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使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协调得更好,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都是不可偏废的。只有善于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就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实现途径谈些看法。
一、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必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根据多年工作体会,笔者认为这种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只有把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才能使党政配合得更好。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国家机关、军队、国有企业、学校等部门或单位,都建立有党政两套班子。党主要是负责教育工作,政主要是承担管理任务。长期以来,应当说党政两套班子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也存在着两套班子不协调的甚至互相扯皮的现象,俗称“两张皮现象”:即遇到成绩互相抢夺功劳,遇到问题互相推卸责任。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一个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造成人力物力的内耗。党政配合问题实质上是教育与管理如何结合的问题,如果教育与管理分离,必然导致党政两套班子各干各的,必然造成党政两套班子互相对立而妨碍工作。因此,只有把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克服党政“两张皮现象”,才能使党政两套班子互相配合得更好。
其次,只有把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才能适应多样化的现实社会。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是多样化的,由此决定着社会其他生活各方面也是多样化的,如: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社会精神生活方式多样化,等等。这些现实反映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和行为方式上的价值取向也是多样化的。多样化是全面的客观的,是不可否认的,也是不可消灭的。这是我国当今社会的基本特征。要认真地采取相应的形式多样的各种办法来治理多样化社会。我们不可能像以往那样对社会生活要求达到整齐划一,但是,我们必须使多样化的社会生活组织成为系统,运行得有序有效果。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我们不能放弃教育和管理;也不能或者只管理不教育,或者只教育不管理。正确的应当是:既重视思想教育,又要重视行为管理。思想教育要着眼于人的行为,而行为管理也要掌握人的思想动机。教育使人们形成一定的政治观念、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等,而管理则使人们作出规范的政治行为、法律行为和道德行为。把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加以实施,就是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得到一定的规范,就是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多样化的社会,才能把我们的社会治理好。
再次,只有把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虚实相济、提高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适当的方法,解决人们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问题,动员群众自觉地为实现某种已确定的目标而奋斗,这是务虚。管理是为了实现某种已确定的目标而对人和物质运行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沟通等,这是务实。务虚与务实是对立统一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虚实相济,也就是教育与管理相辅相成,无疑是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益的。如果只务虚不务实,就是空幻的,不扎实的;相反,如果只务实而不务虚,就是盲目的,不能长久的。因而必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总之,从使党政配合得更好到适应多样化的现实社会看,从适应多样化的现实社会到提高教育与管理的整合效果看,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可能性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很有必要,那么,有没有可能性呢?当然有。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共同的实践基础。在现实中,教育与管理是统一于同一实践过程的两个方面,有实践就必有其教育和管理。就某个单位来讲,其实践运动过程既少不了思想政治教育,也少不了社会管理。实际上,教育与管理都是建立在同一实践基础之上的,因而,实践是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物质基础。这就是说,只要实践存在,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就有了基础,就有了可能。就如高校当前的管理体制改革实践,要使得改革实践顺利进行,首先就要对全体教职员工做思想动员,明确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步骤和具体实施方案等,以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调动大家的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及时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保证改革任务按目标要求,有速度有质量地完成。由此可见,改革的实践是使得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成为可能的客观基础。
第二、具有内容的一致性。在共同的实践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都是为实践服务的,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在内容上是一致的。例如某一国有企业,围绕着生产经营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要作有关生产经营活动的政治、法律和道德等教育,管理也要依据有关生产经营活动的政治、法律和道德的条文和规范要求进行社会管理。从本质上讲,都是为了处理与这一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生产力问题和生产关系等问题。而处理这些基本问题,表现在人的思想观念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就是日常的社会管理。一句话,处理这些基本问题,就成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和管理的基本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在内容上是一致的,这无疑是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之所以可能的基本条件。
第三、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在共同的实践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如某个城市,在一个时期内,要达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这些目标确定以后,就成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和管理的根本目标,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就要围绕这些目标对市民们开展宣传教育,社会管理方面也要围绕这些目标对各行各业各单位进行管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在目标上是一致的,这是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之所以可能的根本条件。如果目标不一致,这就从根本上否定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可能性。
总之,具备了上述的实践基础、基本条件和根本条件,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也就有了可能。
三、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实现途径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那么,要使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成为现实,必须通过哪些途径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目标等管理化。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年代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使思想到位,就是要坚持实行实践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这些都是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目标。如果落实到具体的部门、行业,如某个高等学校,就是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一切以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为标准,这些又成为某个高等学校的对教职员工教育的具体内容、要求和目标。但是,不能停留在这里,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实践,必须把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目标具体化为可以操作的管理制度、体制、程序和目标等,如与教学科研相关的人事制度、工作量考评制度、财务制度和竞争激励制度等,以便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就此看,一旦教育管理化了,管理就是教育。这样做是符合人的思想受社会存在决定的规律。如果没有把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目标等管理化,那就是空谈,于事无补。所以,要实现教育与管理的结合,就要把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目标等管理化。
其二、管理的制度、体制、程序和目标等教育化。已经或者正在确立的相对合理的管理制度、体制、程序和目标等,就是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目标等。比如,大的如我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及其相关的运行规程如法律法规等,小的如某个高等学校的管理制度、体制、程序、目标等,都成为教育的内容和依据。也就是说,通过教育,学习这些大的方面和小的方面的管理内容等,使人们懂法守法,按章办事,以利于管理。就此看,一旦管理教育化了,教育就是管理的基础环节。这是符合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的规律。因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体制、程序和目标等而无法实施实际的教育,或者不把已经或者正在确立的相对合理的管理的制度、体制、程序和目标等教育化,那么,管理将是低效的,甚至造成严重的混乱和损失。因此,要实现教育与管理的结合,就要把管理的制度、体制、程序和目标等教育化。
其三、教育者以管理为参考系而实施教育。作为教育者,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端正态度、规范行为。这是有利于管理的。所以,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时,必须以管理的制度、体制、程序和目标等为参考系。否则,就不能实现教育与管理的结合。
其四、管理者以教育为参考系而实施管理。作为管理者,管理的目的是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他首先必须掌握被管理者相关的知识状况及程度,依此来确定管理的制度、体制、程序、目标等,否则,他的管理是盲目的。所以,作为管理者,也必须以教育为参考系,始终坚持教育先行。这时,管理者就是教育者。
总而言之,在实践中,一方面,把教育的东西与管理的东西融合起来,教育就是管理,管理就是教育;另一方面,把教育者与管理者结合起来,教育者就是管理者,管理者就是教育者。这两方面就是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