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_加工贸易论文

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论文,加工贸易论文,作用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3)06-89-0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对外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术界关心的热点问题,国内许多学者就此做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但已有的研究忽视了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实证研究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在现有的对外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中,众多学者对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进行了研究。贾金思(1998)[1]认为净出口增加会正向拉动经济增长,净出口减少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拉动作用,并推导出外贸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量化公式;彭福伟(1999)[2]运用量化公式计算了1990~1997年间各年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往往与国民经济增长成反方向运行趋势”;陈家勤(1999)[3]则计算了1979~1997年间各年的外贸贡献度,发现“净出口的贡献通常较小”,且“净出口的贡献度与我国GDP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王宏新、刘长庚(2000)[4]计算了1979~1998年间各年的外贸贡献度,并运用总供求模型分析了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呈负相关的“贸易顺差悖论”;林毅夫、李永军(2001)[5]计算了1981~1998年间各年的外贸贡献度,发现这20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简单平均水平只有0.19%,认为使用上述方法测算低估了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潘文卿、李子奈(2002)[6]计算了1991~2000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7%。本文将运用类似测算方法实证研究1991年以来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对实证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

二、加工贸易发展状况

加工贸易是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在国内进行加工装配,制成品出口的一种“两头在外”的贸易方式,主要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来料加工是外商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和技术,在我国开设企业或者委托我国企业加工成制成品,再由外商返销到国外。进料加工是国内企业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原材料、零配件,在国内加工成制成品后再出口。我国加工贸易起步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发展,1991年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继续快速发展,呈现下述特点:

1.增长速度快、加工贸易依存度提高快。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从1991年的574.6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3021.57亿美元,年均增长38.71%,既高于同期对外贸易年均32.5%的增长率,也大大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率。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1991年的14.15%提高到2002年的24.42%。

2.大进大出、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大。80年代加工贸易超常规发展,其在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从1981年的5.6%提高到1991年的42.34%。1991年以来,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稳定在40%之上,1991~2002年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年均47.48%。在进口总额中,1991~2002年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年均42.27%;在出口总额中,1991~2002年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年均52.21%。

3.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增长,且出口长期大于进口,净出口大幅提高。出口额从1991年的324.3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799.37亿美元,年均增长41.34%;进口额从1991年的250.3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222.2亿美元,年均增长35.3%,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增长。由于加工贸易是企业进口原材料和零配件并将其加工成制成品再出口,经过80年代的发展,1991年以来加工贸易出口长期大于进口。加工贸易净出口值逐年增加,从1991年的74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577.1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61.8%。加工贸易顺差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参见下图),图中显示除1991、1995、1997、1998等年份外,其余各年加工贸易顺差都大于我国对外贸易顺差。

加上贸易顺差与对外贸易顺差对比图

4.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与我国对外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类似,加工贸易也呈现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特点,例如,2002年,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福建、北京、辽宁、天津等九省(区)的加工贸易出口达1745.2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96.99%,其中,广东出口达931.9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51.8%。

5.外商投资企业是加工贸易的主体。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就达到1770.22亿美元,占其进出口总额的68.32%,占加工贸易额的73.3%,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4.7%。[7]

6.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高,近年成为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产品。1994年,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机电产品226.7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39.78%,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9.58%。[8]2002年,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机电产品1169.9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65.02%,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8.85%。

三、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加工贸易的高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以通过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简单凯恩斯模型测算(林毅夫、李永军,2001),该模型建立在国民收入恒等式基础上,其基本形式如下:

Y=C+I+G+(X-M)

根据上式可以获得增量恒等式:

ΔY=ΔC+ΔI+ΔG+(ΔX-ΔM)

  =ΔC+ΔI+ΔG+ΔNE

其中,Y、C、I、G、X和M分别表示国内生产总值、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支出、出口和进口,NE=X-M表示净出口,Δ表示增加值。当净出口增加时,对外贸易正向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当净出口减少时,对外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产生负拉动作用。由于净出口由加工贸易所形成的净出口、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形成的净出口构成,上式又可以表示为:

