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化对电影艺术的学术呼唤--第九届北京大学电影节综述_艺术论文

青年文化对电影艺术的学术呼唤--第九届北京大学电影节综述_艺术论文

青春文化面向电影艺术的学术召唤——第九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综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影节论文,北京论文,第九届论文,学术论文,青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交接前后,曾经引领风骚百年的电影,呈现出微妙的失落状态,谈论拯救艺术、 应对入世策略、争议多媒体竞争、强调市场法则的舆论,渲染着电影艺术现存的被动状 况。毫无疑问,电影的景气指数低迷、受众面大大缩小、票房下降,艺术前所未有地受 到前后夹击,电影人不免忧虑伤感甚或愤激痛楚。严格而论,艺术的高峰随着物质文明 的上涨而潮起潮落,科技时代造就的艺术传统失衡,肯定不是最终结果却难免延绵不短 时光,我们都要承受时代转换的阵痛,却面对着艺术精致状态的逐渐消失而多少不知所 措。

应当强调,没有别的出路,只有闯过难关不懈奋斗!我们没有理由不对自己的民族艺术 施以援手,中国电影的发展之路其实还主要在我们自己的掌控之中,从点滴做起才是复 兴之道。由此,我们没有理由不为奉献于中国电影发展的积极努力投注崇敬的目光—— 大学生电影节无疑是其中值得特别注意的存在。

作为事业存在的大学生电影节面貌

应当承认,天时给予了大学生电影节每年中国电影的第一个有分量电影节的证明,以 往8届轰轰烈烈的中国电影青春景观,令电影界称道不已。而开幕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 楼的第九届大学生电影节,以巧妙的“九”/“酒”为标志的酒会,呈现为民族酒会的 热烈红火气息,既显示着大学生电影节对民族电影一往情深的心怀,标志着电影节非商 业的纯真文化气息,也预示着电影节非同一般的朝气热度。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等多 家单位发起主办的大学生电影节,已经成为文化节庆的少有景观,被盛赞为“不仅是观 影大餐、评奖大赛,还是学术研讨系列论坛、艺术文化盛事”。

的确,大学生电影节是商业时代难得的文化事业风景,其独特性可以从“大学生评、 大学生看、大学生办、大学生拍”的口号中得到证明。而“青春气息、学术品位、文化 意识”的特有标志,使电影节以真纯干净的文化品格显著区别于其它电影节。充溢着校 园文化的青春气质,灌注着学术价值的艺术评奖,使第九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成为最大 规模的一届艺术评奖学术盛会。其标志是:1、参与学校规模大:本届电影节以北京师 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为主会场,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等20余所高校为分会 场的规模展开,不仅参加学校最多,还第一次设立京外分会场,扩大了社会影响。2、 参赛影片数量多:更为广泛的报名热情,使电影节故事片数量超出以往。参赛和参展影 片包括《寻枪》、《开往春天的地铁》、《昨天》、《花眼》、《高原如梦》等27部一 年来的国产片,数量前所未有。特别是处女作影片的成批出现,更显示了生产制作单位 对大学生电影节价值的认可。由于报名参赛的影院故事片既来自于全国最重要的电影制 作机构,也包括独立制片者,基本代表了2001~2002年度国产电影的面貌。而电视电影 又从另一翼展现着近年创作文化状态。所以,38部影院电影和电视电影的确可以透露这 一年度中国电影的文化状况。3、开拓新的领域:大学生拍摄作品参与第三届大学生录 像作品评奖,达到90部,从胶片、DV创作、专业摄像机到家用摄像机,多种技术指标的 创作汇集,昭示着学生创作的热情高涨。4、评委会独特性:电影节评奖委员会包括全 国近30所重要高校的博士、硕士、本科生,这显然是世界电影节评奖委员会中学历最高 、人数最多的评委会,学术讨论与艺术分析并重、经验总结与不足分析相连,多学科门 类点评艺术优长,是大学生电影节评奖的显著特点。5、学术研讨浓烈景观:电影节罕 见的学术研讨规模历来为人赞扬,本届开展的包括“黄建新电影研讨会”、“《小城之 春》研讨会”、“青年处女作研讨会”等十几个学术研讨和主创人员见面会,赢得极大 关注,研讨的学术层次和成果发表规模都是别的电影节难以比附的。6、创新第一的努 力:作为学术的青春盛会,大学生电影节开创了中国电影评奖的众多第一,比如艺术创 新特别奖、电影人杰出贡献奖、新人奖、最佳搭档奖等,都是很具创意而对创作具有鼓 励价值的。特别是作为每一年度第一次评奖,历年大学生电影节获奖奖项中的许多影片 ,都在随后的国内、国外电影节获奖,无形之中电影节评奖成为创作得奖前奏与艺术预 测,已经形成其独特的学术地位。电影节相关学术活动在网络、电视、报刊杂志上频繁 出现,参赛电影奖项、电视电影评奖和学生录像作品奖第一次会聚大学生电影节前所未 有,更显示了大学生电影节无可替代的丰富性。

