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想到现实的社会主义本质思考(一)_社会主义本质论文

从理想到现实的社会主义本质思考(一)_社会主义本质论文

从理想到现实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现实论文,理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社会主义?

在遭受严重的挫折和大面积的蜕变之后,社会主义开始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焕发生机。在中国,这是一场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刻的历史变革。这场历史变革的实质是,对于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遭受挫折,现代资本主义发生新的变化,我们正在突破一些旧的传统观念和做法,进行历史性变革的情况下,进一步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于我们坚定信念,更有成效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最有影响最为科学的经典表述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这是对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预测及其一般特征,一般原则的论述——

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将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有计划的组织社会生产,实行按劳分配。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唯一可能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被称作人类历史上一次壮丽的日出。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实践,人类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的纪元。

但是,当一些国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表述,在自己的国土上创建社会主义的时候,由于各个国家具体情况不同,时代条件不同,由于这是在一片“空地上”创建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就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一系列的对于社会主义理解和操作上的差异,一系列的探索、曲折和误区,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创建社会主义过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严重失误。

邓小平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当代实际,针对中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一个是“发展生产力”一个是“共同富裕”,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相比较,有新的侧重,新的发展。前一种概括侧重于理想形态、成熟形态的社会主义,立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后一种概括则更加侧重于现阶段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侧重于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并存和交叉,在两种制度的并存交叉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邓小平有关社会主义的论述,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对社会主义进行概括。如果用比较形象比较简炼的语言对两者加以区别,就是一高一低,一虚一实,一上一下,一远一近,一静一动,一个侧重于结果,一个侧重于过程,一个侧重于调整生产关系,一个侧重于生产力的发展。

所谓“一高一低”,是指前者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很高,后者概括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较低;所谓“一远一近”,“一虚一实”,是指前者所概括的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分析和科学预测,离我们较远,后者概括的社会主义是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在我们的脚下和身边;所谓“一静一动”,是指前者侧重于社会变革的结果,告诉人们未来的社会大体是什么样子,后者则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到共同富裕,告诉人们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向人们展示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整个过程;所谓“一上一下”,是指前者着重的环节是“上半截”,即侧重强调打破旧的生产关系,以适应已经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后者着重的环节是“下半截”,即侧重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解放,以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问题。

不同阶段的社会主义,有着很大的不同:起点不同,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不同,要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同,因此也就应有不同的做法。

按照“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的要求,我们的所有制形式只能是单一的公有制、我们的分配方式只能是单一的按劳分配,我们的经济运作方式只能是计划经济而不能搞市场经济。然而,“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应该说,这些年来,我们在理论上的困惑,实践中的坎坷,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将成熟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特征和做法简单地等同于现实的正在建设中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将社会主义从“未来”引到现在,从“天上”引到地上,从国外引到中国,即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引到当前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从一般的理论概括和抽象,引到现实中;从其他国家的模式中解脱出来,根植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作三步走,使我们步步踩在社会主义的实土上,真正将社会主义变成了活生生的实践活动。

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是一种运动,又是一种社会制度和国家形态。三者是一致的、统一的,是相辅相成但又相对独立的。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侧重将社会主义概括成一个过程、一个运动;或者说,侧重从“运动”、从“过程”的角度对社会主义进行概括。我们所熟悉的关于社会主义是公有制、是计划经济、是按劳分配等原则,则较为具体、较富理想色彩。

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必然有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预测的社会主义是各方面都优于资本主义的成熟的社会主义。至于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马恩并没有谈及。列宁一开始完全遵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领导和设计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但后来,他说,要论述一下社会主义,我们现在还办不到,也无法说,因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砖头现在还没有烧好”。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不知疲倦的探索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为开创和建设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但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探索上,同样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当然这与其所处的历史条件有关。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强调“生长点”的提法,就是强调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比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是针对科学文化比较落后,而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而提出的。比如,邓小平的新概括,是针对多年以来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的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等有关情况提出的。如果脱离了这个针对性,我们就很难理解邓小平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重要思想。比如,联系到邓小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涉及本质,政权在我们手里涉及本质,共同富裕涉及本质等等论述,就会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另外,如果联系到十五大关于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概括,关于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基本纲领的概括,就会感到党的十五大在充实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方面正在作出新的贡献。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讨论这一问题的前提是,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执掌了国家政权,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我们要珍惜要发挥的优势。

而我们的起点和现状是,生产力不够发达,生产关系不够成熟,上层建筑不够完善,三者相互制约,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最初设想,我们现在建设的社会主义,还是个不成熟,甚至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要正视的劣势。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符合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符合我们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相互并存、相互交叉的发展趋势中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的要求。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就有一个调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我们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所有制形式到分配方式和经济运作方式,都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变革:所有制形式,不实行全部的公有制,而是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方式,不是全部实行按劳分配,而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经济发展的运作方式,不是简单地组织有计划按比例的社会生产,而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等等。

两个“为主体”,一个“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及通过方针政策的调正,就可以从总体上,从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保证生产力的发展符合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方向和性质。但是,如果没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和实行“市场经济”,一味追求所有制和分配形式上的纯而又纯,就会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就很难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

