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笔谈——减负的根本途径:信息技术与教育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信息技术论文,负担论文,根本途径论文,减轻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有外在原因,如升学难、就业难等,也有内在原因,如学习内容难度大、学习效率低、知识本身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等。解决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从外在原因方面研究得多一些,对内在原因的研究与分析明显不足。如果从内在原因着手,运用非常规的手段降低学习难度、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将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负担,具有釜底抽薪之功效。如何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呢?信息技术在这里大有可为,将从根本上推动教育现代化。
读、写、算历来被视为传统文化之鼎立三足,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则被公认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小学教育中学生用于读、写、算的时间约占全部时间的70 %以上, 中学教育中也占50%以上。可见,中小学教育中的学习负担主要来自读、写、算。按照现代信息技术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将从根本上减轻学生在读、写、算课业中的负担。
第一,“超文本”阅读和检索与减轻学生负担
信息技术突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文本阅读和人工检索,向人们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本、超媒体阅读和自动化检索方式。这是理解和把握信息时代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窗口。
自从印刷技术产生以来,人类已习惯于阅读文本和从各种图书资料中查找所需信息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传统的阅读教育在数量上要求读书破万卷,在熟练程序上要求“熟读唐诗三百首”,在速度上要求一目十行。然而,传统文本中知识与信息只能按线性结构来排列,因此,阅读与检索的速度和效率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在知识爆炸的严峻挑战面前,人类如何超越这一界限?“电子书刊”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在电子书刊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从而打破了传统文本单一的线性结构。借助高速运转的计算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不同的文本,以便在浩翰的知识海洋中进行高效率的阅读和学习。学习的对象也从单一的文字扩展为图像、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这就是信息时代“超文本”、“超媒体”阅读和检索。
1995年,全世界电子百科全书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用纸张印刷的百科全书的销量,按照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不用多长时间,电子书刊就会全面压倒传统的印刷书刊。可以设想,在电子书刊占据统治地位时,学校的大多数教材也将是“电子教材”。“电子教材”的出现将迫使学校彻底变革传统的阅读训练方式,因为“一目十行”的线性阅读和检索,将失去其存在价值。对于学生来说,进行初步的阅读训练、具备基本阅读能力后,重点应该放在训练学生运用信息技术阅读“电子教材”的能力上。学会阅读电子教材,掌握网状阅读与检索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又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这样,学生既可以从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解放出来,又能使用信息技术实现高效阅读与检索。
第二,写作方式和写作内容的变化与减轻学生负担
手工写作转变为电子写作是写作方式的巨大变革。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的出现和日益完善,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写作效率。写作方式的改变不仅表现在文字录入的速度快,更重要的在于电子写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如可以随意抄写、复制、增补、删除等,这就大大节省了耗费在写作中的重复性劳动。一旦扫描输入、手写输入、语音输入等人机接口技术和机器翻译等技术进一步完善之后,对全社会人力资源的节省和写作效率的提高将是难以估量的。今天,记者、作家、科学家、秘书以及领导干部都在兴奋与痛苦的矛盾心态中“换笔”,而我们的中小学生虽然生长在信息技术的时代,但接受的写作训练却仍然是传统的手笔模式。未来社会的主体工作人员游移于现代化技术之外,不能不说是一种不合逻辑的现象。应该看到,写作训练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小学生从小就用电子写作,既能大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又能免除他们成年后“换笔”的痛苦。
单纯的文字写作转变为文、图、声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是写作内容的巨大变革。印刷时代的写作是以文字写作为主,只有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夹杂着专业符号,在艺术与科学的写作中有时配上插图。而在电子媒体的写作中,符号、图像、声音以及三维动画的出现和使用,则越来越频繁。在现代社会中,“多媒体”的写作形式对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将越来越重要。今天的学生接触的就是这样的多媒体世界,而学校的写作训练仍然是延续数千年的“单媒”,即文字写作,学生在表达丰富的感情世界时,必然会感到力不从心,感到单调、枯燥和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对写作课产生厌倦、排斥,把写作看作是负担。文、图、声并茂的多媒体写作进入课堂,不但会使师生耳目一新,学生从小着手多媒体写作,也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写作效率,从而减轻他们的负担。
第三,广义的数学教育与减轻学生负担
“计算”概念内涵的扩大使狭义的数学教育转变为广义的数学教育。传统的“计算”概念是指十进位制的各种运算,计算能力的培养仅与狭义的数学和数学教育有关。当计算机的应用深入和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后,迫使人们去探究数字与数值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与转化,这就大大拓展了计算的概念。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基石是以“比特”为支点的“二值逻辑”,因此任何领域的问题要想交给计算机来解决,必须先将其转换为能够用0和1这两个数字来表示的“计算机语言”。由此可见,计算机应用研究的实质,就是探讨各个领域中的二值逻辑,并对该领域进行数字化模拟。继文字数字化之后,声音和图像亦相继被数字所征服,人类宣告从此进入数字化时代。“计算”概念的内涵扩大以后,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联手,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存方式,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整个世界越来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此相适应,狭义的数学教育必然走向广义的数学教育,即除了学会用十进位制计算以外,更重要的是应尽快学会用“计算机语言”进行计算。
狭义的数学教育内容既繁琐又枯燥,给学生生理和心理上都带来沉重的负担。信息技术发展以后,中小学传统数学教育中很多与计算有关的问题,在一个掌上计算器中就可以得到迅速的解决。计算器在发达国家中学、甚至在小学早已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我国上海等发达地区计算器也开始进入中小学。中小学生使用计算器以后,狭义的数学能力,特别是数学运算能力的训练,就不需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学生就可从“题海”中跳出来。以计算机为背景的数学教育应当是计算概念扩大、计算能力拓展以后的数学教育,教育应为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学生从狭义的数学教育中减轻负担以后,其学习就将变成非常有趣、生动活泼的事情。因为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此外,外语学习中,信息技术在降低难度、提高学习效率方面的作用,也是非常突出的。我国学生学习外语最困难之处,是缺乏语言环境,信息技术可以创造出下分理想的学习外语的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手、耳、眼、口等多种通道,接受与传递信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信心。
自然科学的学习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每一个实验都要在实验室完成,既浪费学生的时间,又消耗过多的实验器材。信息技术发展以后,许多同类型的实验可以搬到光盘上,由学生在计算机上操作。计算机上做实验,安全、省时、省钱,学生在操作中可以处理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因而更具有创造性,学习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全面进入中小学之日,就是中小学教育全面实现现代化之时,亦是中小学生真正减轻过重学习负担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