综观大学生电影节,无疑是中国电影事业发展重要的鼓励力量,是民间支持艺术生存 的重要阵地,是学术疗治大众文化偏移的强大气场。

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艺术文化走向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电影艺术,难以摆脱诸种时尚潮流的摆布,不免呈现艺术与商业之 间游移的趋向,在批评失衡的情况下,学术评奖尤其显得重要。良好的学术评价对电影 艺术现状和文化走向都有重要价值。大学生电影节最为人关注的自然还是学术评奖。

在随机组织的单片评价表中,学生的评语没有遮掩,喜形于色和不屑批评都难得地直 截了当。研讨会的不同意见单刀直入,毫不遮掩的批评有时令创作者难堪,但在中国电 影问题很多却更多的虚美吹捧背景下显得难能可贵。青春文化的色彩不仅仅具有校园文 化的价值,其实还是电影艺术必须具有的新鲜创造性呈现。从总体评价电影节参赛片, 喜忧参半是基本感受。前者在于较高水准创作的电影在数量上略有提高,后者则指出类 拔萃的艺术精品稀缺。衡量参赛片,可以看出下述特点:1、最值得欣喜的是青年导演 新人辈出,“改朝换代”的架势日渐明显;2、最明显的现象是青春人生的潮流顿显, 电影的朝气似可看见;3、还明显看出主旋律多样化的变奏,而艺术鼓励尚需旺火;4、 重要的是人性情感走向难以阻挡,艺术革新小步迈进;5、而电视电影规模空前,创作 兴盛值得关注。

这里特别需要分析大众文化背景中电影艺术的文化走向。不言而喻,中国电影的两极 话题是“艺术”与“市场”。在市场、票房等几可决定艺术兴亡的现实面前,商业的谈 论几乎要压倒艺术微弱的呼喊。然而,决定电影质量的要害依然是艺术的高下,这一个 似乎违背时潮的认识却是创作观赏真切的现实。我们已经看到中国电影艺术探求的艰难 努力和可喜成就,因为新世纪的中国电影已经经历了低谷的困境,但决不可以因为市场 的低迷而忽略艺术的爬升。电影人的努力显然为大学生所感知,从他们对富含艺术的创 作的掌声可以判定,青年对艺术的渴望依旧执着,并显然认可影片的艺术创新。比如对 《开往春天的地铁》、《花眼》、《寻枪》、《100个》、《秘语17小时》等的艺术感 情表达多有赞语,尽管这些影片多少可以发现新鲜中的缺陷、探索中的做作的毛病,但 个性创造中的艺术追求颇得学子的首肯。必须看到,拯救中国电影的主要因素,在行业 看来是票房市场,于是人们似乎把如何求取观众的兴趣点完全放在娱乐上,这显然存在 误区。在大学生眼里,艺术的新鲜感才是诱惑所在,他们对《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的 喜剧手法的不落俗套、《开往春天的地铁》对情感的奇异诠释、《寻枪》写实与超现实 手法的巧妙、《花眼》的艺术手段的多样化、《100个》的简单故事与镜头执着运用、 《秘语17小时》的个人化表达等等,都给予相当的兴趣,因为这些影片显示了创作者的 艺术个性,虽然不乏形式过度的痕迹,却显露敢于破规的努力。重要的是,中国电影的 艺术追求不是过度而是平淡,艺术个性不是偏激而是远远不足。同样,中国电影得到的 艺术鼓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没有宽容的艺术支持,一味求全责备,套用成熟和成规来 约束,艺术创新的步子只能趔趄止步。从大学生电影节的艺术评判中,可以明确一点, 大学生群体是中国电影的重要观赏者和未来主要的观众群落,考虑他们的艺术口味就是 瞩望中国电影的艺术未来,而中国电影的确需要艺术的内在质量提高才能赢得票房,占 领阵地。在市场和艺术的辨证法中,千万不要仅仅着眼单一的市场而忘了艺术内涵。

