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农村成人教育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_农民论文

中部农村成人教育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_农民论文

中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研究的几个重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成人教育论文,重大问题论文,农村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研究的重大意义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十几亿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农村。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新世纪之初的我国农村,经济结构面临着战略性的调整,农村城镇化、城市化的进程将积极稳步地推进,农业将参与全球性的激烈竞争。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要实现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要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必须依靠农民整体素质尤其是科技素质的提升。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幅度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为新世纪我国农业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注重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是我们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新世纪我国成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部地区是指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山西六省而言。中部地区交通发达、地理位置重要且人口密集,中部六省农村人口占全国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从古至今,中部地区经济在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部的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命运。中部地区的崛起与发展将对我们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重大贡献。中部地区是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大力发展中部地区的农业,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农业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柱和基础。中部地区的这种特殊性,使得中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具有极强的特殊性、针对性、重要性:要实现中部崛起的宏伟战略,必须做好“三农”文章,抓好农业这个基础;要搞好中部农业,归根结底要依靠中部地区的农民——一方面要使中部地区农民确立或增强搞好农业的动机和信心,另一方面要逐步使中部地区农民形成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生活的素质和能力,成为现代新型农民;前者要依靠我们的国家政策向中部倾斜,让农民“出力能挣钱”,后者主要依靠各级各类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其中主要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从世界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大趋势来看,当前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主的农村成人教育已经发展到既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又培养非农业技术人员的阶段。后者实际上就是提及农村成人教育不可回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问题。根据中部地区的客观实际,中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的重心应该是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和现代新型农民,同时也要注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着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劳务品种)。

因此,开展中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课题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中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课题的解决,不仅将为中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实践提供直接的理论指导,推动中部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推进“中部崛起”,而且对于全国范围内尤其是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将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二、中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作为一项应用研究,理论基础及实践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就“中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研究”这一课题而言,主要是搜集、整理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农村教育、农村成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资料,如20世纪20~30年代由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教育家倡导的乡村教育思潮及其付诸实践的乡村教育运动的资料、20世纪50~60年代由刘少奇倡导实行的半工(农)半读教育制度的经验总结、二战以来国外农村教育与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历程及经验总结(如福斯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尤其是其农村成人教育思想等)、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的教育思想、农民教育思想等等,然后在搜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提炼,归纳出对本课题的研究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理论要素以及验证本课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实践素材,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三、中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

中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应该以培养现代新型农民为首要任务。在发展中国家,把农村绝大多数劳动力通过培训都转移到城市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许多南美国家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特大城市成为几百万人聚居的贫民窟的现象就是明证。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从过程上来讲,应该是首先进行扫盲教育,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教育或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养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新型现代农民和适应我国当前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要求的农民工人和城镇居民。就中部地区而言,应对国家对中部地区的定位——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商品粮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建设——这一首要“区情”,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号召,中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有针对性地、大规模地开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培养造就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够立足于中部农村、扎根于中部农村的现代新型农民。

四、中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涉及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如何转移和向哪里转移。关于这一点,国外学术界有两种理论:一种是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为发展中国家设计了通过发展城市工业部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另一种是著名经济学家托达罗主张的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认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本身就是目标,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消除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不是依靠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而是发展农村,使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不断缩小,最终使二元性消失。我国学术界认为,两种理论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至于采用哪种转移方式,应充分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转移的困难所在,结合我国加入WTO后的现实国情,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对策和建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潜藏着对教育培训的巨大需求,教育培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也是中部地区各省份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是中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中部地区既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农村人口比例较高且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民收入低,富余劳动力多。因此,中部地区在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要采取分散转移的方式,不仅要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通过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加强其竞争能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条件,更要通过成人教育发展本地区农业,带动农村非农产业和中小城镇的发展来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五、中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一般而言,我们国家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地理区位,把全国划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欠发达地区、西部不发达地区三大经济区域。事实上,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客观规律使然,在中部地区各省份之内,同样存在经济相对发达的、经济欠发达的和经济不发达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农村。

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主要是集中在各省份内环绕于大都市的农村区域,是由于多年受大都市的强力辐射和需求拉动而形成的对大都市的一种包围圈。其农业发展已呈现出包括农工贸一体化、多功能化和高智能化等三大特征的大农业体系苗头,已不仅仅局限于生产供给型的传统农业,而转型为融合生产保障、生态建设、休闲生活服务、生物技术载体于一身的“四生型”现代都市农业。另一方面,在大都市重点产业的带动下,环都市的农村乡镇企业、民营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并逐步走向技术密集和规模化生产,同时大都市产生对第三产业的巨大需求,也已带动环都市农村的第三产业发生新的飞跃,为农村劳动力创造广阔的就业空间;环都市农村的城镇化和小康村建设进程加快,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民由小康走向富裕,教育发展的经济支撑力量越来越强。这类农村的成人教育可以采取“服务都市型”发展模式。其主要特征:一是立足本地资源,瞄准大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从事都市农业和城乡二、三产业的具有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二是办学层次上以正规全日制教育为主体,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广泛谋求与企业的联合开发待岗、上岗和在岗培训,拓宽非正规教育的发展空间;三是专业结构上按都市农业的内涵与要求拓宽传统农业类专业的范围,开辟精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园林都市建设等新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同时,针对乡镇企业和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需要,拓宽现有的二、三产业专业口径;四是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按内涵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并积极推进教育的现代化;五是实施产教结合,校企合一。农村成人学校以科技为先导,依靠智力资源,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示范基地,带动学校周围地带的农业产业化开发。

