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的意义、问题与建议措施论文_朱琳

完善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的意义、问题与建议措施论文_朱琳

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住房是群众幸福生活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通过不断完善住房制度,在促进普通住房市场加速发展的同时,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推进建设,同步加快完善住房保障机制,解决了一大批住房困难群体的基本住房问题。住房保障发展至今更呈现出其现代化特色。如何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等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成为保障性住房设计建设等阶段中需同步考虑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完善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的意义、问题与建议措施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住房保障;保障性住房;体系意义;建议措施

1、前言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群众生活与居住水平等方面差异很大。相较住房供给面积,城市的住房供给面积相对较少,许多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大学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引进人才等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仍未得到满足,这些都要求进一步完善当前的住房保障体系。为积极适应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迫切需要切实分析当前住房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建设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的有效措施,这既可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也可能关系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内涵。

2、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1)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举措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指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涉及面很广,要积极稳妥推进”。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为城镇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提供了巨大平台。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受城镇内部产业升级与人口、土地等相关要素集聚等方面的影响,住房需求的大量增加以及土地供给、城镇承载能力与人口持续增加之间的不协调、不平衡等问题日益凸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不但可以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有效缓解以上问题,更能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质量。

(2)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是适应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有效方式

住房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前提和保障,住房保障体系是当前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住房保障体系在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与空间分布结构的变化情况。一方面,我国人口政策历经变迁,大体上经历了从鼓励生育到节制生育再到鼓励生育的曲折转变过程。这样的过程带来了较大的人口结构演变,大体由初期的人口年轻化阶段演变为人口结构相对稳定阶段,后因人口政策的节制调整,虽有效降低了出生率并控制了人口规模的过快增长,但也带来了家庭规模减小、老龄化加快、新生儿数量较少、城镇人口较快增加等影响,这些影响还需要时间去消化。纵观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能发现,为了消化上述影响通常也都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人口政策的变迁发展、较快的人口结构演变也产生了差异化的住房需求,这就迫切需要调整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从人口空间分布结构的变化来看,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城镇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也使城镇同步提高了对流动人口数量的吸收能力,但随着人口源源不断向城镇转移,导致了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差异化的住房需求也加快涌现了出来。因此,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是适应我国新阶段人口结构变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3)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是加强民生保障的内在要求

住有所居是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明晰、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是加强民生保障的内在要求。

3.当前住房保障体系发展遇到的问题

(1)保障性住房的运营管理机制仍不够完善

住房保障体系和机制经过不断的探索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公租房、经适房、限价房等实物保障形式为主的保障框架。近年来,随着住房保障相关的政策、意见等陆续出台,越来越多的人群享受到了住房保障政策所带来的福利,同时也因个别与政策相配套的运营管理机制等仍在协调、需不断完善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在保障性住房的分配管理上涉及到资格准入、轮候、退出及多部门联合办公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在具体操作执行上如果缺少配套的运作细则、机制做支撑,都可能对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产生负面影响。这些与发达国家成熟的运营管理机制相比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保障性住房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资金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等多个环节中是一个重要要素。通过观察发现,许多城市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及投融资等过程中,资金方面大多以依托财政资金为主,较少利用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和资金来源。同时相较普通商品房的平均租售价,大多保障性住房的平均租售价也相对较低。受较为单一的融资渠道、较低的平均租售价等因素的影响,当地财政部门的压力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当前大多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融资等环节所需要的资金量较大并且期限相对较长,对财政渠道资金的依赖,也可能会影响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保障性住房区域分布不均

保障性住房的区域分布、方位规划等都与被保障群体的长期生活水平、城市经济发展有很大关联,同时也可能会影响到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通过观察几个比较典型的城市对保障性住房的区域分布和规划,不难发现有些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位于城市内较宽阔城区,有些位于城市内稍偏远城区,有些位于城市内交通较为不便城区等,上述这些区域分布都影响了保障性住房供应的空间平衡。