从宽泛的角度,还可以看到电影艺术明显的走向是关怀生活的趋向。决不能简单地理 解大学生的喜好就是时尚新潮,他们难免偏爱对个体情感关注的创作,但事实上年轻文 化人的世界并不偏狭,而更为丰富多采。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当然是情感世界的动人与否 ,但人生的多样性感知也是他们的渴求。一些似乎简单、远离青春生活经历的故事,只 要生活情味浓郁、情真意切、真实动人,一样会凭借艺术的感染力得到他们的首肯。中 国电影情感表现的长处,在参赛片《我的兄弟姐妹》、《我最中意的雪天》、《苦茶香 》等作品中得到体现,这些创作不是时尚故事因而难免沉重、苦涩,但朴实真切的表现 ,也得到了大学生的掌声。《我最中意的雪天》环绕其中的过去年代的人情牵挂,因表 达得真实而颇为动人。不少大学生的关注说明情感世界的魅力是可以打破时空阻隔和年 龄限制的。更多赞誉的是《押解的故事》,普通的警察、单一的情节,却演绎出人性情 感的温厚动人色彩。大学生对风沙扑面的西北地域中三个男人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牵 连着家庭、升迁、社会风习和情谊牵挂深为感怀。《聊聊》对老年人的心理世界和人生 历史重负的微妙表现,也真切打动人心。中国电影在更多开始投降娱乐世界的同时,依 然有出自于内心世界的现实关怀、平凡人生的关照、忧患世界的表现、悲悯心怀的袒露 ,仍保留着一份艺术的本质精神。大学生对中国电影的这一真实存在的确给予了极大关 注,说明艺术与人生的关怀也还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内容。艺术的内涵不是简单的技 巧,而是丰富的人生表现,是深入的情感关怀。中国电影的这一艺术走向显然是可喜的 。

作为主流形态的电影多样化交融

中国电影的主流形态源远流长,现实主义传统和主旋律倡导构成重要因素。从参赛片 中可以看到主流影片多样化趋向。应当明确:中国电影的主旋律是需要大力推动倡导, 同时需要准确定位。而首先应当弄清如何看待现实和如何分析创作状况,人们经常在主 旋律的概念问题上争论不休。实际上,“主旋律”是题材上的宽泛与精神内涵上的高峰 的结合;是艺术的精致和丰富表现内容的协调。所以,宽泛含义上的主旋律不应当是狭 小的山头主义的故步自封,而是丰富内涵的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统一。这是宏观角度 的认识。在近十年的电影创作中,弘扬主旋律的命题不断被人们提及,人们惟恐主旋律 不够而倡导,其实主旋律的数量已经比较多但实绩不足、感染力不够、艺术价值不高。 正因为要倡导,因而需要提高;正因为人们期盼很高,才显得与期求有较大距离。这样 说,决不意味着对主旋律有什么成见,恰恰相反,主旋律的艺术片是时代的真实需要, 而存在不足,恰恰是中国电影没有真正成熟的某种标志。不妨这样来看待问题:主旋律 的本意是创造一个时代令人激动的精神代表作品,它是宏伟的创造,而不仅仅是借口和 口号。如果有标杆,它就应当是标杆上的旗帜。这样理解就和浮泛的认识拉开了界限。 既然从实践中还不能认为主旋律艺术十分成功,所以,在创作引导时也应当在提出多样 化的前提下来倡导主旋律精神。中国电影的多样化严重不足,因而托举出的主旋律没有 更丰厚的根基。

