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李美晓

论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李美晓

李美晓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小学

摘要:当今,我国小学在教授音乐课程时,大多围绕唱歌展开。正因为某些辅助式教学手段的欠缺,致使音乐课难免枯燥无味,学生上课积极性不够高。因此,本文认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会唱歌,更要实现课堂教学的"体态律动"。只有这样,方能实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小学阶段;音乐课堂教学;体态律动

"体态律动",其实是由瑞士的音乐家达尔克罗兹提出的,是其所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即在听音乐的同时,利用身体运动来进一步体验音乐的内涵,并将之内化为自身的个体性感受。当下,基础教育的改革工作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且主要集中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即"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音乐,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还是现阶段推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发展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小学音乐教育课堂中,学生不仅从音乐中获得高尚的娱乐、获得美的享受,而且通过音乐能得到情感的体验。而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单纯地教孩子们唱歌和聆听音乐,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缺失。如果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能够加入体态律动去丰富课堂,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效果,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全新的开始,是培养学生达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途径。

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引导小学生真正地感受到音乐的律动。因此,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特点,适当地强化律动的游戏性,增添一定的趣味性,必然能够更好地带领小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所以,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就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问题。借助于固定律动的教育作用和独特力量,一步步地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继而科学地开展即兴律动教育,从而行之有效地激发小学生自身的艺术感受力、以及艺术创造力。

《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一书中,便提及了这样一项音乐教学结构模式--"情感体验-聆听音乐-体态律动-听音视唱-演唱演奏-创作",颇有新意。基于这一项独特的音乐教学结构模式,有利于强化小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感知能力、运动觉、记忆力、以及想象能力等。因此,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律动教学是从音乐入手,先让学生聆听音乐,然后学唱歌曲,再引导学生通过肢体的运动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如此,能够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对音乐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找到运动平衡的感觉,有助于增强肢体协调感。因此,学生能够理解音乐、解释音乐和表达音乐。体态律动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的身体能够契合音乐的节奏,通过一系列的运动来一步步地唤醒自身音乐本能的教学活动。其优异之处,不言而喻。

针于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体态律动应该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基础上。

在音乐课上,教师先跟学生交代好课堂常规要点,再通过眼神、微笑、琴声......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充分投入课堂,师生之间达到默契。此时再加入一些适当的体态律动穿插于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盛宴,既能锻炼学生的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歌唱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例如,在上课之前,采用唱师生问好歌的形式,加上简单的律动,就把学生带入音乐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去。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采用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实际的操作环节中,对于站立与坐下等简单的动作,我都选择特定的音乐与之应和(例如:站立为12 34 5- |坐下为54 32 1-|)。当学生正确地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时,也会让学生们借助于唱歌的方式来予以表扬(如:12 3| 12 3|你真棒)。事实证明,这些举动非常实用且适用,从而无一例外地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

其次,体态律动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

在小学音乐课堂里,跟学生讲曲式分析特别难,这时我会让学生跟随我的律动,用身体去探索和分析一些曲式结构比较难的作品。

特别是欣赏类的曲目,如民乐合奏曲《金蛇狂舞》,当学生在听引子部分时,我会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表达心情;当多媒体播放A段(●)谱例时,我引导学生先进行听赏,再用自己喜欢的体态律动去表达感受;当多媒体开始播放B段(▲)谱例之际,我依然会先引导学生用心去听赏,继而结合音乐的节奏来加深记忆,静下心来体味音乐片段的"潜台词"。长此以往,对于学生们的节奏感、以及音乐理解能力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

我认为,将此律动教学方法运用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和学习简单的曲式结构使学唱歌曲能够事半功倍。与此同时,学生借助于身体器官来感受音乐的力度与速度,自然也能够加深其对音乐本身的理解与感知。因此,律动的作用,不容小觑。即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性音乐,也能够随之变为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具象性事物。通过生动、具体的画面感,自然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音乐创造能力。

三、体态律动教学能够培养小学生的交往沟通能力。

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体态律动教学还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体态律动教学手段的实施,可以使学生们的全身心都处于活跃地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行之有效地促进了整体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与圆满完成。届时,注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感受,增进互动,有助于增强班集体的实际凝聚力。而且,学生们通过歌唱、律动等活动,能够进一步地优化彼此之间的沟通。所以,在实施体态律动的教学过程,学生们的踊跃参与、积极配合,使大家感情更默契,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体态律动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身体律动是创造性的能力,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具有独创性的活动。以讲授《两只老虎》一课为例,在上课之前,我就会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当你听到音乐时,我们的教室瞬间就会变成一个动物园,我们的每一位小朋友就会变成小老虎在动物园跑来跑去。这一"号令"的传达,极大地带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每个人都热切地期盼着音乐的开启。因此,在接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们便会自觉地依照音乐的节奏变化,更换自己的动作和姿态,很多同学甚至创造出了很多新的动作,非常值得赞扬。这时候,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非常热烈、美好,学生们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音乐中去。

体态律动的教学实施,不仅仅在于展示律动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体态律动教学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其次,老师也应该有一定的舞蹈基础,善于学习,要树立终身学习的重要理念,注重对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在平时,也要多收集一些律动性语汇,编排出更具创造性的体态律动形式从而使之能够更加贴合音乐本身的表现内容。

参考文献

[1]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第51页,第55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论文作者:李美晓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  ;  ;  ;  ;  ;  ;  ;  

论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李美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