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治疗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皮下注射的护理论文_张婷婷

张婷婷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 210000)

【摘要】 目的:探讨通过护理干预,减少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治疗时的局部皮肤不适症状。方法:将56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进行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按日常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进行设立皮下注射计划表的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患者注射治疗后皮肤的不适症状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皮下注射计划表,能帮助护士有计划的进行注射药物,更能够很好的观察与掌握患者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明显减少了患者注射部位的不适症状。

【关键词】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皮下注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4-0218-0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通过输血、透析、针刺等途径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感染后,可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纤维化、甚至发展成为肝硬化和肝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指南,采取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辅以利巴韦林口服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效果良好。聚乙二醇干扰素是通过抑制病毒在人体细胞内的复制、增殖以及具有调节免疫的作用,从而起到抗病毒的效果。就我科治疗使用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而言,指南说明若无治疗中无不良反应出现,治疗周期为48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属长效干扰素,纯度较高,在人体内代谢作用时间长。那么,针对这特点,在这48周内,正确规范的皮下注射,合理的计划安排,对预防注射部红疹、红斑、疼痛、硬结等局部不适症状,有着重要的作用。自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间,我们对28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皮下注射的患者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5年5月,我科共收治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患者,共56例。其中,男28例,女28例,年龄37.53±14.59岁。文化程度,小学2例,初中12例,高中19例,大学及以上23例。所有的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提供的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指南的要求。患者均无皮肤疾病,腹部皮肤状况良好,凝血功能、血小板在正常范围,无过敏史。随机分组,对照组28例,实验组28例,两组比较差异,符合统计学要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2.1干预方法

由护士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每周1次,共48周。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腹部皮下轮换注射[1][2][3];实验组,根据制定的计划表,每次注射部位以肚脐为原点,将腹部分为4个象限,依患者自右上(10点)→左上(2点)→左下(4点)→右下(8点)顺时针的顺序,轮换注射[1][2]。操作者完成操作后,在计划表上签名和日期。患者于注射24小时后,局部涂抹多磺酸粘多糖(喜疗妥)。对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告之患者注射计划表的重要性,交于患者保管,于下一次注射时交于注射护士登记填写。注射后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不捏揉注射部位皮肤,遇有不适症状,及时来院处理。

2.2注射方法:依患者自我感觉舒适,取半坐卧位或坐位于病床上。以脐为中心,半径5cm,按计划的顺序点位依次轮换注射。注射前,检查患者预注射的皮肤状况良好,无红疹、红斑、破损、硬结等异常状况。如有异常,明确原因,在注射记录单上做好记录,于下一注射点进行注射。护士进行手消毒后,使用75%酒精以注射点为圆心,消毒皮肤,面积大于5cm×5cm,两遍,待干。取出预充式注射器,检查药液无问题,连接注射针头准备排气。根据预充式注射器的针乳头内出现残留药液的现象,我们采用倒转注射器,注射针头向下排气法,使得贵重的药液得以充分利用,注射器内无残留浪费。注射器内预留0.1ml空气,倒转注射器,使气泡位于注射器活塞端,推药液于针头针排尽空气[4]。注射器的针头规格为27G1/2,0.4×12mm。操作护士左手拇指和食指捏起腹部注射部位皮肤形成皱褶,对准注射点,可将针头刺入皮肤10mm。不需回抽回血[5],按照“两快一慢”注射法,注射药液,拔针按压针眼处。嘱患者按压5~10分钟,卧床休息半小时,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发生。对于腹部皮下脂肪薄弱的患者,可采取绷紧皮肤,30°~40°的斜刺法进行注射。

2.3评价方法

于患者注射1周后再次注射前,对患者注射局部皮肤进行观察和使用疼痛数字评定量表评估患者对疼痛的主观感受。

2.4结果:

3.讨论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结果,对比显示表明,实验组患者注射后的局部皮肤不适症状明显少于对照组。皮下注射计划表的应用,责任护士在操作前评估、操作后登记、观察,并签名。此法,有利于当班护士以及下一班护士在注射时清楚明了的知道患者在注射前后的局部皮肤的状况,明确下一步注射的具体部位,杜绝了重复注射的可能性。更好的掌握注射过程中皮肤的局部变化。同时,也有利于责任组长对护士工作进行督察与指导。研究表明,有规律、有计划、合理地安排注射部位,能够很好的避免同一部位或相近距离部位的重复注射,减少因反复注射引起的局部红肿、硬结、疼痛等不适症状的发生。注射后,辅以适量的喜疗妥的应用,具有很好的促进穿刺过程中破损的微血管瘀血的快速吸收,减少皮下瘀血的发生;促进穿刺处微小创口的愈合和局部组织的抗炎作用。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对于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患者积极的正确配合,对减少皮下注射后的局部皮肤组织的不适,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陶花等.住院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图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年10月第28卷第19期23

[2]吴水菊.胰岛素皮下注射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年第10卷第8期(下半月版)109

[3]卢笑娟,具惠珍等.不同注射部位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2012年第18卷第18期21

[4]刘爱桢,王昌荣.等不同皮下注射派罗欣方法的效果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年6月16日第19卷第17期2089

[5]朱红芳,汤磊雯等.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循征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5年1月第50卷第1期37-41

论文作者:张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1

标签:;  ;  ;  ;  ;  ;  ;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治疗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皮下注射的护理论文_张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