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世纪挑战的美国文化与教育现代化_美国教育论文

迎接新世纪挑战的美国文化与教育现代化_美国教育论文

迎接新世纪挑战的美国文化与教育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美国论文,文化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5.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2)04-0049-04

就当今美国教育而言,尽管其拥有世界上为数最多的一流大学并培养出了数以百计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并且在众多的高新科技研究与应用领域均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这并不能完全掩盖住美国教育中所存在的一系列缺陷,诸如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受教育权分配不公、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比重失调等等。毋庸置疑,美国文化与教育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面对上述种种挑战,必然也必须要做出充满理智而又坚定有力的应答。

一、修内安外:21世纪美国文化的必然走势

美国文化惟有理顺其内外发展机制,方可在21世纪有所作为。因此,修内安补的文化发展战略便自然成为美国文化应对新世纪挑战的必然选择。

1.一元多维的美国文化内发展模式

当前,美国国内的文化格局是以主流文化为主导,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就美国文化的内部发展而言,一元多维的美国文化内发展模式的建立是美国文化发展在新世纪能否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所在。这里所谓的一元是指以美国主流文化为基础,同时兼容并收了美国非主流文化以及国外各种文化精华的广泛意义上的一元。这样的一元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出美国文化的民族精神,而且有助于其获得无限的发展空间和源源不断的生长养素。而所谓的多维则是指美国非主流文化在保留其自身特色的前提之下,充分吸收其主流文化以及在这种意义上的一元与多维之间不再是一种对抗与对立的关系,而转变成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文化的一元与多维之间的棱角分明的界限在这里逐渐泯灭,两者之间融会贯通的成分在不断增多。当然,一元与多维之间也存在着使它们各自成为其自身的独有特征,对一元而言,这种特征就是构成其存在基础的美国主流文化的本有特征;对多维而言,这种特征就是构成其主体的各种美国非主流文化及国外文化的民族特征。毋庸置疑,一元多维的美国文化内发展模式的建构,其着眼点在于寻求美国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以及他国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同时也为各种文化的独立发展提供出最为宽松的个别空间,这样不仅可以确保美国文化未来的发展能够做到稳中求进,而且也有利于世界文化在平等对话的前提下实现共同的繁荣与发展。

2.平等对话的美国文化外发展道路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凭借其异常强大的经济、科技与军事实力,美国文化强行向外扩张的势头日趋明显。美国文化对外战略的核心内容就是使世界文化“美国化”,以美国的文化价值观来重塑整个世界,最终形成后冷战时代“美国治下的的和平与秩序”。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美国在信息通讯技术方面遥遥领先于他国的巨大优势,使得美国文化对他国文化的强行渗透和同化更显得如虎添翼。美国是因特网的中心,每天由美国发往世界各地的信息不计其数。尽管其它国家因特网的用户从中获得了很多益处,但许许多多打上文化印记的信息也随之飞往世界各地,以很强的渗透性吞噬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全球的“美国化”是美国政府文化战略的一个主要目的,尽管它在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里很难成为现实,但并非完全无稽之谈,确实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后冷战时代美国文化对其它国家的入侵已经到了不能等闲视之的地步。同时也说明了美国政府的文化功势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德国《明镜》周刊1997年10月下旬的一期封面文章写道:“在现代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这样完全控制着地球。从加德满都到金沙萨、从开罗到加拉加斯,美国的偶像影响着全世界。”日本学者大沼保昭1998年1月5日在《东京经济新闻》发表文章指出:“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21世纪的所谓现代化就是‘自由化’和‘民主化’,就是同国际网络联系在一起的信息化。因此,欧美尤其是具有压倒一切影响力的美国价值观已超越国界并渗透到世界各地。”[1](pp.539-540)尽管美国向外推行文化霸权的功势咄咄逼人、气焰嚣张,但是这种强行使别国文化就范于美国文化的大国沙文主义行经必定会招来各国的一致声讨和反抗。与美国文化全球扩张并起的便是世界文化多元化趋势的显著加强,以及各国民族文化精神的高度激扬。面对各国异口同声地声讨与反抗,美国当前的对外文化战略必须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也即从霸权扩张转为平等对话。平等对话的美国文化外发展道路的设计与践行应是美国文化在21世纪的世界文化舞台上改变自身形象,寻求发展契机的首选良策。

