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及其整合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意论文,态势论文,旅游产业论文,对策研究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创意”(Creation;Idea)被认为是生产力要素之一,它对推进经济增长和产品的最终价值一直被经济学家所关注。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其著述《国富论》中提出:“如果一种劳动要求超凡的技巧和智慧,出于对这种才能的尊重,人们对他们的产品所给的价值自然要高于他们单纯劳动时间应得的价值。”[1]尤其是上个世纪中期开始的全球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基于知识、创新的新型产业形态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的出现。创意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和产业链上的延伸、整合,对区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政府管理政策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利用创新和创意的动力促进经济增长成为全球趋势。1986年,新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Romer)[2]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在1990年,保罗·罗默强调,创意与大多数商品截然不同,创意是非竞争性的,创意具有不同程度的排他性。保罗·罗默提出了创意经济(Creative Economy)的本质和魅力:创意的非竞争性决定了创意的生产只涉及一次性的固定成本和零边际成本;创意经济与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紧密相连。为此,创意产业成为数字时代最为重要而典型的产业门类。
创意产业也对旅游产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放眼全球创意产业最为集中的大都市,其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已形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二者的融合发展对大都市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城市文化进步都有巨大促进。在我国,因为创意产业本身的发展比较滞后,导致我国目前相关研究刚刚起步,表现在尚未摸索出其中经济规律,也未形成有效的促进机制,亟待从理论层面的突破带动实践层面的探索。本文抛砖引玉,对此作一尝试。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基础综述
(一)创意产业的含义
英国是最早明确提出将促进创意产业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国家。199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新英国”的构想,希望引入创新的力量来促进新经济的成长,从而改变英国老工业帝国的陈旧落后的形象。其中,布莱尔将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领域作为“新英国”计划的重要部分。布莱尔着手成立了“创意产业专责小组(Creative Industry Task Force)”,并亲自担任主席,全力推进文化、个人原创力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近10年来,这一新经济为核心的战略收效明显,创意产业已成为英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角色。英国学者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认为版权行业、专利行业、商标和设计行业构成了创意产业或创意经济业;认为创意经济(CE)等于创意产品(CP)的价值与交易次数(T)的乘积(CE=CP×T),他把广告、建筑、艺术、工艺品、设计、时装、电影、音乐、表演艺术、出版、研发、软件、玩具和游戏(除视频游戏)、广播电视、视频游戏共15类典型行业归入创意产业。[3]
除了英国之外,从上世纪80年代迄今,韩国、新加坡、美国、日本、瑞典、芬兰、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香港、台湾等地区也积极推进以创意为产品核心、以创新为机制保障的新经济增长。例如,以软件产业、数字传媒业、数字娱乐业、数字网络产业、数字通讯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创意产业链逐渐完善,其中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创意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出了传统工业。在创意产业的分类方面,各个国家或地区略有差异,有关情况详见表1:
我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各级政府近年则不断出台配套政策,鼓励各个领域的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文化等产业的创新增长。综合各种情况,笔者认为将文化产业作为“创意产业”研究范畴还不完全符合创意经济学的本质,同时也不必泛化,笔者建议学界可以参照英国“创意产业”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二)创意产业(或创意经济)研究进展
经济学家更多提的是“创意经济”的概念。传统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关注到“创意”(idea,wisdom)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德国经济思想家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提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innovation),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创新”的含义很广,其中包含了“创意”和“创意”转化为生产力的内在机制。
