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贵州城市散杂居少数民族特色教育探索论文

文化自信背景下贵州城市散杂居少数民族特色教育探索

金洁

(贵州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 少数民族人口在城镇化发展跨区域流动加速和民族散杂居的双重作用下,民族工作的重心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的基础教育也需要增加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内容,将少数民族文化中适宜作为特色教学和实践的核心文化和价值理念贯穿于基础教育的不同学段,用良好的教育生态作保障,采取区域协同、校际协同、家校协同的路径,利用博物馆、生态文旅研学等延伸教育空间。探讨贵州城市少数民族特色教育的相关问题,对提升少数民族文化自信、丰富民族教育的外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基础教育;文化自信;少数民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交通、网络信息技术、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的影响,少数民族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逐渐淡化,大量少数民族青壮年及其子女迁入城市,一方面造成民族文化与技艺无人传承,另一方面造成随迁的少年儿童对本民族的文化闻所未闻。尽管国家与各级政府采取了多项应对措施,但大多是针对民族自治区和民族类学校实施,城市范围内的基础教育却没有涉及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教育内容,因此,本文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省、文化强国的关系梳理,按照文化自信带动经济发展与自信的思路,总结归纳少数民族文化中适宜基础教育阶段作为特色教学和实践的核心文化和价值理念,针对贵州城市民族散杂居的情况,以城市的基础教育领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教育的相关问题。

用典者为了表达对生前有善政者的歌颂之意,便将具有相同寓意的典故(两则事典:相传春秋郑子产死,郑人巷哭三月,竽瑟不作;晋羊祜卒,南州人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全部确定为运用对象,然后从这些典故中创造出了相同的典面 “巷哭”。

1少数民族特色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自信的相互作用

1.1少数民族文化完善教育政策,丰富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它对于我们跨文化学习、跨文化交流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它还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的发展,使得教育内容与形式更加多元化。同时,少数民族文化还影响着教育体系的诸要素,制约民族教育政策的功用,民族教育政策又通过教育对文化的塑造性和选择性而规定和调控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动向[1]

1.2少数民族特色教育促进少数民族文化自觉与传承

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是在文化上的觉悟与觉醒,少数民族文化自觉需要充分认识本民族文化地位与作用,不仅重视自身的文化繁荣和良性发展,更应该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出发,使自身文化得以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可持续性发展[2]。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与坚持,是坚持中华民族文化道路自信、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价值观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的根本。只有当一种文化为它的拥有者赢得心灵上的鼓舞和安慰,以及真正发自内心的自豪,这种文化才能得以自觉传承,可见,民族意识教育与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基础,而文化自觉又是文化自信的必然产物,二者都是民族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因此,只有让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做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与分享,才能最终形成文化的传承机制,使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体现出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3]

2贵州城市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教育的迫切性

2.1城市人口民族结构的变化

据相关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我国每年约减少1.1万个村民委员会。2000年我国共有66万个村民委员会,2010至2016年期间共减少5 826个,仅2016年一年就减少了2万多个,到2016年底仅存52.6万个[4]。1978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为18%,2016年已达57.35%,2016年贵州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2.14个百分点,达到44.15%,增幅居全国各省前列[5]

"马克沁机枪也有着一些致命弱点,尤其是使用时间越长、射击子弹越多,枪管就越会发烫变形,因而必须用水冷却。"

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少数民族劳动力及其随迁家属进城务工人数增加、民族人口跨区域流动加速,也使民族工作的重心逐渐向城市转移,与此同时,转移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也呈上升趋势。2010年,广州非户籍少数民族人口达56.7万,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89%;深圳市70.4万非户籍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75.6万少数民族人口的93%;青岛16.7万非户籍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20万少数民族人口的84%;2000年上海市少数民族非户籍人口为4.39万,2013年此数据已上升到了26.57万。贵州省省会贵阳市宅吉片区,共有23 626常住人口,其中少数民族有3 882人,3到18岁人口为4 394人,其中有1 230为少数民族,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30%,占辖区少数民族总人数的32%。表1显示的是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Y小学近3年招生人数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构成比例。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少数民族人口大量迁移进入城市已经成常态,在这样的城市散杂居背景下,基础教育如果不开展积极的、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教育,那么,优良的民族文化将会被逐渐边缘化,一代又一代出生、成长在城市里的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将会对本民族的文化无从知晓。

表 1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 Y小学 2015-2017年招生人数

2.2城市民族教育是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部分

民族教育的优先发展一直都是我国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讨论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转型升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子系统优先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优先发展,三种形态相互交叉和影响,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民族教育优先发展核心战略[6],基于此战略,城市民族特色教育必须得到重视和加强。