新的世纪,世界文化将进一步趋于多元化与民族化。与此同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将更加密切。美国文化的对外发展惟有遵循这一大的世界文化发展潮流而动,坚持各国文化在平等基础之上展开对话与交流的基本立场,方可继续沿袭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并进而实现更高层面上的文化嬗变。

二、吐故纳新:21世纪美国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战略

美国教育素有兼容并包、善采人长及锐意创新的优良传统,也正是凭借这些优点和长处美国教育才铸就了其今日的辉煌。面对21世纪世界教育市场化、全球化和多元化等变革以及本国教育领域所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挑战,美国教育仍需不断地吐故纳新,方可在已有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其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1.质量先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受二三十年代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负面影响,美国教育质量随之而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美国国内对这一问题引起重视是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以后。苏联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使得美国人大为震惊并深感忧虑。为了迅速扭转美国在科技教育方面的落后局面,美国国会于1958年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案》。艾森豪威尔总统批准时指出,它是“满足国家的基本安全”的“紧急措施”,要求竭力培养科学技术尖端人才。美国教育质量的下降不光体现在战后初期科技教育的落后方面。据1983年的一项报告报道:在美国17岁的青年中,有13%是功能性文盲;130万的成年人和少数民族青年人中的40%是功能性文盲;参加大学入学考试的学生中,英文、数学和科学知识水平差;部队和商人要求大学建立辅导班,因为不少人的英文阅读、撰写、拼写及标点符号的能力差。

美国教育测验中心(EIS)在对20个国家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几乎在所有项目中美国学生的成绩都落后,科学程度倒数第三,只比爱尔兰和约旦的学生略胜一筹;数学倒数第二,只排在约旦前面。[2](p.193)美国人认为,他们的问题主要出在中小学教育上,即作为大学生来源的中小学校资源不足,质量每况愈下。世界上各先进国家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在许多方面都比美国高。正如《克林顿的变革方略》中所说的那样:“我国的中学没有培养出学业上能与其它先进国家相媲美的毕业生。”针对美国教育的这种现状,乔治·布什和比尔·克林顿在他们的总统任期内,都制订了教育改革方案,要对以实用主义为主导的美国教育体系,特别是它的中小学教育,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并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他们政府的紧迫的首要任务。可见,当前美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乃是教育质量问题,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是美国教育现代化各项事业得以顺利推行的前提和先决条件。美国人深明此理,因此,近几十年来美国教育改革关注的主要目标之一始终便是如何提高其教育质量问题。

2.科文并茂:教育现代化的平衡要素

众所周知,美国的科技实力在当今世界是名列前茅的。这与其国内为数众多的一流高等学府及灿若群星的科学家、科研工作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当今美国大学,为了适应世界信息化、科技化的发展潮流,均对科学技术尤其是应用科技及高新科技等方面的教育颇为重视。这一教育理念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盛行所带来的结果之一便是美国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与科研成果的层出不穷。就教育现代化的平衡发展而言,仅有科技教育的一技独秀显然是有所欠缺的,惟有形成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比翼齐飞的局面,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才会变得稳健而迅捷。出于此种考虑,美国大学当前亦十分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齐头并进。以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这两所著名的美国高校为例,哈佛校长罗索夫斯基于1985年提出了《哈佛核心课程报告书》,把基础教育确定为六大类,它们就是文学与艺术、自然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道德思考以及外国文化。

在哈佛的影响下,麻省理工学院也开始意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广博系统的核心基础教育可以使理工专业的学习相得益彰。因而在加强写作和英文教学的同时,规定把反映人类文明的历史、社会、科学、工艺、伦理和政治的基础教育内容,作为麻省理工学院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显而易见,以哈佛与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美国高校对基础教育课程的青睐,即表征着美国高等教育意欲建构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互渗相融的大学课程模式的强烈愿望与决心。