应当承认,对主旋律的倡导的确对创作起了一定作用。中国电影中有艺术感染力的主 旋律作品日益增多是事实,而主旋律电影是近年中国电影的重要话题,积极倡导结果出 现了不少有价值的创作也是可喜的现象。几年来成功之作巩固了这一命题的地位,我们 从参赛片颇受好评的《法官妈妈》、《高原如梦》、《明亮的心》等中看到主旋律格调 明确无误,但同样感人而不死板。特别是《高原如梦》的艺术表现从许多方面加深了对 主旋律的理解。影片歌咏高原战士的高尚情怀,也同时表现了常人世界的复杂情态。在 战士的心中,责任和私情的冲撞、个性和集体守则的纠葛、人性超越的理想要求和私人 化的精神搏斗,都多角度地加以表现。于是,活生生的人性面貌和高昂的精神品格和谐 统一在一起。特别注意主旋律实现普遍叫好是难得的事。大学生赞誉《高原如梦》说明 良好的艺术品会更好地实现艺术教育价值。由此,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主旋律优秀之作青 史留名。

大学生对本届最佳导演奖获得者黄建新的褒奖,可以看到现实主义多样化的价值所在 。他的影片是表现人的电影,格外关注真实“人”生活、讲人话、表现人性和真切情感 。从人出发的艺术表现,和对人的艺术理想的生活化表现弥足珍贵。他是中国导演中, 发自内心跟随时代前行的艺术创作(而非赶时髦的外在时代表现)、自觉追踪现实而创新 、把握时潮而不失艺术追求的少有导演,他不是追风赶浪而是保持艺术心胸和风格追求 的导演。每一个时期的创作,样式和表现形态都紧紧扣住时代需要,但又把握着自己的 艺术品格实属难得。他的创作提示人们,中国新世纪电影的成就建立在艺术创新有无的 标尺下,换一个标准作出的都有可能是讨好的电影、短命的做秀电影、庸俗的时尚电影 和无聊的行业自吹自擂电影。历史不会被其他标准糊弄,艺术的创新性本质决定长久的 生命力,甚至在商业衡量一切的背景下,创作生存的可能性也不会取代艺术的创新性。 所以,黄建新电影的价值主要是始终保持着创新意识。包括:1、艺术情趣中新异追求 时有闪现;2、在常规生活表现中强调文化异质;3、艺术表现的开放性。近20年的创作 证明,一个艺术家的艺术视野宽窄是特别重要的,在自然保持个性的同时,对不同风格 、不同表现技法、不同时代色彩的艺术宽容度和吸纳度是显示艺术水准的重要标志。

作为集群状态的电影新生代气象

本届电影节显露中国电影步入新阶段的迹象之一,是前所未有地出现11部处女作影片 ,新的年轻导演规模化的创作趋向,预示着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不可阻挡地走向中国电 影的中心舞台。在“导演处女作”研讨会上,齐刷刷的青年导演阵容令人动容,交流的 融洽和大学生对青年导演的鼓励,都显示了人们对新人跃上舞台中心的期待热望。面对 势不可挡的电影新人,欣喜之余格外珍惜。以往所谓的第六代或新生代电影人还难以命 名、星星点点的创作态势还犹豫在边缘和中心的交织地域,在支持和批评还势均力敌的 尴尬背景下,这样新的一批导演毫不客气地迈上中国电影的主流创作舞台。而新世纪的 土壤破笋式推出的年轻人不动声色地显示着朝气勃勃的生活意识和青春艺术观念,何尝 不是新世纪低落状态中的壮观景象?可以肯定,几年内中国电影景观将要由新一代来展 示,中国电影复苏和演变的新阶段也将要由年轻人来划分。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鼓掌 而歌。青年导演影片的不同形态都得到大学生的极大关注,证明中国电影的希望在创造 中、在新的创作者和观赏者的支持中。新的一代不缺创造的热情,不缺艺术才华,也不 缺对艺术事业的开拓决心,只要给予他们充分信任,只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他们肯定 将成为中国电影新天地的创造者。

