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勘察中关于地下水问题的分析论文_孟凡臣

水文地质勘察中关于地下水问题的分析论文_孟凡臣

摘要:在水文地质勘察作业中,地下水勘察一直是整体勘察作业的关键所在,如若没有对地下水问题做到全面勘察和有效解决,不但会降低水文地质勘察作业质量,还会对整体岩土工程的施工情况造成干扰影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水文地质勘察作业的实际开展中,受自然等因素影响,勘察区域中所分布地下水具有一定变动性,很难有效解决地下水问题。本文对水文地质勘察中所存在的主要地下水问题及有效处理措施开展以下分析。

关键词:水文地质勘察;地下水问题;问题解决措施

一、水文地质勘察中主要存在的地下水问题

1.地下水位变动问题

在岩土工程施工阶段中,部分施工作业的开展需要提前做好施工现场地下水排水作业,大量抽离所分布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出现一定幅度的降低,并在水位降低过程中持续对周边区域中所分布岩石土体施加压力,增大土体密度。而在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超过一定临界点后,则有较高可能出现降落漏斗,地面塌陷与土体变形等问题,对施工成果与所修建建筑物造成破坏。在工程施工区域中所分布地下水位频繁出现上升下降变动问题时,也会导致所修建建筑体地基基础与地下水的接触部位长期处于干湿交替的状态,会加快其中各类建筑材料与装置的腐蚀程度、老化速度,并在问题严重时加大整体建筑的使用安全风险系数。而在地下水未出现过大幅度抬升问题时,也有可能使得周边区域中所分布的岩石土体受到水位抬升作用力的影响,出现原有岩体受力结构转变、岩体滑坡、建筑坍塌等问题的出现。此外,在水文地质勘察区域中的地层含盐率超过一定指标时,盐层也会随着地下水位的不断变动而逐渐溶解,造成地表上所分布建筑物出现位置偏移问题。

2.岩土力学性质变化问题

在地下水位出现频繁变动问题时,不但会在直接程度上造成建筑地基基础腐蚀老化速度加快、形成降落漏斗等问题的出现,还会在间接层面上持续降低所修建建筑物的稳定性、使用安全系数。例如,在地下水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频繁出现水位变动问题时,会在变动过程中对所接触岩石土体持续造成影响,导致部分岩石土体出现不均匀膨胀现象,并以此为诱因引发地地裂、地面沉降等问题,最终导致地表所分布建筑物受到强烈影响,出现地基沉降、建筑失稳等一系列问题。

3.潜水面上升问题

在出现潜水面上升问题时,会对周边区域中所分布土体造成软化影响,不断提高土体的含水量、降低土体结构强度与稳定性。而在潜水面上升幅度超过一定程度,与建筑地基土体相接触与影响时,也会加大建筑地基沉降量;在潜水面上升过程中,建筑地基会受到强烈干扰影响,从而地基中间隆起或是两侧位移等现象,降低了建筑地基稳定性;潜水面的上升会对周边区域中的土体结构、含水量造成影响,并导致特定地形在潜水面上升一定时间阶段后出现等安全事故,例如河岸、边坡等地形;潜水面的上升,会加大建筑物所承受腐蚀作用力,从而加快建筑老化速度、缩减其实际使用寿命。

二、水文地质勘察作业中常见地下水问题的具体解决建议

1.构建起相对较为健全的水文地质勘察体系与跟踪勘察机制

在当前我国多数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作业开展过程中,勘察作业人员在勘察报告中仅仅记载阐述各项勘察作业数据,以及所发现的各类问题,但却并没有针对性提出自身对所发现各类问题的有效解决建议及措施。这一问题的出现,使得水文地质勘察作业与地下水问题处理工作二者之间相脱节,没有充分调动、利用地质勘察资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及早构建起相对健全的水文地质勘察体系,将勘察评价报告机制纳入这一体系中。具体措施为,勘察人员在开展勘察作业、测量出具有高度真实性、准确性的各项勘察信息后,在勘察结果基础上分析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如各项地下水问题),并对各项问题进行评价、预测,提出问题有效解决措施以及预防措施,适当提高水文地质勘察以及后续问题处理作业之间的关联系数。此外,水文地质情况会随着时间的延长以及外部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动态变化,以地下水为例,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干扰,地下水位具有一定的动态变化性。而在传统水文地质勘察作业模式中,并没有对这一问题加以充分重视,往往在后续工程施工阶段中出现水文地质勘察报告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因此,需要构建起跟踪式勘察机制,定期对勘察区域内得的水位地质变化情况进行勘察测量,并在各次勘察作业结果基础上分析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2.提高水文地质勘察作业全面性

在当前我国各项工程水文地质勘察作业中,普遍存在工作重心过度倾斜的问题,相比于地下水勘察而言,更为重视开展岩土地质勘察作业。而由于地下水勘察工作开展力度的不足,也很难做到对所存在各类地下水问题的及时发现。此外,在地下水勘察作业中,主要勘察方向为对地下水质中水质硬度、酸碱值以及二氧化镁、钙离子的含量进行测定,并没有对地下水质开展全面性的勘察测量作业。针对于此,需要结合水文地质勘察实际工作情况,以及各类常见地下水问题的主要成因,适当增设地下水质勘察测定项目种类,确保对地下水情况的全面掌控,为后续地下水问题处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信息支持。为进一步提高水文地质勘察作业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代表性,因此需要在不同时间节点与地下水分布状态中组织开展重复性水理性质测试作业。例如在每年的枯水期以及丰水期阶段中组织开展水理性质测试作业、开展含水层以及静止水位的渗透性测量作业。

3.做好地下水分析与防治工作

在水文地质勘察作业结果的基础上,勘察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分析各项所存在地下水问题的主要影响范围、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并在问题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自身针对所分析地下水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建议、制定问题评价报告,构建起相对较为完善的水文地质勘察评价体系。在水文地质勘察评价报告中,也需要对地下水问题对整体工程所造成的影响系数,问题解决重点以及成因进行明确、详细标注。

4.重点勘察含水层渗透强度

在不同工程勘察区域中,所分布含水层的渗透强度与系数都有所不同。在渗透强度与系数过高时,会加大地下水问题的严重性、扩大影响范围。因此,需要注重对含水层渗透强度开展勘察作业,并在勘察结果上针对性制定地下水问题解决措施,才能充分保障所制定各项问题解决措施的合理性、可行性。而在目前我国水文地质勘察作业中,对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评定标准为:K大于等于200时为特强透水含水层;K大于等于10、小于200时为强透水含水层;K大于等于1、小于10时为中等透水含水层;K大于等于0.01、小于1时为弱透水含水层。

结语:唯有在水文地质勘察作业中及时发现所存在地下水问题,制定并采取合理问题解决措施,才能为工程施工安全系数、施工质量与建筑地基稳定性提供必要保障。因此,需要对各类常见地下水问题做到充分了解、完善水文地质勘察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采用各项措施,对地下水进行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张旭.水文地质勘察中地下水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J].科学技术创新,2018(28):29-30.

[2]郝志林,张全新.水文地质勘察中地下水的问题及有效应对措施分析[J].江西建材,2017(18):214.

[3]张培刚.水文地质勘察中地下水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研究[J].西部资源,2016(05):123-124.

论文作者:孟凡臣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6

标签:;  ;  ;  ;  ;  ;  ;  ;  

水文地质勘察中关于地下水问题的分析论文_孟凡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