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前景_全球化论文

论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前景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前景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前景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 -8487(2000)09-0028-03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众所周知,世界上任何个人和国家——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也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震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社会主义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如何评价社会主义的前景等,是人们所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一)

全球化(gloablization )这一概念伴随冷战的终结而迅速扩展到全世界各个角落,以市场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用它那无比的穿透力整合、改造、重塑地球上的生产、经营、流通和消费的方式。(注:参阅余东林:《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国外社会科学》,1993 年第2期。)在这一过程当中,人们不可以在丝毫不考虑外部因素对自己的影响和自己的行为对外部世界的影响的情况下生存和发展。(注: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页。 )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趋势尽管早在15世纪的航海大发现中就已经萌芽,并且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获得了扩张,但无论是新航路的开辟而引发的全球化动向,还是资本主义扩张过程中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都无法与20世纪下半叶的全球化浪潮相提并论,因为那一时期的全球化都只是一种单向度的行为,主动者与被动者泾渭分明,这其实是一种资本主义的全球渗透和拓展。但20世纪下半叶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却赋予了全球化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

从内涵上看,全球化是人类从各个领域、民族、国家之间彼此隔离孤立的状态向全球一体化社会的演进,人类社会的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并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相互沟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包括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文化上的彼此沟通,价值观念上的理解认同等。

从表现形式上看,90年代以来,由于技术革新、制度创新、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全球化表现为一个多纬度的过程,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全球化在多领域、多层面上发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和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全球化参与者的多元化,它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企业甚至个人。

1992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布特罗斯·加利在联合国日致辞时惊呼:“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了。”(注: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页。 )在哥伦布首航美洲五百年之后的今天,全球化已经不再只是一种征兆、一种预示或一种迹象,它已经成为一个共识,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一种体现在世界各个角落、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强大因素。在几乎所有发生在国际背景下的事件里,人们都可以从中发现全球化的冲击力,发现超国家、跨国界和真正全球性因素的作用。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贸易、金融、投资的全球化显示出无比的威力,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大大加快不仅表现在市场有序自由化、生产经营跨国化,还表现为信息网络化、金融一体化等多方面。

可见,全球化这种潮流对世界上任何个人和国家——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也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这样的历史关头,社会主义运动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

勿庸置疑,全球化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善驭之则自强,不善驭之则自伤。在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中,这正反两方面的例证都曾经有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悲剧之根源有很大部分就可以从其未能顺应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去寻找。1952年其领导者推行的“两个平行市场”理论(注:《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1页。)就是对全球化潮流的明显反动, 结果使社会主义陷入了孤立封闭的状态,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经济结构严重失调、技术设备严重落后、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无法得到体现,社会主义因而失去了对人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最终导致这些国家社会主义政权的丧失。类似的惨痛教训在中国也曾有过。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果断地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政治抉择,使中国顺应了全球化发展的历史潮流,从而保证了中国社会主义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仍能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社会主义运动在历经了这些挫折之后,痛定思痛,不难发现,全球化在向社会主义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第一、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普遍交往,增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加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从而使军事、政治上的对抗逐步让位于经济、科技领域的相互竞争,综合国力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在意识形态、政治体制、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对立依然存在,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其自身利益出发,需要同社会主义国家扩大和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世界经济发展和其他世界性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在增加,交流与协作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为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十分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

第二、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国家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在贸易、投资、金融诸领域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大大加深,相互间经济流通的障碍在不断减弱,经济融合的需求在日益加强,使世界经济真正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注:伍贻康:《以经济全球化的视野透视区域经济一体化》,《学术季刊》,2000年第1期。)在现代社会,人类要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走出自己设下的陷阱,唯一的途径就是进行全球协作,即只有超越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的差异,克服因自身眼前利益差别造成的分歧,以人类整体的长远利益为重,相互配合,同舟共济,才能达到拯救自身的目的。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借助与发达国家发展经济关系的机会,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利用这种后发优势,使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有一个高的起点,增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力。从东亚“四小龙”及其他经济起飞国家的经验以及某些经济仍处于极其落后状态国家的教训来看,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所提供的各种条件,会大大缩短追赶发达国家的进程。

