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与中国城市发展_城市中国论文

铁路与中国城市发展_城市中国论文

铁路与中国城市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铁路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交通运输方式的进步与改善,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与产物。从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各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即经历从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均收入很低的社会,走向着重利用科学和技术的都市化和工业化社会的这样一种巨大的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进程中,铁路的发展起着加速器的作用。

铁路引发城市的兴衰

铁路的出现,对中国近代、现代城镇的布局和兴衰影响深远。由于铁路修建而引起城市兴衰的大致有崛起型、强化型和衰败型三种类型。

崛起型。这种类型的城市,由于铁路的修筑和开通,城市从无到有,急速发展起来。像黑龙江的哈尔滨,安徽的蚌埠,江苏的浦口、连云港,河北的石家庄,湖南的衡阳、怀化,青海的格尔木等城市,都是因修筑铁路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

格尔木位于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的东南昆仑山下。解放前,这里是哈萨克族人的牧场,遍地是高高的芦苇和丛丛红柳,野兽出没,满目荒凉。1954年,青藏公路动工修筑,特别是青藏铁路的兴修,这里开始逐渐繁荣起来,电力、机械、炼铁、制糖、食品等工业逐步兴建发展,其中以昆仑山融雪为动力的格尔木水电站是青海省最大的水电站。城市人口由1954年的几百人,发展到1995年的10万人,成为戈壁滩上的一颗明珠,是连接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四省区的交通枢纽。现在进出藏物资的85%以上均在青藏线上的格尔木站中转。

衰落型。这类城市,由于铁路的兴起,改变了原有的交通条件而趋向衰落。像大运河沿岸的山东临清,江苏淮阴、淮安,上海附近的嘉定等。

淮阴位居江苏北部平原,为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重镇,是大运河、黄河、淮河三大河流的交汇处,素称“五水之交”之地。为明清两朝通商大埠,可谓“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街)栉比数十里不绝”,最盛时人口达50余万。1840年之后,海运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了运河运输,大运河的交通运输受到沉重打击。1912年11月,津浦铁路全线通车,南北陆上运输取代了水路运输。于是大运河的运输量急剧减少,作为大运河沿线重镇的淮阴也失去了原有的经济地位。加之黄河改道,淮河不再流经淮阴,原来作为三大河流交汇处的淮阴,完全失去了交通转运枢纽的地位。到建国前夕,淮阴只有运河南至镇江段和淮沐(阳)、淮扬(州)两条晴通雨阻的对外联系通道。淮阴商业衰退,人口减少,建筑破损,街景萧条,市面经济一蹶不振,成为近代典型的由于铁路的兴起,改变了原有交通条件而衰落的城市。

强化型。这类城市,由于成为铁路枢纽后,其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而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像河南的郑州、甘肃的兰州、江苏的徐州、南京等城市,均属于这一类型。此外,一些沿海城市,在交通运输方面,有内河运输和海运的便利,铁路的修筑为其增强了集散货物的吞吐手段和运输能力。铁路的变革是促进这些城市繁荣兴盛的重要因素。如广州、上海、武汉等城市。

西北古城兰州,历史悠久。建国前,兰州是一座工业与商贸均不发达的城市。新中国陆续修筑的陇海、兰新、包兰、兰青四条干线在此交会,兰州成为通往西北的咽喉要道,承担着西北五省区60%以上的货运量,是西北最大的铁路枢纽和物资运输中心。兰州还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通道,对促进西北经济,促进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铁路变革还有力地推动了兰州的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机械、纺织、电力等一批国家重点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兰州现已成为甘肃省的经济中心,全省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来自于兰州。

