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素质优化_政治文化论文

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素质优化_政治文化论文

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素质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人论文,素质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推进中国社会全面进步,优化中华民族素质,是两个互为前提的时代性问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从社会发展的视角,就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素质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一探讨。

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问题,是人类的一种追求和现实的实践活动。社会发展应当是“经济、技术、社会、文化、道德、精神等融为一体的现象”,这已是世界范围的一种共识。而争取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则是人类在世纪之交面临的一个共同的时代性课题。

在当代中国,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更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指的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合乎规律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总体战略取向和基本策略步骤,它在现阶段尤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社会全面进步体现在我国现阶段的目标任务上,要求我们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作为基本的奋斗目标。也就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所指出的“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

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系统,它由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政治、思想文化等上层建筑所构成。其中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标志。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所表明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人类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物质生产能力又有精神生产能力、政治活动能力;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政治需要。与此相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也就应当是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全面进步,而不是把其中的一项当作唯一的目标。

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这是强国富民、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1〕

从终极目标来看,中国共产党人把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崇高目标。对此,邓小平同志不仅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2〕而且明确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 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3 〕邓小平同志还指出:我们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同志的论说,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所以,在党的基本路线中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果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误解为经济发展是唯一的奋斗目标,这是一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既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又有害于经济建设本身的观点。

其次,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多重的动力系统。它体现在社会变迁的原因上,要求我们不仅承认生产力和经济的决定作用,而且承认生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的巨大反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的状况和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形态演化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考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能够使人从自然力的奴役中逐渐获得解放,而且能够使人从社会力量的奴役中逐渐获得解放。并且,生产力所提供的物质手段,尤其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加的闲暇时间,是人们从事各种其他社会活动,从而使人获得自由、全面地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历史唯物主义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一切社会变动的原因,揭示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阐明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根源和基础,指明了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客观尺度,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4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生产力提高了,经济发展了,只是为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和获得实际的物质利益提供了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变成现实,却并不取决于生产力本身,而要取决于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就此而言,一个社会是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综合体。这样,对社会的进步性还需要从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科技发达、道德高尚等方面作出综合评价。诚然,这几个方面,不可能绝对均衡发展,但要求有一个相对的均衡发展。否则,就不会是一个健全的社会,甚至会是一个畸形的社会。邓小平同志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5〕因此, 当我们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深化改革开放时,决不能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起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作用,这样才能保证物质文明建设顺利进行。

再次,社会全面进步又是一个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而从人的全面发展中可以洞察社会经济、政治、科教、文化和道德等发展状况。第一,人的发展是同生产提高和经济繁荣相一致的。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又集中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而生产力就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人们的生产实践能力。人类社会的生产经历了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气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等等,这一历史时代的演进,正是人们生产实践能力发展的标志。现今,我们常说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其实也正是指这些国家的人们的生产实践能力高低不同。因此,人作为生产力要素中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人的发展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的状况。第二,人的发展也反映了一定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民主的意义就在于为实现人的权利提供政治制度的保障。离开人的发展,离开人的权利和自由来讨论民主,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第三,人的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人的理性和智力的发展,其前提,便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达。当今信息时代,社会进步越来越取决于这一点。第四,人的发展,也意味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的提高。一个真正的现代人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健全的人格。总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的健全、科学文化的发达、道德水准的提高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提高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综合标准。

综上所述,社会全面进步是个综合性范畴。它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归宿。而这一切又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活动相关。因此,在现阶段,当我们议论社会全面进步时,不能不进一步研究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的问题。

社会发展中的人的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体现,又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社会进步互动的结果。因此,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素质的优化对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有着直接的影响。马克思曾经说过:在改造世界的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6〕

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的影响。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一切因素中,归根到底,人的自主活动及其相应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历史现象中的唯一的“自变量”,其他一切因素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对它起着促进或促退的作用,但最终都是它的因变量。具体地说,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掌握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就是说需要依赖人的理论思维和能力素质的优化。当代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则依赖于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优化。在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更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人的素质优化是社会全面进步的主体前提。而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但对人的素质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对人的素质优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从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历史条件和人们自身的条件来看,明确提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落实到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这是推进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前提。这里,我试对我国公民的素质结构作一理论规范和剖析。

(一)政治素质。它是指人们为实现阶段利益和阶级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所需要的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政治观点、政治信念、价值观念等。它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有统帅的地位,尤其在社会主义社会成员素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政治素质具体体现在人的政治方向、政治目标、政治信仰等方面。在当前尤为重要的是要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积极贯彻和维护改革开放以来各项方针政策;努力探索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规律性,以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实干精神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

(二)思想道德素质。它是人的素质结构的精神基础,是理想、道德和纪律的统一体。

理想是一种同奋斗目标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期望,它由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两个部分构成。理想一旦形成,就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转化为具体目的,从而对实践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指路明灯,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推进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理想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至关重要,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了崇高的共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希望,必将衰败下去。就个人理想而言,由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社会分工上的差异,以及每个人的禀赋、才能、志趣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从而使个人理想呈现多层次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通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优化,把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个人的追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致起来,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道德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素质决定着个人对自身和他人的根本态度,道德素质的要求是要人们履行社会使命和职责。道德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并使“五爱”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在全国各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这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在我国现阶段,在经济上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和多种分配形式的条件下,在全民范围的道德建设中应当肯定由此而来的人们在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别和思想境界客观存在的差异。同时又要鼓励人们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反对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欺诈勒索的思想和行为。