2.3少数民族文化面临危机

习俗断裂、文化失守、道德沦丧、信仰缺失、民族凝聚力丧失……一个又一个的少数民族文化丧失忧患接二连三地出现,文化自在已导致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和后继无人,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逐渐失传消亡,少数民族刺绣、蜡染、泥哨、鸟笼等工艺制作传承艰难,民间艺人老龄化、传承断裂,缺乏真正热爱这些技艺和文化的本民族继承者。所有的这些民族文化危机已经非常清晰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迫切需要全方位的措施去避免危机的扩大。

2.4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能够在校园内增强同学们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通过构建具有社会主义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优良校园文化,让青少年从小学会自觉抵制低俗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价值观、行为准则及社会制度增强归属感,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积极地引导学生,以独特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让校园文化成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点[7]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等专家认为,食品产业面临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形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上创新、绿色、高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食品工业的不二选择。

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严密而科学的系统工程,所涉及的因素非常多,而且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施工单位要根据工程的不同特点,周密部署,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组织高素质的管理及施工队伍,严格按照方案合理安排工程执行进度,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质量、安全、进度和资金管理,克服工程建设中的各种困难,按时、保质完成施工任务。

3城市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教育的作用

3.1实现中国文化自强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明显,国与国之间不单单是经济贸易来往频繁,思想文化层面的交流与交融已促使文化成为一国的软实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强,既表现为其文化创新程度、文化发展高度、文化影响力度等在国际文化格局中超越于世的客观态势,也表现为其所具有的先进文化精神和强大的文化自信[8]。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与宝贵资源,保护传承、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在保护传承和发展繁荣中华文化,就是在为中华文化自信、中国文化自强做贡献。

3.2提升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自信

首先,实施区域协同。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现状来看,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较弱,根植于深层次的民族文化还未得到最充分的挖掘和广泛使用,因此,拓宽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需要动员和号召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既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适应性和学生的亲缘性,又要让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文化智慧与学校的具体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14]。贵州可与周边的四川、重庆、云南、广西等相邻少数民族省份合作;可与其他具有相同少数民族族别的地区合作,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支系的同一民族在文化上也会有一定差异,所以,通过这样的合作可以实现跨区域交流,更加完善对该民族文化的认识;还可以在本省范围内、同一县市范围内开展区域协同联动,以便形成网状化的少数民族特色教育规划与布局。

一直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甚至有不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和贵州现状的人偏激地认为少数民族文化等同于落后文化、封闭文化、蛮夷文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不自信。只有当民族文化得到该民族全体成员认同,才能升华为民族情感,进而对该民族成员形成较大影响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3.3培养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本土人才

前期阶段对于建设项目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包含项目招投标、项目设计与规划等工作,每一环节都离不开企业的管理,加强节奏时点的管理,利于各项管理工作的科学有序进行。根据项目建议书,项目的管理内容繁多,如项目方案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企业需将报告与方案交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审核等。将工程勘测工作以及设计工作以招标的方式对外发包,并将所编制和收到的招投文件、合同报给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备案[1]。对设计图纸以及相关文件的调整完善工作,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修改和审批,针对土地征用、使用、消防及环保等工作要进行报批,对项目资金制定使用计划,这一切都需要确定时间节点。

贵州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释放自已的能量,如果全靠人才引进机制与策略,一是成本高,二是人才的稳定性难以保证,贵州作为欠发达地区,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一定是要热爱贵州的人才,所以立足于本土化人才培养才是根本。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教育有助于从小培养少年儿童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热爱,从小树立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与梦想,只有热爱这方土地的人才会不离不弃、才会带着情感投入去参与贵州的建设。

3.4实现贵州经济自信

4.3.3 贯穿基础教育不同学段

4贵州城市基础教育学校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教育的要点

4.1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文化是一个横跨生产、营销、消费等领域,且关联多个部门,渗透二、三产业,涉及众多行业的综合概念[12]。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推动,作为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教育的发展又离不开好的教育生态,好的教育生态影响着人们的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实施的外部环境,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形成社会各界重视和支持教育发展的共识,是提高少数民族特色教育水平与质量的重要途径。

首先,通过从政府及政策层面加强引导与规范,保证少数民族特色教育的制度投入,通过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城市基础教育类学校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教育规划与引导,保障此类教育的政策性投入与物质性投入,形成良性的政策生态;其次,调动各种力量的支持和参与,让学校及老师戒掉功利之心保证精神投入,拒绝形式主义的浅投入、假投入,拒绝表面化的突击应付和行政检查,保证操作生态的有效性;再次,通过客观的、量化的评价依据形成科学的价值生态;最后,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和当地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为营造积极的教育生态提供了社会意识认同基础[13]

