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县孙家坝镇卫生院
小儿腹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易发人群多集中在 6 个月 ~2 岁的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的几率越大,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电解质紊乱等,需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否则会出现发热、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及休克等临床症状,进而导致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生长缓慢,甚至出现死亡,严重威胁小儿的生命安全.笔者结合临床治疗小儿腹泻的经验,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推拿和中药敷脐,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入选病例为2014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 40 例腹泻患儿,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均为 20 例,其中对照组男 12 例,女 8例,年龄 4 ~ 48 月龄,平均年龄(14 ± 5)月龄,病程2 ~ 16 d,平均病程(7 ±0. 8)d;治疗组男22 例,女 18例,年龄 4 ~ 48 月龄,平均年龄(14.5 ± 7)月龄,病程 2 ~ 15d,平均病程(7. 5 ± 1. 0)d.经对照分析,2 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具有可比性。
1. 2 入选标准
1. 2. 1西医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学》)(第七版)中关于小儿腹泻的临床诊断标准。患儿出现腹泻持续 2 d 以上,伴有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现象;有发热、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状,腹泻次数明显增多,并多呈水样或蛋花样,并带有少量粘液者;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呈阳性者。
1. 2. 2中医诊断标准:中医临床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患儿出现明显消瘦、面无血色、食欲降低、舌苔泛白、脉弱无力等;患儿久泻不止、反复发作,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天均在5次以上,大便亦比较清稀,颜色淡黄,呈蛋花状或稀状等。
1. 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临床诊断标准者;患儿家属同意参加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无其它严重疾病可进入临床研究者等均纳入研究。
1. 4排除标准发病后已使用抗生素、止泻药、抗病毒药等药物进行治疗者;对服药极度困难或对药物严重过敏者;未按要求服药及治疗,无法判定疗效者及严重脱水的患儿均排除。
1. 5治疗方法2组患儿均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并采取合适的方法及时补液,调整电解质紊乱,根据菌检结果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推拿和中药敷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推拿的基本方法:将患儿取合适的体位,分手阴阳、补脾经、补大肠、运土入水、推三关、揉足三里、推上七节骨、捏脊。各穴位揉捏 3 ~ 5min,1 次 / d.寒湿症则加推神阙穴;伤食则清大肠、揉中脘;久泻不愈者则加补肾经、揉百会。推拿时注意掌握合适推拿力度,适当保暖,患儿有无不适反应。中药敷脐的药物处方由石榴皮、五倍子、芍药、白胡椒、丁香、肉桂组成,将以上药味研成细粉,用适量生姜汁将其调成糊状,敷于患儿的脐孔,用药用纱布包扎固定即可,每天更换 1 次,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2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3 d为1 个疗程。治疗期间严密观察2组患儿主要生理指标变化、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等。
1. 6 疗效判定:依据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各项生理指标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各项生理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及各项生理指标均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各项生理指标未出现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 7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 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 ±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 1临床疗效 2 组患儿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5. 3%,对照组为 76. 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5. 236,P <0. 05)。
2. 2主要生理指标复常时间 2 组患儿经治疗后,治疗组退热时间、大便次数复常时间及出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2. 3 安全性评价 治疗期间,患儿的主要生理指标检查均显示正常,对照组有1例患儿出现轻微的全身皮疹,1例患儿出现轻度便秘;治疗组有1例患儿出现脐周轻微的皮疹,1例患儿出现轻度便秘。经适当处理后,2组患儿的皮疹和便秘情况均迅速恢复正常,不影响临床治疗及疗效的判定,2组患儿均未有其它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
3 讨 论
小儿腹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综合征,需及时给予合理的治疗,否则会导致较严重的后果。诱发小儿腹泻的因素比较多,主要与小儿的生理特点有极大的相关性,小儿的胃肠道发育尚不完全,参与食物消化吸收的酶的活性较低,而小儿又处于生长发育较迅速的阶段,对营养要求比较高,导致胃肠道的负担较重,同时,小儿各项系统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等尚未发育完善,导致小儿的调节功能较差,对外因较为敏感,如消化道感染、食物不洁、食物过敏、气候变化等,均有可能导致小儿腹泻,如春、秋二季气候反复无常,是小儿腹泻的高发季。
推拿系指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的非药物的自然疗法,可达到疏通经络、驱邪扶正、调和阴阳的效果,是中医学中较独特的治疗方法,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医认为小儿腹泻系因小儿智力未发育完全、饥饱无度、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失调、水谷不分、合污而下泄。临床采用推拿治疗小儿腹泻,主要对脾经、胃经的穴位进行拿捏,可有效促进患儿消化道酶及胃酸的分泌,提高消化道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达到治疗的。
脐又叫肚脐眼,是指胎儿出生后,与母体相连的脐带脱落后成的凹陷,中医将脐称为“神阙”穴,是唯一可见的穴位,连接十二经络、五脏六腑等,脐部给药可疏通全身经络,气血通畅,达到治疗的效果。现代研究表明,脐表皮角质层比较薄,屏障功能相对较弱,药物最易弥散,有利于药物吸收;药物经脐给药,采用封闭式外敷法,药物中易挥发成分不易散失,汗腺分泌的潮湿之气不易侵润药物,促进药物吸收;药物经脐吸收,直接进入体循环,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的药量非常少,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且不受消化道生理状态和进食情况的影响。治疗小儿腹泻采用中药敷脐的方法,不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还可增强患儿的顺应。
论文作者:石吉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6
标签:患儿论文; 小儿论文; 药物论文; 生理论文; 病程论文; 中药论文; 例数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