纪律是指一定社会、一定组织中要求人们共同遵守业已确定了的秩序、制度和履行自己的职责的一种行为规则。任何社会不能没有纪律,但不同社会有不同的纪律。我国现阶段各层次的纪律从总体上说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保护绝大多数人共同利益,因而为绝大多数人所拥护的纪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现代化建设就需要纪律的保证。可以这样说,纪律的严明程度是衡量我国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三)科学文化素质。它是指人的知识、才能、经验和技能的总和,它是人的素质结构的物质基础。科学文化素质从理论形态上集中体现了当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当今世界,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又是一个民族文明水平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当代中国,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如果说过去发展生产力主要靠增加人的体力支出,如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劳动强度的增加,那么在科学技术发展日趋社会化的今天,则主要靠人的脑力支出,即劳动者对科学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如果一个劳动者所掌握的专业文化知识越深越广,那么他通过自己的劳动对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就越大。在当代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缺乏科技知识或缺乏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

(四)能力素质。它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本领,包括人的认识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它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认识能力主要指人的感受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分辨能力,它们都是人们反映、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能力。创造能力是人的最高级的思维能力。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依据一定的理性认识材料进行改造制作,对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理想的塑造和方案的设计,以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思维能力。它以唯物的、辩证的、系统的观点为指导,以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线索,并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突破旧的知识组合框架,形成新观点、新理论和新组合。培养和发挥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科学文化的进步以至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实践能力是指人们把内在的潜能转化为外在的物质活动以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其中包括社会工作的能力。

(五)心理素质。它是指人的思维方式和人的意志、情感、情绪等心理过程的总和。它是人的素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在心理因素中,思维方式是一项重要内容。它通常是指人类理性认识的活动方式,是指人在认识外部世界与内在精神世界时所运用的手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无论是理论的创新、方针政策的选择和实施都与思维方式的革新密切相联系,因此,优化人的心理素质,首先要优化人的思维方式。与此同时,人的情感、情绪和意志等对人的活动起着调节和润滑作用,它对于人们接受新事物,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是实践的结果,也有教育的作用,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上述各种素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它们的内在统一就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成员完整的素质结构,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公民的综合要求。这五个方面的素质要求又都是有层次的,需要针对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并促进它们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这一素质结构的优化是中国社会走向全面进步的人才依托。人的作用的发挥是一个诸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的素质培养和提高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今社会,只有不断地提高人的素质,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此,在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必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人的素质的优化。在这方面,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这是中外文明史所证明了的真理。社会学家们把教育称之为“创造未来的原点”,是十分有道理的。一个民族的素质是这个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发达的科学技术和一大批杰出的科技人才,而且更离不开全体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以优化民族素质为目的的全民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上海市科技大会提出了“科教兴市”的战略,这也是当代中国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素质而要追求的目标。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教育事业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教育是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科技,靠人才,然而现状表明,当前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是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的。从历史上考察,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是一个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结构和一体化功能的超稳定系统。文化的一切方面都围绕政治这个中心,这就使教育变成统治者施行“德政”、“礼治”,维护封建社会超稳定秩序的一种工具。这在形式上似乎抬举了教育,而实际上却导致教育职能的单一化,排除了教育的多样性功能,特别是从根本上排除了教育为生产服务这一重要职能。由于封建教育的狭隘性和近代列强的入侵,我国民族素质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一直处于较低水准。

新中国诞生以来,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华民族素质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远远落后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除了具体国情等客观因素之外,教育目的观念曾一度发生偏差也是原因之一。这种偏差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是过分强调教育的政治职能而忽视了提高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教育目的。二是把教育目的仅仅理解为培养经济人才、科技人才,这就把教育视为经济、科技的附庸,从而缩小了教育的教化功能。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人们往往重视高等教育,轻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美育;重视“尖子”的选拔,忽视全民素质的提高。教育固然应为培养经济人才、科技人才服务,但是,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还在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以满足他们的基本教育要求,即向他们提供知识、技术、人生观、价值观,以使社会成员能自尊自立地生活并对社会有所贡献。事实上,培养健全的高质量的社会成员与培养经济人才、科技人才并不矛盾,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将更有利于杰出人才的脱颖而出。

根据推动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要求,我国教育的目标取向应是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能有效地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型教育。这一新型教育将使社会全体成员诸方面的素质得到正常的培育,进而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具有重大作用,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因为教育工作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强大教育作用的特点;同时,由于我国教育比较落后,科学文化知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将相对地集中在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这一部分知识分子身上,他们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所必需的智力因素和宝贵的财富。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教育工作在提高人的素质的重大作用,必须进一步倡导和发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教育工作者也必须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起来,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更好地教育人,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贡献。

注释:

〔1〕《列宁选集》第4卷,第16页。

〔2〕〔3〕〔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143、154页。

〔4〕《列宁全集》第13卷,第223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494页。

标签:;  ;  ;  ;  ;  ;  ;  ;  ;  ;  ;  ;  ;  

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素质优化_政治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