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环境下的诗歌教学与创作活动_诗歌论文

浅析网络环境下的诗歌教学与创作活动_诗歌论文

简析网络环境下的诗歌教学与创作活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歌论文,环境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诗歌教学可以说是比较难啃的骨头:从内容的学习到意义、情感的生成,从语言的运用到诗兴、语感的升华,都需要经过较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除了要靠学生的“感受体验”与教师的“讲解渲染、方法导引”外,还可以通过学生在网络上的诗歌鉴赏与创作活动来实现。

      “诗言志”,诗歌之情志都是通过意象构筑的画面实现的。在阅读赏析古典诗词的时候,如能使学生读出诗句所呈现的画面或镜头,将整首诗词看作一部小小说或微电影,就能品味出诗词独特的艺术韵味。而现代化的网络设施提供了这方面的便利条件。

      笔者在自己的两个教学班里进行了一个学期的网络诗歌鉴赏与创作实验,现介绍如下。

      一、动情朗诵诗歌,回放文人悲喜

      鉴赏一首诗词,首先接触的就是语音这个外壳。语音的输入成为初步理解诗词情感的重要一步。但由于学生对大部分诗人的生活背景与创作风格不甚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悟并不深刻,所以朗读时经常拿不准节奏和情感,甚至会“为文艺而文艺”,拿腔拿调,过度渲染情感,以致使朗读成了只能证明“普通话说得好”的无趣环节。

      有了QQ群与公共邮箱后,笔者让学生充分结合背景音乐进行录音,并与学友分享,使得诵读环节充满了创造性。部分学生与家人共同朗读,采用“自己念上阕、家长念下阕”等多种形式读诗词,感受诗词之美。还有的学生充分利用南京丰富的方言资源,把用方言朗读的诗词录制下来,给教学过程增加了许多新鲜元素。尤其是部分家庭使用吴方言或江淮官话,这些方言保留了丰富的声调系统,如入声,拍摄交流这样的发音能让诗歌朗读有无限趣味。还有部分家长能诵读得声情并茂,把诗人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以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为例。学生家长用南京话、苏州话、高淳话、泰州话、南通话、徐州话等朗读出来的“南腔北调”,着实让学生大开眼界,深切体会到了我国语言的丰富有趣与诗歌诵读的美感: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用吴方言和江淮官话的家长会把“北、一、日、入、达”等字读成短促的入声,把“前、年、边”读成“i”韵尾,使学生听了更能深切体会出诗词语音的韵律美。

      诗词之美不仅美在情感,也美在语音。诵读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脱离了干巴巴的“碎碎念”,变被动为主动,有了获得知识技能的参与感,在课堂上的交流创作情绪也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积极情绪又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动力推动后续的学习。可以说,网络交流使诗歌诵读变得高效而富有趣味,既有助于很好地完成诵读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延伸课堂教学,再现想象画面

      我们现在欣赏诗词,不止是把诗词的镜头、画面在脑海中想象出来,还能用网络把它还原、再现出来。这里的“还原”并不是直接“百度”一首诗词的画面这样简单,而是通过收集网络素材,运用自己的画笔,把每一首诗词变成一部微电影或漫画,让欣赏诗词变得有趣起来。

      如鉴赏《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学生大多能够体会到词中惋惜与欣慰相互交织的感情,但对于其中蕴涵的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则不太能够理解。此时,笔者让学生利用QQ群发表自己的创作成果,具体要求是:可制作一个简单的小视频,也可画一幅或一组连环漫画,要能够体现词人在《浣溪沙》中所处的环境和诗人面对此情景的状态。

      学生上传至QQ群里的作品虽风格不一,但质量较高,仅举两例:

      单幅画:夕阳红晕笼罩,词人于白墙黛瓦外的小花园中独自踱步,面露微笑。手持酒杯,而脚下落花满地。

      连环漫画:A.词人饮酒,左手举杯,右手执笔作词;B.在乡间小楼上凭栏下视,面色凝重;C.微微仰视,即见花树飘零,目光黯然;D.下楼,于花径上走过,夕阳映照,燕子欢乐嬉闹,词人面露淡淡的喜色。

      笔者将QQ群里的视频、画作拿到课堂上展示,学生惊叹连连,并重新诵读这首词,各种意象充溢于眼前,而当惆怅与喜悦交织的画面出现时,教师再伺机提示“话外之意”与“深层哲理”。

      只有将理解诗歌深意变成学生内在创作的需要时,才能更高效地推动个体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的粗浅感受与教师的深入点拨相互融合,把静态的诗词变为真正的情感营养。

      三、深化课堂分析,优化鉴赏语言

      斯坦利·费什认为,意义不在于作品本身,而在于学生在诗歌学习中的感受体验能否转化为阅读和鉴赏经验,能否将语言把握上升到语感层面,能否上升到意义的建构与生成阶段。笔者的诗词教学体验是,意义的建构生成过程其实就是诗词鉴赏方法的内化过程,是学生内心与诗歌意义之间的“融合体会”,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就是想方设法去捕捉这个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鉴赏语感”,即鉴赏语言的灵活、准确运用。

      学生从幼儿园时期就初步接触诗词,也经常被问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之类的问题。初中阶段固然还有这样提问和理解的必要,但是单调的训练过多,就会让诗词赏析变得索然无味,以致损害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

      如赏析《观沧海》,学生虽都能从诗中感受到海边景色的大气磅礴,结合自己的画作,也能在脑中呈现曹操碣石观海的情景,然而对于本诗“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程度就很不一样了。

      现列举部分学生的理解:

      海面景色很美丽,很雄壮。水面波浪很大,很汹涌。

      秋风的萧瑟表现秋风吹得人瑟瑟发抖,这说明了秋风的冷。

      作者曹操想通过这样雄壮的景色表达豪情壮志。

      很明显,以上赏析不仅仅用词贫乏,而且分析景色与情感的关系时牵强附会。教师怎样让学生体会到“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的巧妙之处呢?

