业干部所占的比例更是少得惊人。仅从州、县属大中型企业来看,据统计,共有厂级领导近60人,而彝族厂级领导仅1人,占总数的1.7%,这不能不说是个严峻的问题。
3.培养干部的渠道不尽畅通,科技管理人才匮乏。由于凉山地处边远山区,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达程度远远落后于内地,生活也相对艰苦,因而,难以吸引发达地区的人才,而只能依靠当地,就地培养,这就造成了干部来源的相对单一,加之在培养干部的过程中,由于培养渠道不尽畅通,管理模式僵化保守,使得干部培养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现象,培养的人达不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一部分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才,又得不到应有的培养任用,使得整个凉山的工业企业、科技管理干部严重匮乏。据统计,全州大中型企业中,共有各类干部3283人,而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仅64人,中级取称的493人,只具备初级以下职称的则有2726,问题比较突出。
三、如何加强企业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工作
(一)统一思想,加强对企业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工作的领导
企业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各级部门以及各企业领导班子的思想认识问题,要把思想统一到邓小平南巡讲话,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上来,并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区的特点,将培养企业经济管理和技术干部、特别是少数民族企业干部的工作,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加强领导,有目标、有重点、有计划的把培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要在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和企业中,设立相应的独立机构,并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对持久,行之有效的制度,形成相对完善的选拔、培养、任用机制,从而使少数民族企业干部的培养工作,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立足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干部文化知识、科技水平、管理能力的培养,提高民族干部的综合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想培养出一支懂科学、精管理的少数民族企业干部队伍,就必须很抓民族干部的教育和培训,让他们能够有一个不断吸取新知识,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和条件,在教育中,各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组织教学,有重点、有针对性的从文化基础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现代企业知识、财会税收知识、法律法规知识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等方面进行教育培训,从而使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掌握尽可能多的理论知识,从而指导实践、不断提高。
(三)建立必要的培育机制,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素质的基础上,各级各部门和企业,还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培育机制,让那些经过理论培训,有一定基础的少数民族干部,有机会到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技术等部门中参加工作,充分调动起作为民族地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企业干部的积极性,唯才是举,加强培养工作,让他们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进步,成为具有科学知识,精通技术,善于管理的现代企业新人。
(四)民族自治地区,还应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企业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民族自治地区,由于其特殊性,具有一定的立法权利。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这些地区可以从实际出发,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问题,从立法的角度,制定出适合于本地区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各级各部门应在立法基础上,定出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在加强企业立法执行监督工作的同时,鼓励少数民族干部加强学习,积极实践,不断完善。应采取有力措施批评和惩治阻碍少数民族企业干部队伍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在企业自身和全社会,都形成有利于企业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良好环境,从而达到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完成对企业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培养建设,为民族经济的腾飞,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注意在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中,发现和培养少数民族企业干部
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作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和国有经济的重要补充,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地区的乡镇、私营企业也和全国一样,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就凉而言,已出现了三个乡镇企业产值超亿元的县,十多个超千万元的乡镇,数十个超百万元的村。到1990年,全州已拥有包括采矿、冶炼、酿造、制糖、建筑、纺织等工业在内的乡镇企业1347家,务工人员达33489人,成为凉山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乡镇、私营企业的发展,造就了一批成熟的经营管理人才,他们中有汉族也有彝族和别的少数民族,他们中有县(市)的先进,也有省、州的先进,还有全国的先进,他们的崛起,为凉山经济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中,由于种种原因,不论是经营者还是职工,整体素质相对于国有企业还有一定差距,必须加强学习和提高,才能适应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现实要求,特别是要加强少数民族经营者和职工的素质提高工作。民族地区在干部培养的过程中,还应加大人才流动的力度,除了鼓励国有企业中有真才实学的人员,去乡镇企业施展才干外,也可以从乡镇、私营企业中发展选拔人才,调配到国有企业中工作,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这对国有企业和乡镇私营企业干部的成长,都是有好处的,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加速发展。
民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经济工程,需要我们进行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民族地区企业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是实现这一工程极为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并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将各项配套工作落到实处,加强领导,加快培养,为造造新一代民族企业干部队伍,为凉山经济的振兴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