第三、全球化进程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打破禁锢自身发展的思想误区,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念的变革。未来的社会交往不再将自己的“赢”建立在对方的“输”上,而是力图通过满足对方的合理需求,在双方的理解、沟通、默契、合作的握手言欢中实现利益均沾或共享,达到一种“双赢”境界。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人们一直存有种种误解,有许多捆绑自己手脚的“清规戒律”,如所有制上的“一大二公”、否认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合理性、排斥市场的作用等。而全球化有助于人们开阔视野,打破禁锢人们的思维模式,由封闭僵化走向开放灵活,理性地去思考、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未来发展模式,对这些问题需要研究并重新进行科学定位,这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固然,全球化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吸取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良好机遇,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较资本主义国家而言都处于劣势,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化无疑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首先,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调和的,即使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二者在经济上彼此依存,但资本主义颠覆社会主义、一统天下之心依然未变。正如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所渲染的“由于现代化的刺激,全球政治正沿着文化路线重新形成”,西方必将同伊斯兰国家和中国发生冲突。面对“全球文明际战争”,他建议美国应“采用大西洋主义方针,同欧洲伙伴密切合作,捍卫并发展共同的独特文明的利益和价值观”。而全球化的发展又为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暗中破坏从技术、方式等诸方面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造成了强大冲击。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经济科技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凸现,而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与影响相对淡化。但冷战的结束并没有使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终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一方面宣扬“信息时代”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信息媒体和信息产品优势,向别国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甚至大搞心理战术和颠覆活动。如1989年所谓罗马尼亚国家安全部队大肆屠杀群众,“尸体难以计数”的电视画面,事后揭露都是伪造的。可见,信息“全球化”也给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文化甚至国家主权和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另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正进行自身内部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意识形态的作用也相对淡化,从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受到来自国内外双重的压力。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对人们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演进决不是一条直线。正如列宁所说:“把世界历史设想成一帆风顺的向前发展,不会有时作巨大的跳跃,那是不辩证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注:《列宁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71页。 )全球化浪潮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反而使马克思所规定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实现的两个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世界性普遍交往的高度发展——日益成熟,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形势正朝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中获利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但这并没能够改变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历史命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全球化虽可使这一基本矛盾在“中心”地区暂时缓解,但它在全球化经济中又演绎成了一系列具体的矛盾,如各国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和可调节与全球经济的无计划和少调节之间的矛盾、跨国公司的严密组织和科学管理与世界市场的盲目扩张和混乱之间的矛盾、世界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世界市场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不同国家之间的矛盾、各跨国垄断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的尖锐化,导致世界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以及世界经济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的失调,进而导致世界经济的起伏不定、动荡和危机。这一切严重地制约和破坏了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到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事实上,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各种内在矛盾也将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解体。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第33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国际资本扩张极限的日益临近和资本主义各国财产所有权社会化的扩散,社会主义将以其历史逻辑开始在更大范围内孕育、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胜利。尽管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但最终结局是确定无疑的。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曾一度让某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欣喜若狂。有些西方学者和媒体也宣扬“社会主义崩溃了”,“21世纪不会有社会主义的一席之地,世界将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但事实证明,他们当初宣布的“社会主义的终结”与“历史的终结”谬论一样是无稽之谈。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社会主义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正在开辟社会主义胜利的新道路。特别是中国,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正在融入全球经济,并在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向世人昭示: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寻找到了新的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在21世纪将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时,邓小平说:经过扎扎实实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强大起来,经济进入世界前列,“这不但给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第225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乃至未来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途径。

[收稿日期]2000-6-7

标签:;  ;  ;  ;  ;  ;  ;  ;  

论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前景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