20世纪以来,因为对“技术”这一经济要素的深入研究,创意经济理论成果不断推陈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如米德的经济增长模型、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等,对经济增长的“技术”或人的“创意”要素作了理论解构[4],这些理论在建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模型的同时,也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创意经济学的推动主要贡献还是新经济增长理论学者。保罗·罗默把创意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示为“创意—垄断—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公式化形式,提出创意与大多数其他商品截然不同,创意的内在特征是非竞争性[4],这成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尤其是内生增长理论更激动人心,它在一个动态一般性均衡的概念框架下提供了处理内生技术变迁与创新的分析工具[5]。
对创意产业的研究近年也取得丰硕成果。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6]指出创意人才聚集、美国对创意人才的包容是美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提出创意经济增长的3T原则,即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包容(Tolerance)。这一理论的实用性很强,例如我国香港特区就采用这一理论制定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世界经合组织对促进各国家或地区创意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努力,目的是促进区域产业升级,改善居民的就业结构,提升创意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比例和结构,从而改变劳动者生活状况。
我国各级政府近年已经认识到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巨大的牵引作用,各地出台了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并纷纷通过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以政府引导、政策优惠等方式推进创意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和产业链的构建。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长沙、成都、重庆、西安、南京等大中城市在“十一五”期间都有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专项计划或规划。北京具有相当规模的创意文化产业聚集区已达10个[7];上海从2005年4月上海市首批18家“创意产业集聚区”由市经委正式授牌,截至2007年11月已经授牌75家创意产业园;其他城市已经或正在建设大批创意园区。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每年主办大型创意产业主题论坛和展会。
经济现象促进了相关理论研究的热潮。笔者在google对“中国创意产业”进行查询,获得1740000项查询结果;从中国期刊网上查询到1997年至今10年间收录的题名包含“创意产业”的学术论文超过了550篇、硕士博士论文已有25篇。目前我国创意产业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文化、传媒、艺术等专业领域。相关论述主要集中在概念辨析、创意产业生成规律、创意产业集群规律分析、创意产业发展对策探讨等方面。与海外经济学、产业组织、创意技术等领域的深层次研究相比,我国对创意产业的研究尚属启蒙阶段。
(三)都市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关联性强
从现象学的角度分析得知,创意产业对构建都市大旅游产业意义非常重大。大旅游产业是由满足旅游业要素需求而形成的大旅游主导产业,及与其直接、间接相关的行业部门由于经济、技术联系而共同构成的综合性产业体系,是产业价值链的不断延伸引发旅游产业链不断延长从而形成的由众多产业链组成的产业群体,是一个集开放性、多向互动性和效益综合性于一体的有机整体[8]。创意产业的天然属性和产业依托决定了它与旅游产业的紧密联系和互动机制。目前,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关系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一,主张将整个旅游产业纳入到创意产业领域;其二,认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存在区别,但是要促进二者资源整合,要素联动,实现融合发展。例如,上海市旅游委2008年立项招标的研究课题就有促进上海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课题。
三、都市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
(一)都市硬性创意空间是都市旅游中心地