建设和供应保障性住房,在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等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的同时,也应考虑这些群体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上文提到的个别保障性住房的基础配套设施相对较为薄弱,交通较为不便,被保障群体虽然享受到了住房保障政策带来的基本住房福利,初步解决了在基本住房需求上的燃眉之急,但生活上可能仍然面临就业、就学、就医等困难,部分被保障群体或因这些困难做出弃购、租决定,这不仅会带来再次处置、处理前的保障性住房资源的闲置问题,也会因为相应资源需要再次处置而带来较为重复的工作量。

4、建设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议措施

(1)进一步加快完善配套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政策实施的有力保证。随着住房保障政策的覆盖面越来越大,被保障的群体越来越广,被保障群体的个性化差异也越来越明显,随之带来的基层住房保障工作对配套的法律、制度的需求也越来越急切。如在保障性住房的申请、轮候、退出等多个环节都涉及到被保障群体的住房、收入、财产等信息的资格审核,虽然很多地区已经通过与企业、银行等多方联动加强了对被保障人员的监管,但在很多环节上仍然采用被保障人先填报信息,民政、社保、公安等各部门后核查的方式来执行和操作。若在各环节中,被保障人员能够对提供的信息真实性负责,确保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并有效,无疑可以大幅度缩短核查时间,降低核查工作量,提高保障效率。这些都亟需信用、申报等多项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住房保障政策的配套制度迫切需要。

(2)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在继续执行好现有相关的资金筹措政策要求的同时,可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创新吸引社会渠道资金参与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等多个环节中,或针对不同的受益主体,探索实施较个性化的保障性住房资金筹措方案。

一是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政府与社会资本相互合作的模式经验,探索引入社会资金。这个模式的亮点在于政府与社会主体在项目资金筹措的过程中各自担负有限的风险和责任,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进行融资、建设和后续管理经营。该模式在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为: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前,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资金的注入,在保障性住房建成后通过将运营权与管理权进一步细分明确,最终实现政府、社会组织和被保障群体三方收益。借鉴引入该模式的成功经验的城市可尝试探索将社会组织或个人等多方面的社会资金引入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等各环节中,资金成功引入后不仅能为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奠定资金保障,有效缓解地方财政资金紧张的问题,同时还能按照合同签署约定的具体内容,提高对建设项目的监管,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更有利于提高加入合作模式的社会组织的服务质量。

二是可以根据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住房合作社经验,探索符合当前城市发展实际的合作社模式。在发达国家,住房合作社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住宅和集资形式,成为解决保障性住房融资问题的手段之一,个别国家在一段时间内运用该模式有效解决了中低收入等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根据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此模式也可以引入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融资和运营等环节中。合作社模式探索确立后,一方面可对参与机构、企业等社会组织给予土地或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鼓励其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参与的被保障人员,能够实实在在的享受到创新带来的福利,用较低的房价买到适合的住房,并能在后续参与到保障性住房的运营管理中,更增强被保障人员的归属感。

(3)优化规划布局,统筹建设进度。

前文已经提到保障性住房供给区域分布不均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影响。针对该影响,建议在统筹规划保障性住房时,可以与当前城市的整体发展与用地调整规划等多方面相结合,优化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布局。一是在城镇的新城区统筹规划保障性住房时,可将保障性住房项目与项目周边的市政基础、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进度统筹管理,尽可能将项目与配套的相关设施做到同步交付使用,加快满足被保障群体的生活需要;相对偏远的新城区可以加大投入,加快完善配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从而满足被保障群体的生活与工作便利的需求。二是在城镇的老城区统筹规划保障性住房时,应当考虑到老城区的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就业、就学等机会相对较为集中,可根据需要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配比建设模式,进一步加快解决被保障群体的住房、就业、就学等多方面需求,提高被保障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居住品质。

参考文献:

[1]曾国文.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新思路[J].四川水泥,2016(08):62.

[2]杨小静,钱璞,赵旭.中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路径[J].学术界,2015(05)22~33+323~324.

[3]程晓玲.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思考与实践——以蚌埠“喜迎门”小区规划设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0(03):22~23.

论文作者:朱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4

标签:;  ;  ;  ;  ;  ;  ;  ;  

完善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的意义、问题与建议措施论文_朱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