铁路对城市兴衰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曾精辟地分析指出:“一个生产地点,由于处在大路或运河旁边,一度享有特别的地理上的便利,现在却位于一条铁路支线的旁边,这条支线要隔相当长的时间才通车一次。另一个生产地点,原来和交通要道完全隔绝,现在却位于好几条铁路交叉点。后一个生产地点兴盛起来,前一个生产地点衰落了。”铁路所提供便利的运输条件产生了大规模的物流和客流,使得铁路沿线的城市,特别是铁路枢纽城市,商贸发达,从而沟通了区域内外的生产与消费,拓宽了商品流通的通道,加快了商品流通的速度,并且使得各种工业的建立成为可能。

铁路对城市经济的推动

从城市形成的环境条件和区位特点看,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有利于工业与商业发展的种种因素,如,便利的交通,能顺利取得各种原料、燃料和必需的资源,能形成既集中又有广阔发展的市场,便于销售产品等。因此,许多城市大都位于交通的重要通道上。铁路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铁路由客站、货站、维修、机务、物资供应、编组场等系统组成,在所处城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运输产业,特别是铁路枢纽所在城市,铁路产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延伸和带动作用,并影响到城市的布局、规模与发展方向。

铁路发展对所在城市,特别是对铁路枢纽所处城市的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铁路发展所形成的大规模的人流和物流,刺激和带动了仓储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商业、服务业和饮食业的扩展。商贸的发展使得铁路所在城市成为同周围地区社会经济联系的纽带,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市场网络。

铁路发展使得货物与产品的流动更为便利,扩大了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范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可能,从而带动了一些产业(如有色金属、化工等)的发展。

铁路建设与发展,一方面带动了钢铁、建材、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因铁路发展而延伸的主导产业(如工业和建筑业均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着大量的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向城市的转移和集中,从而使原有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经济活动更加有效,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

铁路沿线城市,特别是铁路枢纽所在城市具有良好的运输环境,使得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减少,对投资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便利的交通使得空间位移距离感大大缩短,城市辐射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此外,铁路发展也推动着房地产、文化教育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整个第三产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铁路的发展促成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经济所形成的强大辐射,又带动了原来经济不发达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由于铁路枢纽城市具有物质基础较强、交通便利、辐射能力较强等特点,而成为区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铁路是西部城市化的关键

城市化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综合发生作用的复杂而长期的动态过程,是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过程。如果说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那么城市化就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工业化对城市的推动作用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阶段是有区别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工业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推动作用明显超过发达国家,因此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很大。6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国家,由于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知识经济的推动,工业生产更加现代化,一些传统工业开始进入停滞衰退阶段,城市对工业化的依赖开始减弱,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特别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改进和崛起,铁路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开始下降。进入80年代,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日渐突出,铁路开始重新受到关注。铁路自身的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也在不断加快。铁路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开始逐渐复苏、增强。

西部大开发正在大力推进我国西部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铁路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8,人口246万人。据统计,1999年西藏全社会客运量为78万人次,全社会客运周转量4.1亿人公里,是其他地区的几十分之一到千分之一;西藏全社会货运量为109万吨,全社会货物周转量为13.8亿吨公里,为其他地区的八十分之一到几百分之一。交通设施缺乏是制约西藏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人员交往、对外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目前,西藏全区还没有1公里铁路;公路密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等级低、路况差,只有青藏公路能保持常年与外区联系。资料显示:西藏全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铬铁矿、铁矿、铜矿、硼矿、湖盐、水电、石油、天然气等。据最新发现预测,目前藏北地区已发现中型油田,且前景看好,这一地区有可能成为我国石油发展的战略转换区。这一切表明,西藏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对外交流要密切,迫切需要交通方式的发展与变革,特别是需要运量大、污染小、全天候铁路的修建与发展。可以说,在未来几十年西藏社会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国土完整的进程,铁路将起着“催化剂”和“凝固剂”的重要作用。可以预见,随着进藏铁路的修通,西藏的城市化水平将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程度将不断登上新台阶,全区面貌将发生根本性的改观。

标签:;  ;  ;  ;  ;  

铁路与中国城市发展_城市中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