通过归纳研究得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新加坡、首尔、上海、北京等大都市创意产业呈现高度聚集、快速发展的态势,而这些大都市的创意空间、标志性景观与旅游者的集聚耦合度很高。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大都市的创意空间、大型创意地标都因为其自身的文化(Culture)、创意(creation)、艺术(arts)成为都市主要的旅游吸引物,由此围绕都市创意空间,形成了都市旅游中心地。纽约的时代广场、中央车站、洛克菲勒中心、中央公园、麦迪逊花园广场、自由女神像、大都会美术馆、世贸纪念塔、帝国大厦、布鲁克林大桥被认为是纽约的十大景点;北京奥运会的科技建筑中,“鸟巢”(国家体育场)、“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是公认最具有魅力的建筑,创意(特别是艺术)和科技是其最为重要的元素;上海十大标志性建筑中,金茂大厦、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展览馆、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等等名列其中。除了建筑,更有因为街道、重大主题公园等成为旅游吸引力的“中心地”,其中无不与“创意”元素相关。
(二)都市柔性创意空间是都市旅游魅力的核心
城市“文化”是旅游魅力的核心。大都市创意产业正是整合都市的文化、科技、艺术的要素,从而为大都市旅游产业所用。大都市创意经济的增长所依托的科技、文化等核心要素,驱动着城市在文化、创新的氛围方面形成独特的风格,从而提升都市旅游的个性和魅力。同时,因为大都市文化、科技、艺术创意人才的集聚,一方面产生独特的市场需求,推进休闲产业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这些创意人群引领着一种群体化的生活方式如SOHO生活方式、IT人士生活方式、艺术人群的生活方式等等。2007年,纽约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占该城市全部工作人口总数的12%,创意产业从业人群无疑是构成纽约“艺术天堂”的重要因子。都市创意文化、都市创意人群生活方式,无不投射着无穷的旅游吸引力。
(三)创意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可为旅游产业所用
创意产业链包括创意生成、创意产品化、关联产品开发、创意产品复制、创意产品营销、创意消费等多个重要环节。其中,创意生成的过程、创意产品的展览展会、创意产品的观赏与体验、独具创意的舞台演出、创意影视作品、大型歌舞“秀”等等,都可以成为旅游体验的过程。创意产业链的旅游开发可以分为空间开发、时间开发两种手段。举例而言,上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以浦东软件园为基础,近年按照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文化与科技齐头并进的“研发、培训、孵化、展示、交易”五大功能,从近两年开始着力整合动漫、游戏、网络服务、数字电视、互联网出版、多媒体内容产业、影视后期制作等文化与科技创意产业链条,这些环节能够开发为文化旅游、科技旅游、教育旅游产品,必然形成专项旅游的亮点,这即是创意空间开发。又如影视剧拍摄现场开发旅游活动,则属于时间开发手段,创意产品的生成过程是旅游体验的“时间”,二者具有同时性。
(四)都市创意园区具有旅游开发综合潜力
创意产业园区是集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新科技产业为一体、科技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交融、和谐共存的新型经济园区,它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通过提供一系列新创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来帮助初创阶段或刚成立的相对弱小的新创企业,使其能够独立运作并健康成长。创意园区是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重要空间体现。创意园区形态主要有高科技园区、历史文化景观型创意园区,创意园区内聚集了高科技企业、文化企业,园区个性和特色鲜明,创意人群聚集较多,由此创意园区无论是历史沉淀、建筑外观与内部装饰、企业文化、园区生活形态,都无疑形成了综合旅游吸引物。由此,都市创意园区具有显著的旅游开发综合潜力。例如,纽约的百老汇戏剧产业园区、伦敦的SOHO区、深圳大芬村、上海张江文化产业园区、北京大山子艺术园区对旅游者都充满吸引力。
(五)都市文化旅游产品与创意产业整合发展
大多数都市文化旅游产品本身就是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大型旅游节庆活动、文化节庆、艺术活动、艺术表演、时装秀、音乐活动等等,可以归为文化旅游产品,更是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大型节庆活动举办组织的成功与否、影响力大小与活动本身蕴含的创意元素、科技含量都有直接关系。为此,在旅游活动策划之初,就要充分纳入“创意”的元素,避免粗制滥造。近年出现的大型舞台剧不乏精品,例如“映象系列”中的“桂林映象”、“丽江映象”、“云南映象”无不以“创意”及其完美展现赢得市场。
(六)旅游产品设计、营销充分利用创意产业手段
数字技术推进旅游产品2.0时代(互动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为旅游产品、旅游商品、旅游营销的设计提供了多种高体验的手段。例如激光、全息影像技术等广泛应用于旅游活动的设计,非编技术、互动技术、高清技术在影视片中得到应用,这些新技术手段增强了旅游产品的互动性、生动性和体验性,提升了旅游参与、旅游营销的效果。我们如果把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赛事作为体育旅游产品的话,其中的案例更多。例如,在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演出和点火仪式都特别注重了最新的声光电技术应用。08奥运会全采用高清转播,近百辆高清转播车分布各赛场,所有场馆全部采用高清电视信号,加之终端设备的高清化,奥运成为高清产业的里程碑。被广泛应用于演出的LED(发光二极管)此次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创下历届之最。开场的“画轴”徐徐展开,令人惊艳。这其实也是一个巨大的LED屏幕。屏幕长147m,宽22m,上面铺了4.4万颗LED,构成了历届开幕式面积最大的一个舞台。LED制造的光影效果和表演密切结合,幻化出各种图案。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目前已经公布的场馆建设、现场演绎活动方面来看,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同样要靠“创意”和“科技”的手段来予以诠释。