一位纽约市立大学校长曾经在中美教学法学术交流会的发言中说道:“文科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可以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可以培养人们的判断和识别能力,可以导致在社会生活中那些最有创新因素的新的思想的诞生。”[3](p.134)作为美国高新科技象征之一的“硅谷”所在地的斯坦福大学,便明令要求其每名文科学生必须在数学、统计学和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三门课中选修一门课。同时每名主修理工科的学生也要学习经济学、文学、历史、社会学、法律学等文科的课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美国教育界尚能坚定不移地执行科文并茂的教育发展策略,足见其对教育现代化的平衡发展缺科技与人文教育一者而不可这一教育理念的理解之深与认同之切。作为世界超级科技强国的美国在处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两者现实关系上的明智做法,亦不失为我国教育界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可以参考借鉴的一个良好范例。

3.公正平等:教育现代化的生存之本

当前,对美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造成严重威胁的是其教育中所存在的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等问题。尽管60年代以来,美国在教育的平等方化大做文章,但是迄今为止,其教育领域中仍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目前,美国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种族隔离现象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由于白人和黑人居住地区分开而造成的种族隔离。近20年来,大批白人迁往郊区,黑人在市区公立学校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在纽约、波士顿的公立学校中几乎成了清一色的黑人学校。近年来,在些黑人中产阶级也迁往郊区居住,但往往是黑人前脚来,白人就后脚走,这些郊区很快又只剩下黑人为主的地区。那里的学校又成了以黑人学生为主的学校,白人学生纷纷迁走。

(2)许多学校把黑人学生编入低能班,从而造成校内种族隔离。校方称,分班是通过标准测验决定的,50%的黑人学生被编入低能班。

(3)提高入学水平而造成的种族隔离。1984年,美国有39个州通过法律,规定设立大学资格考试,要求申请入学者必须学3~4年数学或其它自然科学和二门外语,但许多公立学校的黑人未学过某些课程,从而排斥了大批黑人学生入大学。[4](p.156)当前,美国教育领域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可谓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诸如在教学方法上对女学生的区别对待;女教师薪水与男教师工作所得相比差距悬殊;学校大权几乎均由男性把持,女性只能听凭差遣;女学生在选修数学、工程、科学等课程方面受到种种限制等等。[5](p.134)

种种事实表明,美国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平等并非一件一蹴而就的易事。而丧失了公正平等这张保护伞遮护的美国教育现代化终将是脆弱无力的。

4.博采众长:教育现代化的生长机制

美国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从不闭关自守而是放眼世界。她对于英国群众兴学的传统、法国启蒙学者的民主教育思想和教育国家性原则、普鲁士普及初等教育的经验和高等教育重视学术研究的精神、瑞士裴斯泰洛奇的理论和实践等,都进行了考察、研究和吸收。无怪乎小弗罗斯特会在《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一书中将美国比作是各国教育思想的实验场和熔炉。

21世纪的美国教育,不但需要继续保持其博采众长的优秀传统,而且还应将其学习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化。诸如扩展到日本、中国等东方国家的教育等等,特别是应该努力挖掘一下这些国家传统教育中有别于西方教育传统的独特之处。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之上建构而成的东西合壁式的教育模式将有可能在新世纪里担当起美国教育现代化强力生长机制的重任,这也恰恰迎合了世界教育求同存异、多元互融的发展趋势的内在要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已经具备了雄厚教育基础的教育大国而言,能否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的关键就在于其是否可以做到“处下为海,容纳百川”了。

美国文化与教育在短短的四百年间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程。美国能够从一个自然环境荒芜萧索,人文环境愚昧落后的化外之地在短期内迅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这与其独具特色的文化与教育传统是密不可分的。新的世纪,美国文化与教育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迎接挑战,战胜挑战,需要美国文化与教育作出理智的答复,进行应机的变革,采取果敢的行动。

标签:;  ;  ;  ;  

迎接新世纪挑战的美国文化与教育现代化_美国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