我们更愿意把世纪交接时期的创作新人视为“世纪代导演”,或“新纪元青年导演” ,他们契合着新旧世纪冲撞的背景,成批量涌现和新的创作面貌必须得到确认,而更多 新人的成长在今后几年成为中国电影的生力军前景是可以预期的。无论内容还是形式, 新纪元青年导演的艺术朝气是显著的。目前他们当然不是最为成熟的,但艺术感却更为 明显,风格各异,《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的生活化构思、《苦茶香》的沉稳表现、《 我最中意的雪天》的老气凄苦、《开往春天的地铁》的遮掩不住的青春气息、《花眼》 的艺术奇异感、《高原如梦》常态故事与意外情感、《寻枪》的独特形态、《女孩别哭 》的MTV表现、《100个》的极至镜头表现等等,从不同角度显示中国电影艺术创新的积 极性努力。尽管艺术的偏好很难免导致形式化的突出或个人化的显露,但考虑中国电影 艺术的创造性不是太多而是死板狭隘的问题,我们不妨容忍意外而不是庸俗。比较过去 人们感性认定的第六代所拘泥的表现内容上的限制,如现代都市、边缘人生、摇滚生活 、焦虑困惑、没有出路等相对集中的偏狭面貌和艺术影像表现比较集中原生态展现、MT V风格、脱出常规构图、散乱叙事结构等艺术模样,应当承认新纪元青年导演的更为宽 泛的生活表现的价值。从新纪元青年导演的集群出现,提醒我们认识正视“换代”的必 然现实,这是对于中国电影发展前景一种愉快的巡视,也是体察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世 界和艺术趣味的机会。大学生们对新纪元青年导演群提出了更为平实和宽泛的要求,本 意是充分肯定艺术创新努力基础上的生活化和大众意识。

其实,这一批导演的创作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生活实感,尽可能切近生活而不丢掉艺 术追求是他们的普遍期望。他们认识到现实的种种束缚,尊重青春年龄之外的广大群体 要求,标志着新纪元青年导演有别于过去新生代的许多东西。时代毕竟有了相当程度的 变化,新人的观念也毕竟跟进发展,不懈的艺术梦和切近的生活理想将可能造就新纪元 青年导演走向艺术创造的可行之地。还需要指出,这一批年轻电影人包括了广泛的知识 背景,艺术院校和非艺术院校、电影专业和更多的泛文化专业背景构成更为新颖的人才 架构,知识文化的宽泛性吻合着新世纪艺术文化的要求。这不仅给艺术创作的趋向宽泛 作了注脚,而且预示着新时代电影艺术新人的综合特点。中国电影开始跨出行业自足的 狭小范围,片面的技巧艺术笼盖的不足已经引起注意,艺术的文化视角重要性被大大加 强。“新纪元导演”区别于传统艺术观念的进步显而易见,他们将使艺术文化的面貌有 所改观。更重要的是新纪元青年导演对电影的态度,他们充满创新欲望的电影观是有别 于过去激烈反叛性状的电影观。不乏容忍和坚持信念的融合,对电影本体的要求和对思 想内容的兼容也是更为宽泛的表现,他们对电影应当是自己喜爱创作的热情一如所有的 青年导演,我们为进入低谷的现状却出现这些生活理想支持的电影人自豪。在不少场合 ,会发现中年以上的相当多导演每每发言中会一味抱怨市场无奈、商业无情,资金短缺 、宣发短视、审查太严、观众太俗气,就是没有检讨自己创作乏味、艺术激情衰竭,创 作无聊。而青年导演们对创作艰辛的回味和无悔,对作品的钟爱与自谦,都让大学生感 悟到新的精神状态。中国电影多一些坚韧个性创造少一点推卸抱怨,艺术的长进就有新 的可能。

回望已经落幕的第九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空气中依然飘散着青春文化的余香,中国 电影期望艺术复苏远景可以望见。可以肯定,当中国电影迎来新的高潮时,大学生电影 节一定会留下它的历史功绩。

标签:;  ;  ;  ;  ;  ;  ;  ;  

青年文化对电影艺术的学术呼唤--第九届北京大学电影节综述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