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钢市人民医院 河南省平顶山 462500
【摘 要】目的:探讨儿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易感因素。方法:选取某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5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其住院期间的感染情况及临床护理对策。结果:500例患儿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有29例,感染率为5.80%。其中上呼吸道感染者16例,占55.17%;消化道感染6例,占20.68%;下呼吸道感染7例,占24.13%。营养不良、长期使用抗生素、侵入性操作、免疫抑制剂使用是儿科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主要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是下呼吸道感染以及消化道感染,应针对引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以降低儿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率。
【关键词】儿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护理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新出现或出院后不久就立即发病的感染,不包括患者在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患儿除了各种自身原因外,由于住院期间免疫功能降低,主动活动较少,治疗过程中有体力消耗等原因,其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而院内感染无疑会加重患儿的痛苦和家属的经济负担,且延长住院时间,甚至直接影响疗效。这就不可避免的增加了患儿家属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易导致医患矛盾的发生。文章选取某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5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科住院患儿院内感染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病例为某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患儿,共500例。其中男274例,女226例;年龄1~12岁;住院时间4~14天。
1.2 方法
对29例院内感染患儿的感染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我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患儿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营养状况、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治疗操作、家属卫生意识、感染部位等因素进行调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500例患儿中院内感染人数为29例,感染率为5.80%。其中上呼吸道感染者16例,占55.17%;消化道感染6例,占20.68%;下呼吸道感染7例,占24.13%。≤1岁的儿科患者院内感染为16例,感染率为55.17%;1~3岁的为11人,感染率37.93%;≥3岁的感染为2人,感染率最低,为6.89%。
3 讨论
研究显示,儿童处于一个特殊的生长时期,小儿鼻黏膜柔嫩、鼻毛少、肺弹力纤维发育较差,免疫力低,尤其对于婴幼儿,由于血脑屏障发布不健全以及免疫力较弱等等原因,更容易造成院内感染的,所以年龄越小的患儿医院感染的几率越大,尤其是1岁以下婴幼儿。本研究表明,儿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达5.80%,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消化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次之。目前很多研究指出,儿童多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病房卫生差、人员流动性大、医务工作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淡薄以及患儿家属健康管理观念缺失等因素有关。本研究表明,营养不良、长期使用抗生素、侵入性操作、免疫抑制剂使用是儿科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应采取以下针对性措施进行预防。(1)加强病房环境管理。病房环境对儿科医院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保证儿科病房每日通风;病房地面用84消毒液在通风前各擦拭消毒。另外,可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对病房内空气进行消毒处理。(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将儿科隔离室与非隔离室分开设置,将感染患儿与非感染患儿分开,真正做到病室隔离和床旁隔离的有效实施。当发现多重药耐药菌感染、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时,应立即对其进行严格的单间隔离,并及时做好隔离标识,同时加强环境、空气等的消毒,规范处理医疗垃圾。(3)加强医护人员无菌操作管理。医护人员对新生儿进行任何治疗及护理操作前必须严格遵循手卫生消毒原则。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若接触患儿的体液或接触特殊患儿时(如传染病患儿等)必须戴手套。此外医护人员在执行创伤性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4)重视仪器、设备消毒。各种使用中的医疗器械尽量避免交叉使用,如听诊器、软尺、监护仪、注射泵、婴儿磅秤等物品。此外对于一些不利于重复消毒使用的仪器设备,医院必须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其能够很大程度降低新生儿科患儿之间交叉感染的概率。(5)正确使用抗生素。正确规范使用抗生素一方面可以治疗新生儿感染,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新生儿抗生素滥用后导致的再次感染等情况发生。医生应在了解新生儿所感染的病原菌情况和其耐药情况下,严格按照抗生素的适应指征,结合新生儿的用药特点及其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并尽最大可能减少联合应用抗生素。(6)加强患儿家属院感知识的普及。医院有关人员对患儿家属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有计划地向患儿家属讲解医院感染的有关内容,使其正确认识疾病,理性对待医院感染,避免因患儿家属对患儿住院期间再次医院感染的误解而产生不必要的医患矛盾。具体措施包括发放预防医院感染宣传册、在院内媒体中介绍医院感染的防范措施等。(7)加强探视管理。针对患儿不同病情阶段和生理状况,确定家属的绝对探视、按规定探视等模式。若条件许可,通过医、护、患三方之间的协商,在三方均满意的前提下规定探视频率、探视时间和探视人数。医护人员需告知患儿家属,避免患有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的探视者看望患儿,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总而言之,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十分重要。医护人员应加强学习,加强各重要环节的规范化管理,这样不仅可降低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还能保证医疗安全,并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傅静芬,顾军养.综合护理干预降低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08:694-696.
[2]蓝爱婷,蓝惠琴.儿科院内感染的风险因子及其护理对策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6:3813-3814.
[3]陈静,段娟,李思静,李瑞丹.优质护理措施对降低儿科院内感染的效果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07:1295-1296.
[4]马福霞.优质护理措施对降低儿科院内感染的效果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0:1871-1872.
论文作者:陈会艳,张可,朱晏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6
标签:院内论文; 患儿论文; 儿科论文; 家属论文; 抗生素论文; 患者论文; 医院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