4.2筛选与提炼少数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客观而言,少数民族文化虽经历了长期的积累与沉淀,但也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科学的、先进的、值得推广与发扬的文化,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挖掘贵州少数民族地方性文化的价值,这样才能保证在学校里传授给学生的是有价值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所以,提炼出少数民族文化中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能给少年儿童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的核心价值,再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介绍也是广大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重责(表2)。

表 2少数民族优良传统与核心文化分析

4.3创新少数民族特色教育与实践活动

4.3.1 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少数民族元素

学校是开展主流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促进当地民族文化变迁的重要力量。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以“立德树人,陶冶性情”为目的选择易教易学的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以利于学校和教师按教学逻辑组织教学与实践、以利于学生接受的形式整合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校园。积极发挥校报、广播站、文化橱窗、校园电视台、官网、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和微信群的宣传与积极作用,让优良的校园文化为学校教学提供环境支持和氛围打造,避免对校园文化建设流于表面化的情况,比如仅停留在对美化校园环境浅表物质层面上,而忽略了统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缺少呼应,也起不到文化育人、内涵育人的本真目的。所以,校园文化中适当融入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是指的部分与适当元素,如校服设计中采用一至两个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元素、校园内建筑的某一处体现出少数民族建筑的风格特色,让大家一来到贵州的学校,即刻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氛围,而并非所有学校一哄而上,给学校进行“穿衣戴帽”的盲目与盲从改造,“千校一面”却未有每所学校的特色和可识别度。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少数民族元素时,建议参照表3。

民族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探索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程,去学习这样的文化不但促成了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而且民族文化素材夯实了多门学科的教学与实践内容。这种将地方和民族文化内容引入学校的教育内容中的特色教育形式,能更有效地唤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帮助人们科学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自觉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你知道,凯傲对于战略规划十分重视。我们创建了凯傲2027,根据这一方案,我们可以了解各个业务单元如何共同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凯傲集团一直以来所关注的都是数字化、自动化、能源及新技术,每个业务单元都会思考如何为这些思路贡献力量,并最终让客户从中受益。”

表 3校园文化融入少数民族元素的途径

4.3.2 实施横向与纵向的协同教育

综上,可以在基础教育的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程度,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以达到纵向连贯的教学目标,如表4所示。

少数民族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维护和发展中华文化多样性,对于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9]

其次,实施校际协同。同等类型的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共享少数民族特色教育资源,如师资、教学课件、教学与知识性融合的APP开发、编写教材、教学与实践方法等,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劳动与建设,通过共享资源、共享经验更高效、高质量地开展民族特色教育。

最后,实施家校协同。家庭是教育的起点,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三维一体的立体教育,任何阶段的教育都离不开家庭在这个过程中的配合、支持,少数民族家庭在民族特色教育方面的影响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在家庭启蒙式、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对于文化行为系统的影响与传承,通过日常行为的教化,深深地发挥着作用。

以Pd(OAc)2/Cu(OAc)2为组合催化剂,无任何配体条件下,苯并恶唑与溴苯为反应底物,考察不同碱对反应的影响.当反应条件为:1(1.0 mmol),2(1.2 mmol),Pd(OAc)2(摩尔分数5%),Cu(OAc)2(摩尔分数10%),碱(2.0 mmol),甲苯(3 mL),110 ℃,在空气中反应3 h,结果如表2.

一个地区,文化越单一,保守性和排他性就越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越慢,而开放的、多种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越快。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及其聚居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滞后,只有解决了此问题,才能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所有成员共同富裕[10]。贵州迫切需要解决经济文化发展与自身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矛盾,让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融合,让文化资源的利用、文化产业的开发带动经济的振兴,进而满足各民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繁荣[11]

学前教育对3~6岁儿童而言是“养成”教育时期,在他们成长的最初阶段,也是培养公民品德与修养的“雏形”阶段;小学教育,需要深入浅出,将大道理、少数民族文化的启迪转化为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坚持教化与践行的统一,逐渐反复强化,从而形成习惯与一定的认知,并注意承上启下,与学前教育衔接,为中学教育过渡,通过多样化的、小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循序渐进地、贯穿性地加以引导和熏陶;中学教育的对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我判断和思想,对于少数民族特色教育就要有别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需要更多地让学生有体验、有感知、有思考,教学形式也应该有所区别。

开展协同教育可以更充分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少数民族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多元文化融合与正向引导,通过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弥补传承路径间的合作缺失。