      一位对三国历史很感兴趣的学生在QQ群里交流了自己在小学时写的一篇他自认为“拙劣”的文章——《我看曹操的寂寞》:

      最近迷上一首歌——《曹操》,调子很好听,让我仿佛回到了汉献帝时期群雄争霸的乱世。里面有部分歌词是:“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独自走下长坂坡,月光太温柔。曹操不啰唆,一心要那荆州。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咦?英雄真的就很寂寞,没人帮、没人理、没人信吗?这怎么能成就霸业?所以还是要有人才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不就是汹涌的社会变革吗?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或许就是济济的人才啊。

      这篇小文章在QQ群里和课堂上展示后,学生都对当时的时代与作者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之后对《观沧海》的高潮部分进行体会时用到了这些赏析句子:

      诗歌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也很深刻。

      是情与景在内心澎湃时的交融。

      表现了曹操渴望人才的心情,可以用“求贤若渴”这个词概括。

      这时笔者再通过一些专业的赏析语言,如“深沉饱满、雄健有力、气韵沉雄、苍凉慷慨”等评价曹操的诗,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同时还丰富了赏析语言。

      借助网络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艺术创作、文学创作成果,使学生与诗歌作品之间产生一个最佳的“契合点”,最大限度地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帮助其将诗人或同学的创作体会上升为情感共生,将阅读感受上升为鉴赏语言和鉴赏经验,将语言运用上升到语感生成,这就是课内有限的时间、空间与课外无限的网络群组之间的双向转化。

      四、引导诗歌创作,助力灵感诗兴

      诗歌创作可以说是现阶段初中诗歌教学中的一个稍微“形而上”的目标。教师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导引角色:一是要补充青少年生活经验的不足,创设情境,使其扩大生活经验,充分感悟世界,挖掘诗歌中所涉及的题材、内容、情感和社会意义;二是提供诗歌创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方法,尤其是韵律方面的知识。而网络群组中的交流正好能充分实现这个目标。

      在QQ群的交流和群空间文件里,学生可以将课上讲述诗歌的理解上传于群文件,教师和学生可在评论区发表感受和建议。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为全面的评价建议后,可以立即修改完善。如此,学生的阅读经验与诗歌创作有机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入,也会融入自己对社会及人生的思考体悟。

      如交流过了《观沧海》后,学生深入理解了曹操渴望贤才的心情,一位学生又做了微小改动,把求贤若渴之情与子期伯牙的知音之谊写成了类似于《观沧海》的古体诗:

      子期请饮,聆我抚琴。蓬莱之顶,浩水如银。

      广厦千顷,农谷万斤。路至渭水,难觅知音。

      幸甚至哉,歌以咏心!

      又如,学过晏殊的《浣溪沙》后,学生对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情景交融有了新的体会,结合自己小学毕业时的相似经历进行现代诗创作,就有了富有时代特征和年龄特点的作品:

      时光一恍神跑去了天边,度过了六个春秋冬夏的校园,让我再如何回念?

      采一朵百日草,花蕊间是谁的笑容,谁的眼?

      吹一株蒲公英,飞絮里是谁的歌声,谁的弦?

      送一束勿忘我,紫叶上是谁的嬉戏,谁的恋?

      走得太匆匆的我们,只得再看眼课桌黑板,谆谆教诲,感激永记心间。

      走得太匆匆的我们,全然忘记时光的茌苒,牵着手就漫步到了街边。

      走得太匆匆的我们,不知不觉一起成长历练,情深落泪我们毕业已晚。

      走得太匆匆的我们,再凝望校门唯有留恋,可惜不能回头重新见面!

      时光一恍神跑去了天边,度过了六个春夏秋冬的校园,让我再如何回念?

      以上作品都是源于课内又高于课内、新于课内,学生在创作、修改、分享的过程中获得了审美体验,也提升了诗歌鉴赏与创作能力。

      汪政在《创设情境,还原经验——由〈爸爸的花儿落了〉谈阅读教学》一文中指出:“将过去的文本还原为经验,再依此寻找它们在当下的变异,将文本融入当下的生活,以当下的生活去理解文本,文本就会变得生动具体,人与文本也会了无间隙。”这个过程在教学中的对应就是:从诗歌兴趣的培养到诗歌鉴赏的引导,再到诗歌创作的指导。网络群组空间的分享与讨论让学生的诗歌鉴赏创作活动变得更为高效便捷。

      便捷开放的QQ群组或网络空间平台,还可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更高效地鉴赏诗歌,从而给教师的诗词教学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标签:;  ;  ;  

浅析网络环境下的诗歌教学与创作活动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