关于“间接过渡”和“特殊过渡”。在生产力不够发达,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列宁认为,不能从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必须通过一些特殊的过渡办法,经过一些中间的途径、方法、手段和补助办法,将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去。列宁说,“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只完成一些比较轻易的任务,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列宁甚至讲到“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详细论证了在刚刚建国后的俄国所存在的五种经济形态,即宗法式的小农经济、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五种经济结构。列宁说,对于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的发展,“试图完全禁止”,那“就是愚蠢,就是自杀”,“试行这类政策的政党,必然会遭到失败”。

列宁所讲的资本主义,是由国家政权直接控制、直接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列宁称之为国家资本主义。列宁认为,“国家资本主义”是比其他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更先进的经济。从物质、经济、生产意义上来说,“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没有任何中间级”。

列宁在回顾前苏联所走过的道路时说,“我们原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和我们中国的情况多少有些类似。

马克思说过,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产力,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产物。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这之前的许多经济学著作和各种各样的工具书中,不管是社会主义的解释还是非社会主义的解释,大都将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一个通常的观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逐最大限度的利润,伴之以从高涨到危机、从危机到高涨的间歇状态的生产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而伴之以社会主义的生产不断增长、不断完善。邓小平将市场和计划统统看作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和贡献。

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追逐最大利润的原则,在配置资源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能够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甚至调动到“疯狂”的程度。在社会主义社会,用得好,照样能够创造巨大的生产力。但是,必须有法规、有政策,有驾驭和控制它的力量,必须有两个“为主体”,有“国家的宏观调控”,以保证其为发展和健全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区别。

发展生产力需要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某些环节和方面,需要配套改革,全面进步。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从“解放生产力”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虽然只有28个字,但要实现这28个字,必须辅之以整个国家制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辅之以一整套路线方针政策;辅之以一系列的有效体制和机制;辅之以一整套能够振奋精神焕发活力、提高人们思想境界的意识形态政策,等等。要最终实现这28个字,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这里涉及到社会主义的政权、制度对于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有一个社会制度的选择问题,这里有历史和逻辑的起点,即主要是经济学的逻辑和起点,这可以用现代经济学的成果予以说明。

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优势在于,能够利用政权、政策和制度的力量,团结人民,励精图治,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的政权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纲领是组织动员人民群众为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宏伟目标而奋斗的路线、方针、政策、纲领。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建筑在两极分化、即对劳动人民的血腥榨取上,建筑在残酷的殖民统治和野蛮的侵略战争上。与资本主义不同,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政权,自始至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热情和力量。

人类历史的整个发展进程是在各种力量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其中,经济运动是最强有力的、最本源的、最具有决定性的。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政权也是一种经济力量。但是,政权和制度必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则相辅相成;不符合则相互影响,经济难以发展,政权难以巩固,甚至瓦解。恩格斯说,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有二,沿着同一个方向,就发展的快;沿着相反的方向,就崩溃,就会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邓小平在谈到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政权时说,“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是强有力的。一旦发生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国家机器就会出面干预,把它纠正过来。开放政策是有风险的,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在谈到我们的政治优势时,他说,“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本身的力量在一个相当时期内肯定弱于资本主义,不靠专政就抵制不住资本主义的进攻。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叫人民民主专政”。

这同时也就涉及到一个颇有争议的有关夺取政权、建立制度的时机问题。既然生产力不够发达,不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前提”,就不应该过早地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观念。社会进步和历史变革的内在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没有一定规模、一定水平的现代工业,社会主义革命很难成功,成功了也难以巩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建议莫桑比克,“不要急于搞社会主义”。但是,历史变革又不只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是多种条件综合起作用。我们之所以能够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不只因为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工业生产,有了比较强大的工人阶级、比较成熟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还因为有了对于资本主义罪恶的认识,有了选择资本主义道路而失败的教训。这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二次大战后,世界范围的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社会主义力量全面崛起,而国内统治阶级腐败无能,历史变革的时机逐步成熟。

要十分珍惜我们的政权,珍惜我们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已经达到的理论高度,珍惜越来越成熟的我们党的卓有成效的领导,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避免在初级阶段,在很弱小的时候,被强大的资本主义吃掉。如果失去已经拥有的政权和制度,从头再来,再去重新建立,就会遭遇更多的艰难曲折。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难以再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也不应该付出那么大的代价。

这样做的一个现实原因是,采取一切手段,寻找一切途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会使我们面临的矛盾空前剧烈和复杂,需要进一步强化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力量,以保证在一个十分稳定的环境里快速发展生产力,并且保证生产力的发展造福于人民、造福于国家。

珍惜政权,珍惜制度,珍惜党的领导及其在理论上的日益成熟,反映在党的基本路线上,就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也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们必须坚定地沿着这条路线走下去,永远不动摇,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标签:;  ;  ;  ;  ;  ;  ;  ;  ;  ;  ;  ;  ;  ;  

从理想到现实的社会主义本质思考(一)_社会主义本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