四、促进我国都市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实行创意产业、旅游行业跨部门联动协调机制
促进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符合经济增长的规律和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但是要促进其融合进程则务必要从机制保障方面解决根本问题。总结奥运会的成功之处,无不是在集中领导下跨部门、跨行业统筹、协调、联动机制的结果。目前,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各行其道的现象并不鲜见。为此,可以考虑采取的办法是由市级分管领导统筹协调,与创意产业相关的科技、经济、文化、城建部门与旅游管理部门形成稳定的协调机制,例如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促进科技项目、文化活动、创意园区建设、旅游项目实现联动,制定符合全市大局、各方利益诉求的执行方案,促进创意产业与旅游行业利益最大化。
(二)在创意项目中配套开发旅游功能
目前,创意项目的旅游开发方向主要包括创意园区、创意建筑、大型展会、大型文体活动为主的观光旅游、体验旅游。特别是大型文化演出直接开发为旅游产品的做法较为普遍。例如,美国纽约百老汇上演的经典剧目成为纽约重要的旅游项目。在上海,花费了数千万精心打造的“ERA—时空之旅”整合中国杂技、中国舞蹈、中国魔术以及灯光、创意于一体,成为一台大型多媒体梦幻剧,两年来已经成为沪上经典旅游项目。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的超过10个旅行社把ERA确定为上海旅游必看节目。成都的舞台剧《金沙》、昆明的《云南映象》常年演出,已经成为旅游者青睐的体验项目。
(三)促进创意产业向旅游产业延伸
文化创意产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某一个行业,而是一种横跨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行业的价值实现过程。创意产业链完善程度也体现了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美国注重整合电影音像制品、玩具、服装、游戏、图书、主题公园等创意产业链。如电影产业,电影本身的收入只占到电影产业收入的27%,而73%的收入来自于衍生品的开发和销售。世界著名的米高梅电影公司更是将电影衍生品的经营收入称之为公司经营的“安全阀”。迪斯尼公司从动画、电影一直延伸到主题公园;《哈利·波特》所创造的产值已经达到了几百亿美元,其产业链电影等后续也将延伸到主题公园等旅游业范畴。而我国目前的电影收入90%-95%仍然依靠票房收入。但是,可喜的是,随着创意产业体制的创新,一批依托影视基地的旅游项目正在形成模式。例如,浙江横店、上海松江车墩、焦作影视城、宁夏影视城等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区。
(四)提升旅游项目中的创意含量
旅游项目创意含义很广,包括旅游规划创意、旅游建设项目创意、旅游活动创意、旅游商品创意等。近年我国旅游创意、策划的水平提高很快,但是与国际旅游大国横向比较,我国旅游项目的创意的水平亟待提高:一是需要在旅游设计、方案环节加强与国际、国内的专业创意机构的合作,在旅游项目策划的第一阶段融入高水平的创意元素;二是正确处理旅游项目的内在功能和外在功能,确保旅游项目本身兼具实用性和美感性,做到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三是在旅游活动中确保创新性和创意要素的落实,好的创意策划还要好的创意执行;四是要推进利用新技术手段提升旅游商品的创意含量,提升旅游商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五是通过历史文化内涵挖掘,通过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等渠道,延伸旅游产品的创意影响力。
(五)创新商业模式促进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
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要融合,除了前述政府的“外力”,更要靠市场无形的手的“内生拉动”。二者是否能真正实现最大范围、最长时效的产业融合,最重要的原因是二者之间是否具备健康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它描述了公司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Relationship Capital)等用以实现(创造、推销和交付)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要素。在形成商业模式方面,公司治理是最为有效的模式之一。例如国际通行的项目合作制就值得借鉴。针对大型演艺型创意产品,由演艺、场馆、大型旅游集团、传媒各方投资成立项目制股份公司,综合运营创意项目,实现创意产品、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共赢发展;对没有条件成立项目制股份公司的项目,则可以通过合作运营、利益分成的模式进行联合,促进项目执行的积极性。迪斯尼、环球嘉年华等大型创意产业、旅游产业融和项目几乎都采用这一模式。
五、结论
从理论根源来讲,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的产业价值链整合更是对都市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很好阐释。从全球都市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我们可以认真总结和借鉴成功的经验。我国国情不同,创新的机制和创新商业模式更显紧迫。政府牵头加强利益协调、资源整合、产业合作,还是发挥市场作用,推进公司治理、项目合作的办法,其目的是实现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要素整合、功能延伸、外部性发挥,最终是为了促进经济的高效、持续、快速地增长。为此这一课题意义显著,诚待更多学者和业界的参与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