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主要是距离大都市较远,占中部地区国土面积40%左右的丘陵、平原、盆地、湖区等地带。这个地带是中部地区资源比较丰富,发展潜力最大,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多的地区。经济发展不仅要解决区域内人口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要保障全省生活消费品和工业原料的供给。由于受区位局限,其资源优势远没有转变为经济优势。农业工业化水平低,鲜货产品多,原料产品多,精加工、深加工产品少,投入大,产出少。绝大多数农民尽管已解决温饱,摆脱了物质的绝对贫困,并开始向小康水平迈进,但距小康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农民的各种观念也远未达到环都市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的观念水平。有关专家认为,今后这个地带的发展将是在现有基础上,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动力,利用现有资源和生产力基础相结合,走完善、改造、更新和开发新产品、新产业的路子。一是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开发出不同产业,形成不同类型的小区域经济;二是发展龙头产品和龙头企业,建设新的产业系统,使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三是以小城镇为重点,利用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企业,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这类农村的成人教育可以采取“资源开发型”发展模式。这个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由各级地方政府出面,通过一定的约束机制,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与区域内的若干乡镇、村组、农户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建立固定联系并形成网络,通过“学校、公司+农户”办学,达到职教与成教沟通,教育与经济结合,最终实现该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和自然优势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由此,这类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具有三个明确的任务。一是要针对本地区人力资源丰富的实际,既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科技专业户、小商品经营者,又培养离土离乡的技术型农民工人,推动本地区富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二是结合地方自然资源,以职业学校基地为依托,帮助完善、改造或开发经济发展小区,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发展;三是向广大农户推广大量的农业高新成熟技术。

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主要是集中在占中部地区国土面积50%左右的山区地带的一批国家级贫困县和一批省级贫困县,约占全区总人口56%的2994万需要社会救济的贫困人口多集中在这个地带。有关研究表明,中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并非资源制约所造成的,相反却蕴藏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巨大资源优势。土肥水足,气候宜人,矿产、水力、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森林资源储量极大。这是中部农村不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最大的差别。这个地区资源优势明显,而经济极不发达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教育过于贫乏,文盲半文盲量大、面广。此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人口也多处于一种精神贫困状态。主要表现为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安贫乐道的幸福观,重农轻商的生产观,懒散怠惰的劳动观,只求温饱的消费观,老守田园的乡土观,多子多福的生育观等等,这些观念使不发达地区人们的思想僵化,遮蔽了他们的视野,束缚了他们的手脚,形成了一种落后愚昧的贫困文化心理。因此这类农村的成人教育可以采取“区域反贫困型”发展模式。其基本特征:一是农村成人教育融合到区域内“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反贫困乡村发展战略中,并成为反贫困的重要力量;二是政府部门为主导,三教统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联合民间一切科协组织和扶贫济困团体,一方面对区域内人力资源进行精神重塑,另一方面根据开发自然优势资源的需要,实施配套的实用技术传播,逐步培植主导产业;三是以正规教育为骨干,以短期项目教育为主体,以创业教育作为主线,实施农科教结合,大力开展多样、学制灵活的低重心教育;四是密切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设置专业,把办好农业类专业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

六、中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支撑体系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策、经费、社会文化环境等一系列外部条件的有力支撑。一是切实破除社会偏见,塑造民族文化支撑体系,提高农业、农民、农村在社会上的地位,发挥社会各层面要素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民的文化情趣由单一化向多样化、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大中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农村成人教育经济支撑体系。可以考虑将中部地区目前资金使用效果不佳的大部分扶贫资金投入到以提高和改善人力资本为目的的成人教育上,结合财政拨款、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以及民间资金,进一步拓宽农村成人教育的投资渠道,推动农村成人教育的有序、健康发展;三是在农村成人教育政策方面,中部地区要提倡将九年制义务教育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切实结合起来。在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和中高等农业教育相结合,冲破“三教统筹”的藩篱,构筑“四教统筹”的新局面;四是积极构建农村学习化社会的环境。要充分利用、开发中部地区农村各种社会教育资源,挖掘、培植中部地区农村潜在教育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统筹和协调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保资源,以社区教育为途径,发挥农村尤其是乡(镇)校(中小学、农民文化技术学校)、馆(图书馆)、站(文化站、广播站)等施教阵地的教育功能,实现对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营造农村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氛围。

标签:;  ;  ;  ;  ;  ;  

中部农村成人教育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