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莎莎
云南师范大学 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一个是魏武帝,一个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曹操与毛泽东都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身处乱世,多能多才,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二者的诗歌,也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与可比性。本文欲从主题内容方面对二者的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展示出二者诗歌强大的艺术魅力以及二人诗歌创作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曹操 毛泽东 诗歌 主题内容 比较
(一)毛泽东与曹操诗歌主题内容之同
1、悲悯大众、兼济天下的情怀
身处异时乱世的二人,诗歌中都体现出了那种悲悯大众、兼济天下的情怀。从内容上看,曹操诗中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表现了对民众遭受的苦难的同情。“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感动了多少有悲悯情怀的人。记载时代、关注社会,成为了曹操诗歌的基本主题。至于那首《对酒》,则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太平盛世图,面对现实社会之乱,感百姓生灵涂炭、白骨露野之苦,唯有自己去设想一个“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的完美世界。然而毛泽东也构建了一个这样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理想目标:“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念奴娇·昆仑》)。
2、强烈的建功立业思想及生命价值意识
曹操和毛泽东还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强烈的建功立业思想。事实上,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他不仅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影响了一代的诗风,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把文学放到了“建功立业”的“立功”和“立言”不朽的高度。正是在曹操的影响推动下,我国文学史上才出现了“俊才云蒸”的建安文学。这种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与汉乐府的优良传统的诗学,创造了一种“志深而笔长”、“慷慨而多气”的建安风骨,从而也开启了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等特征,在曹诗中均有先兆。曹操的那首《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虽然也有对年老的感叹,但最终抒发的是自己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这种功业思想,蕴含着要在有限的人生创造出无限价值的生命价值意识:尽管“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也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毛泽东亦是如此,在那首《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也写道,尽管“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但“一万年太久”,要“只争朝夕”。这种强烈的建功立业思想和生命价值意识的贯穿使得二者的诗歌不仅思想深刻,而且充满着震撼人心的崇高力量。
(二) 毛泽东与曹操诗歌主题内容之异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我们必须一分为二来看待问题。毛泽东与曹操的诗歌虽然都有悲悯大众之心,建功立业之志,但其中亦有不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个人意识与民族意识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毛泽东与曹操的诗歌虽都具有这种悲悯大众的情怀,但本质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曹操的诗歌是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但这种人道主义的精神往往是出于面对死亡而产生感伤之情的自然本性,并未自觉上升到民族忧患的高度,从根本上讲抒发的还是个人对人生的忧虑。而毛泽东的诗歌,则跳出了狭隘的个人情感,展现出胸怀民族、天下的意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毛诗中固然有作者个人的形象出现,但更多的是革命英雄群像的塑造:“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杂言诗·八连颂》)。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的诗表现了把个人忧患与民族忧患结合起来,为整个中华民族而奋斗的伟大精神境界。所以说,曹操的诗歌,富于个体生命的思考,而毛泽东的诗歌,则富于民族命运的思考。
2、忧生悲情与革命豪情
毛泽东与曹操确实都悲悯大众,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思想。但是他们悲的内容却不尽相同,建功立业的内在情感也相差甚远。曹操的诗抒发的多是忧生悲情,而毛泽东的诗抒发的多是革命豪情。
曹操似乎喜用“悲”字,读他的诗词可常见此字。或是寄情于景,将悲之情寄于景物之上,“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塘上行》);或是直抒其悲之情,“心常叹怨,戚戚多悲”(《步出夏门行?土不同》)……有时甚至一首诗中出现几个“悲”字,像《苦寒行》,可谓真“悲”也,一诗之中出现两个“悲”字,并且还有传达此类意思的艰、啼、叹息、郁、哀等几个字,一边将悲寄予“北风”之上,“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一边直抒其悲,大声感叹“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其实,这些都是诗人自身无法排遣其内心苦闷的写照。
然而毛泽东并非如此,他的诗总是那么慷慨雄壮、激情洋溢。尽管身处艰难的战争年代,他依旧愈战愈勇,激情不改:胜利时,他直呼“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西江月?井冈山》);在自己的意见未被接纳而失意之时,他安慰自己道“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即使在极端艰苦的长征时期,他也能潇洒说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
从毛泽东与曹操诗歌情感基调的强烈反差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生命意识的不同。“生与死”原本就是古代文人反复吟诵的主题,而曹操“悲”的正是人生之苦短。身临乱世,每天见到的都是战争与杀戮,白骨露野,哀鸿满地,诗人痛感生命的短暂与无常,以及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焦虑和紧迫。然而,毛泽东表现出的则是一种积极的生命观。他不像曹操悲叹着生命短暂“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而是发出那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珍惜光阴、奋发向上的豪情!是因为他对自己所从事的革命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念,所以才能最终超越艰难困苦的低沉感叹,超越生与死的苦痛抉择,洋溢着乐观豪迈的生命情调。
论文作者:喻莎莎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诗歌论文; 建功立业论文; 生命论文; 大众论文; 建安论文; 意识论文; 主题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