根据上式,可以获得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量化公式,

根据以上公式,可以计算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91年—2002年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贡献率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表中GDP增量数据和净出口增量数据是通过如下过程整理而得(资料来源: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2001年、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首先,从统计年鉴获得各年按支出法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然后,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把各年按支出法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换算成以1991年不变价格计算的GDP,最后,计算GDP增量及GDP增长率。加工贸易净出口增量的计算,需要先把各年以美元计价的净出口值乘以当年汇率获得以人民币计价的净出口值,然后,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把它换算成以1991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净出口值,最后,计算净出口增量。用各年净出口增量除以按支出法统计的GDP增量,获得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用贡献度乘以当年GDP增长率获得贡献率,也即拉动度。

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表

年份

GDP增量

 净出口  贡献度

GDP增长率  贡献率

(支出法)

增量

 (支出法)

1991

2338.037 12.34

1992

3028 24.92

0.814.22

 0.11

1993

3962 -46.76

-1.18

  16.3

 -0.19

1994

2559 163.46

6.399.05

 0.58

1995

2162.38

 186.33

8.627.01

 0.6

1996

2584.28

 233.08

9.027.83

 0.71

1997

2354.94

 279.01

11.85

  6.62

 0.78

1998

2405.89

 283.58

11.79

  6.34

 0.75

1999

2346.54

 80.8

 3.445.82

 0.2

2000

3245.15

 335.2

10.33

  8.02

 0.83

2001

3022.6

  333.1

11.02

  6.56

 0.72

2002

3733.32

 199.8

5.357.6

  0.41

表中的计算结果表明:第一,除1993年外,各年加工贸易净出口增加,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拉动度都为正值,加工贸易正向拉动经济增长;第二,1992-2002年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度为7.04%,年均拉动度为0.5%。

四、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思考

上述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和拉动度都低,需要对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进一步分析(王耀中,2003)。[9]

首先,加工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彭福伟,1999)。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和政府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把握国外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带动了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通过加工贸易形成与香港“前店后厂”式的垂直分工,实现本地区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本地区经济起飞。香港厂商在“前店”承接订单、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样品和开发新品种,珠江三角洲厂商在“后厂”利用土地、劳动力优势,按照港商技术和质量要求加工装配产品。这种加工贸易的发展加快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1980~1990年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7%,1990~1996年年均增长31.6%。[10]。

其次,加工贸易的发展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加工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且这种产品生产对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要求并不非常高,能较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裕优势。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贸易高速发展不仅实现了本地区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而且还实现了外省数以1000万民工的就业。[11]这缓解了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所造成的社会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第三,加工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加工贸易充分利用了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劳动力素质较高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加工制成品出口快速增长提高了生产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快了生产资源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的转移,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工贸易的发展还提高了我国的进口支付能力,外国资本、技术、管理方法的引进加快了我国潜在比较优势向现实市场竞争优势转变,而这又能进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出口能力,加快资源在产业间的转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出口商品的产业发展速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例如,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完成了服装、鞋类、玩具、箱包等传统加工产品向机电产品的升级。加工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保险、运输、仓储等第三产业中与此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改善了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第四,加工贸易推动了外贸经营体制改革。来料加工的贸易方式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生产管理经验,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民营对外贸易发展。[12]民营对外贸易的发展改变了过去曾经由十几家国有外贸专业总公司垄断经营所有外贸业务,工贸隔离、产销脱节的局面,实现了外贸经营主体、贸易渠道和经营方式多样化,促进了外贸经营体制改革。

第五,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3](1)加工贸易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原料、零部件加工成品和整机装配,技术水平低、增值率低。(2)加工贸易产业关联度低,对国内经济的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有限。虽然近年来加工贸易加快了向产业相互配套的深加工方向发展,但由于国内厂商向从事加工贸易企业提供中间投入品时,不能获得出口退税,这使得中间投入品的进口替代无法完成,加工贸易的前向效应有限;同时海关为防范企业利用加工贸易进行走私,而加强了对加工贸易在国内深加工结转的监管,而各地海关规定和操作流程的差异,办理跨监管海关关区转厂手续的复杂,都影响了深加工接转,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加工贸易在国内产业链的延长和产品附加值的增加。

收稿日期:2003-08-09

标签:;  ;  ;  ;  ;  ;  ;  ;  

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_加工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