表 4不同教育阶段少数民族特色教育分析

4.4延伸教育空间,利用好社会化教育场所

4.4.1 发挥文化机构的积极作用

鸡啄癖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缺乏特效药物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对饲养管理工作和饲料配置工作的重视,只有采取综合措施才能给予控制,降低鸡啄癖的发生几率。当发现鸡啄癖时,要将鸡群相互隔离,对疾病的类型全面判断,详细分析发病的具体原因,保证结合具体原因进行治疗,使鸡得到快速恢复,提高治愈率。

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文化馆等文化机构的积极作用,这些场所均是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和宣传的重要平台,不但有视听及图片资料,还有尚存的甚至是消失了的实物展示。如贵州省博物馆的“多彩贵州”主题展厅,包含“民族贵州”“历史贵州”和“古生物王国”三个部分,通过声、光、电等技术手段,以及大数据技术辅助,以点带面地阐述了贵州历史发展进程,可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展体验和形象的互动体验,全方位感受多彩的贵州少数民族灿烂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和大国之间的较量日趋激烈,敌对势力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误导,腐化侵蚀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在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种思潮相互交织,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在某种程度上侵蚀大学生。这要求我们要保持清醒、齐抓共管,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五老”是高校宝贵资源,作为历史的见证,能为学生们讲述好使命与情怀,帮助学生创新创业、毕业就业时具有高的政治站位,明确方向。

4.4.2 与少数民族企业、文化集团联手开展实践活动

这里的联合办学是指与贵州本土的黔粹行、百灵药业、同济堂等,其产品或者生产工艺蕴含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技艺的企业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深入这些企业参观、调研,感受少数民族文化与企业、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产物,感受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的力量。

4.4.3 加强活体博物馆的体验式学习

书本及教师讲授的教学形式缺乏感知性,而民族文化作为特定民族和特定区域存在的标志,与该民族成员的实际生活场景密不可分[15],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去践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才能做到知行合一。一方面,可以设置让学生感兴趣的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场景[16],或者利用VR教学系统,模拟真实的少数民族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利用贵州丰富的生态博物馆、民族特色文化村寨,通过深入村寨开展研学文旅,在最真实的文化学习环境中,通过浸润式、体验性学习,亲历少数民族的生活并融入其中,所看即所学、所做即所学。

5结语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城市的少数民族特色教育无论从传承文化、民族情感的链接,还是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方面都应该长期坚持开展,才能从小引导少年儿童认识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以民族文化为自豪,并积极自觉地主动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当中。

参考文献:

[1] 蒋珍莲.论民族教育政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协同生成[J].民族教育研究,2018(4):32-37.

[2] 王枬.广西民族教育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曹能秀.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以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为个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万俊毅,曾丽军,周文良.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8(3):138-144.

[5] 熊小林.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探究农业农村现代化方略——“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议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39-143.

[6] 李祥.论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其法律保障[J].民族教育研究,2016(3):5-11.

[7] 崔海亮.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8] 沈壮海.文化如何成为软实力[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6.

[9] 丁宏主.中国少数民族发展报告[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10] 郝时远.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11] 何星亮,郭宏珍.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民族和谐[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12] 王克岭.微观视角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13] 吴茴茴.福建省南安市畲族村教育发展现状调研——基于教育生态视角[J].中国民族教育,2018(1):40-42.

[14] 彬彬,孔凡哲.“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5(1):135-138.

[15] 赵淼.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之现状、问题与对策——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6(6):81-82.

[16] 孟立军,吴斐.论民族教文化类校本课程的本质及发展趋势[J].民族教育研究,2016(1):75-80.

Exploration on Education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Scattered Minorities in Cities of Guizhou under Background of Cultural Confidence

JIN Ji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Abstract :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ross-regional flow of minority popul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increase of scattered minorities, the core of ethnic work is gradually shifting towards urban areas, thus the content of culture with ethnic characteristic needs to be added in urban basic education. And the core culture and value concept which are suitable for teaching and practice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minorities are supposed to be run through the different learning stages of basic education. With the security of a good ecological education, taking the paths of regional synergy, inter-school collaboration and parent-school cooperation and making use of museums, and ecolog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to extend the education spa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evant problems concerning education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cities of Guizhou.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the confidence of minority culture and enrich the extension of education.

Key words : basic educ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 ethnic minorities

中图分类号: G75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5884( 2019) 04-0007-06

doi: 10.13582/j.cnki.1674-5884.2019.04.002

收稿日期: 20180928

作者简介: 金洁(1977- ),女,侗族,贵州铜仁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企业管理研究。

(责任校对 游星雅)

标签:;  ;  ;  ;  

文化自信背景下贵州城市散杂居少数民族特色教育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