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的财政农业支出基金绩效评价_农业论文

基于DEA的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绩效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支出论文,财政论文,资金论文,绩效评价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国内对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绩效的研究文献众多,黄季焜(1998)将科技三项费用纳入供给函数中,定量分析了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的绩效;朱刚(1998)提出中国财政支农规模仍处于一个正常水平上,增加规模不是提高绩效的充分途径;安广实(1999)认为我国财政对农业支出的问题表现在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总量过少,结构不合理,支农资金到位率低,支出地区不平衡,重点不突出,体制不完善等几个方面;王奎泉(2003)认为我国政府农业支出效率低下,可从政府农业支出资金的分配方式、投入方式和拨付方式等3个不同层面加以改进解决;陈池波、崔元锋(2006)提出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绩效低下的原因在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价值取向的不同博弈结果;崔元锋、严立冬(2006)提出财政农业支出资金应实行项目管理,提高其支农行为的系统性以提高其综合效率。

综观以上研究,不难看出,大多数研究都还停留在定性分析方面。实际上,国内对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绩效的研究都遵守一个既定的模式:规模分析+结构分析+效益分析+体制分析。这个模式的好处在于可以从各个侧面来透析财政支农行为的得失,但是大多没有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来告知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的绩效水平。大多数研究用上述定型模式分析后都得出我国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绩效低下,但是没有具体分析低多少?财政支农行为整体上运行如何?本文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法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二、模型简介

随着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应用领域的拓展,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但DEA 计算过程复杂,一般的统计软件包无专门的程序,因此DEA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本文针对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绩效测量的实例,尝试基于EXCEL的加载宏Premium Solver 算法来处理DEA中最基本的C[2]R模型程序。

三、实例分析

我国财政支农共有5个支出项目(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用和其他支出等)。其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是两个主要的支出项目,它们合计的支出比重一般超过政府对农业投资总额的80%;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农业科技对农业的作用和投入将越来越大,因此,本文将这3个支出项目作为财政农业投入因素来考虑, 同时将农林牧渔业的产值作为财政支农的产出因素。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1995—2004 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资料来源: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以1998年财政支农行为为例,构造基于投入的C[2]R模型如下:

运用基于EXCEL电子表格加载宏Premium Solver目标规划程序,运算可得:,说明该年份的财政农业支出资金投入无效,即用少于当前的投入就可达到现有的产出,其他年份的有效性评价仿此,所有结果见表2。

表2 1995---2004年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绩效评价结果

财政农业支出资金效率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以2000年为例,该年财政农业支出资金DEA无效(C[2]R),θ=0.69,表明用少于当前的投入就可达到现有的产出,可以解释为用69%的当前投入就可达到现有的产出。依DEA模型原理,我们记θ为财政农业支出资金DEA绩效系数,不难看出,从1995年以来财政农业支出资金DEA绩效系数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

为了进一步验证以上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有效性,我们来计算一下1995—2004年每1元财政农业支出所对应的农业增加值(GDP)的数额(下文称此指标为财政农业资金效率),数据及计算结果见表3。从中可以看出,在1995—2004年财政农业资金效率最大值为1995年的22.86,最低值为2004年的8.81。1995—1997年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的产出效率比较稳定,剔除农业产出周期波动的影响,我们可以认为此3年间财政农业资金效率指数稳定在20的水平上。从1998年开始这一比值开始下降,2002年为10.20。2002年以后,这一数值开始降到10以下的低水平。

表3 1995--2004 年农业增加值与财政农业支出的比值(亿元)

资料来源: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1995—2004年财政农业支出资金DEA 绩效系数和财政农业支出资金效率的走势大致吻合,这反映了无论用简单定性方法还是复杂定量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那就是1995—2004年财政农业支出资金效率存在着逐年下滑的态势。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后,国家大幅度增加了水利方面的基本建设支出,大量财政农业支出项目用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如治理大江大河、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等,支出效率更多地体现在改善农业生产的外部条件和生态环境方面,没有反映在农林牧副渔业产出效率上。用于农业生态环境的财政支出主要具有长期的生态环境效益,对产出的影响时滞较长,在短期内对农业增加值的贡献较小,不具有在短期内直接推动农业增长的经济效益。这种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结构的偏差可能构成近年来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绩效低水平运行最主要的原因。在“十一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攻关的关键时期,建议国家对财政支农项目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项目分列、分管,切实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农效益。

根据李焕彰、钱忠实(2004)对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财政支农项目中边际产出效应高低的次序为:科技三项费用最高,基本建设支出次之,生产性支出和事业费最差。从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生产性支出和事业费比重最高,基本建设支出比重次之,科技三项费比重最低。这说明部分真正用于支农的资金结构也出现了较大的偏差,这部分资金结构的不合理也成为财政农业支出资金整体绩效低下的主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对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以及各项事业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偏高且内部分配结构不尽合理这3个方面。财政农业支出资金整体效率低下也和我们国家财政农业资金管理体制有很大关系。由于支出资金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使实际到位的支农资金大打折扣,常常会因为资金管理的多环节和资金投放的多重去向而发生非农化、挪用和浪费等现象,从而导致多年来财政农业支出资金效率的低水平运行。

综上所述,在“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首先要创新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结构战略,分列、细化传统财政支农项目。在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江大河的整治应作为生态项目分列出去,不应再列为财政支农项目,政府财力要重点保证各种大中型水利灌溉设施、中低产田改造、农村交通设施、贫困农村的公共设施、农村通讯和电网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些设施的建设主要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提高农村综合实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在加大财政农业科研投入方面,重点是保证农业科研和农村教育的资金供应。政府财力应重点调高以下方面的资金供应:农业基础研究、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科技推广体系和队伍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农户的科技培训等项目。科研投入资金的结构调优可以大大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促进整个农业升级提供有效的服务。其次,国家要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按照项目确定、拨款支付、检查审计三分立的原则,探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办法,逐步实现财政支农资金的直接集中支付。今后中央、省市(含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支农项目可以由部门、政府确定和申报,资金全部通过国库支付机构集中直接拨到项目或农民。这样通过一个渠道支付,一是可以对分散的资金起到整合的作用,为资金整合提供有利的条件;二是项目确定执行、资金支付、资金监管相分离,既有利于监管又从源头上控制资金的规范运行,避免中间流失;三是支农资金集中支付与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相一致,把国库集中支付延伸到农村领域,有利于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标签:;  ;  ;  ;  ;  

基于DEA的财政农业支出基金绩效评价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