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范教育的现代化_教育论文

论师范教育的现代化_教育论文

师范教育现代化浅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范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中等师范教育,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致经历了恢复重建、局部改革和整体改革等几个阶段,学校的办学思想不断端正,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现在已经进入全面提高质量,努力实现中师现代化的新阶段。按照“三个面向”的精神,深入探讨中师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已成为师范学校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现代化”,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变革过程。它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产生于世界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相互比较之中。1977年,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指出:“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可见,“现代化”又是一个摆脱落后不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

不同时代的现代化有不同的内容;不同制度的社会,其现代化的目标、模式和道路会有明显差异。

“现代化”的特征是什么,现在还缺少统一的说法。对于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我们仅能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先进性。现代化的教育不仅表现为学校的物质条件应是先进的,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技术指导教育实践,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开发,体现出现代教育向科学化、民主化和多样化发展的大趋势。

时代性。教育永远是时代的教育。现代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挑战。从世界角度看,教育要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适应国际竞争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顺应关心道德文明复兴的全球性趋势;从国内看,就是教育要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适应市场经济对教育的挑战。

开放性。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不仅来自学校,还来自社会和世界。因此,现代教育必然要突破校园的围墙,与整个社会密切联系,而且要突破地域和民族的界限,使教育能够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超前性。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必须站在未来的角度设计今天的教育,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要为人类适应未来社会打好素质基础和接受终身教育的基础。人类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之中,教育面向未来,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而面向现在,就意味着落后。

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技术以及教育设施、设备等方面的现代化,而关键在于教学观念的进步。对于师范教育来说,首先是要更新师范教育的办学观。

1.树立大教育的师范教育观。

长期以来,师范教育被视为教师的“职前教育”,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教育体系。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我国教育改革的先驱陶行知就发现,这种师范教育存在着功效的片面性和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端,并且提出了“广义师范教育”的概念。陶行知主张,“师范教育制度是应当符合全部学制的需求的”,“教育界要什么人才,就该培养什么人才”,“教育科大学、高级师范和中级师范内应培养职业师资”。他还指出:“学问是进化不已的,从事教育的人应当有继续研究的机会。故师范初习教育亦应占一位置”。他很重视师范教育办学形式、方法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大力倡导师范教育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陶行知的“广义师范教育”思想与现代大教育观是一脉相通的,对当今师范教育改革仍具有指导意义。

按照大教育观,师范教育要承担教师的职前教育,也要考虑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回归教育;不仅要培训教师,也要考虑培训在学校工作中起重要作用的行政管理人员;师范学校不仅是一个地区的师资培训中心,也应成为该地区的小学教研、科研、信息资料和教育技术推广的中心。使师范学校能因地制宜地承担更多的教育任务,与社会的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教研、科研等机构形成网络,成为这个大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全方位地发挥师范教育的功能。

2.逐步建立现代师范教育的新模式。

多年来,我国的师范教育基本上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认知教育模式。教师被称作“教书的”,“书”是“教书”的依据,“读书”的直接目的是接受书本知识以应付校内和升学的考试,“教书”以外的一切实践活动被视为附加的、可有可无的、甚至是有碍教学工作的。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教育脱离实际的情况比较严重,教育实践活动的时间偏少;师范生的教育能力、教育情感、人际关系技能以及人格、态度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往往被忽视或实际上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就是德育工作,也是重视道德认知,而常常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七十年代以来,美国进行了被称作“能力本位师范教育模式”(又称CBTE模式)和“情感师范教育模式”的改革实验。前者强调教师教育能力、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主张深入开展教师基本能力的实证性研究和训练方法的开发;后者强调教师的情感、态度、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技能的培养,认为教师的情感因素对教育的效率和效果有重大影响。这两种师范教育模式的实验,曾引起国际教育界的重视。在我国,近几年来,在中师推行的“一为主,三结合,四位一体”(以课堂教学为主,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形成一体)的教学方案,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应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们要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师范教育实验的成果,加强教育的实践环节,逐步形成以认知为基础,以能力和情感为主导的师范教育新模式。

3.树立师范教育的素质观。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师范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要认真研究教师素质结构,从思想政治、文化科学、专业知识、教育情感、教育能力、职业道德、艺术修养及身体和心理等方面,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素质,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在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过一个“人的现代化”的转变过程,从而使师范生毕业后,能够成为具有较高素质又懂得如何进行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师。

4.确立师范教育的发展观。

多年以前陶行知就指出:“大概教员的程度应当取渐进主义。本地各种情形进步到什么地位,师范教育的程度亦宜提高到什么地位。时候未到不肯降低和时候到了而不知提高是一样的错误。”这里所说的“教员程度”就是当今的“学历层次”。世界许多国家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都证实了陶行知的预见。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小学师资也是由中师培养的,而近年统计表明,其公立学校小学教师取得学士学位者占72%,取得硕士和硕士以上学位者占22.5%。毫无疑问,我国小学师资的培养也必然向高学历的方向发展,否则便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中等师范学校,要根据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各校的具体条件,拾级而上,采取各种形式逐步向专科以至本科程度过渡。可以预言,中等师范学校从“拾级而上”到“自然消亡”是必然的发展规律。正像“初级师范”、“简易师范”在我国业已成为历史陈迹一样,中等师范学校将在21世纪逐渐消失,这不是中国师范教育的悲剧,而是一件值得欢迎的事。我们应当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满腔的热忱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其消亡的过程中,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师范教育体系。

标签:;  ;  ;  ;  

论师范教育的现代化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