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礼器奢侈品催生王宫经济
——史前中原玉文化与华夏文明
叶舒宪1,2
(1.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240;2.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732)
摘 要: 文章从史前宗教奢侈品发生视角,聚焦五千年前中原地区玄玉资源积累所拉动的王宫经济发展脉络,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和二里头王宫,一千多年间如何从单一品种蛇纹石玉资源引出多品种透闪石玉以及早期金属礼器,形成白玉崇拜和金玉辉映格局,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催生华夏文明。
关键词: 奢侈品考古学;玄玉;白玉崇拜;王权象征;华夏文明
一
在2017年的第十一次玉帛之路考察中,笔者提出“玄玉时代”① 叶舒宪:《认识玄玉时代》,《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5月25日。 的理论命题,旨在进一步深化国内学界讨论中国文明发生之特殊路径的“玉器时代”说,以出土的实物见证和细化中原文明发生期的神圣化物资交换过程,将玄玉与青(黄)玉、白玉、红玛瑙视为依次进入中原文明发生期的外来圣物原型和奢侈品之原型。其五六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足以让后世一切圣物和奢侈品都相形见绌,从而充分彰显出作为华夏文明之文化基因的意义。
事情是这样的,9月的一天,院办曹红梅主任敲门走进院长韩光曙办公室,看到他正以纸巾拭泪。原来韩光曙正在读一封外地患者寄来的感谢信,读到真情涌动之处,泪水不由得夺眶而出。
文明国家起源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形成以宗教奢侈品生产为特色的王权象征体系,从而驱动王宫经济的发展与持续繁荣,促进社会复杂化进程,使得某些村落进化为早期城市。这种早期国家的宗教奢侈品,在整个欧亚大陆西端的西亚、北非和欧洲文明国家,均围绕黄金神话这一核心价值观,生产出精美的金器,标志神权和王权的垄断力量,成为凌驾在社会群体之上的鹤立鸡群一般的统治阶层,并相应地建构出有关黄金时代或金苹果、金羊毛之类的神话传说,并广为流传。与黄金为伍的奢侈物系统,还包括白银和青铜等金属物,以及能够体现黄金色斑点的一种特殊玉石——阿富汗特产的青金石① 叶舒宪:《苏美尔青金石神话研究——文明探源的神话学视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追溯此种黄金文化的源头,当代专家们聚焦6500年前的保加利亚瓦尔纳墓地② 伦弗瑞:《史前:文明记忆拼图》,张明玲译,台北:猫头鹰出版社2010年,第188-189页。 。而在整个东亚地区,最早的黄金器始见于3700年前的玉门火烧沟文化,这个年代比保加利亚先民制作金器要晚大约2800年。火烧沟文化的地域在河西走廊西端,距离中原腹地也有数千公里之遥。所以考察催生东亚洲华夏文明的早期奢侈物,不能像考察地中海文明那样聚焦以黄金为代表的金属物,而只能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首先聚焦到先于金属形成的、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社会奢侈品的玉石,并以驱动玉礼器生产的玉石神话信仰及其传播过程为研究的核心对象。
简言之,玉礼器成为考察夏商周王权建构最重要的系统物证。学者们完全可以抛开夏代是否存在的无休止争论,转而去关注距今4000年前后中原国家发生期的奢侈品物质由来迹象。就此而言,距今5000年以上的仰韶文化期之所以未能出现王宫经济,因为那个时代的中原地区既没有出现规模性的金属物,也没有形成规模性的玉礼器生产的较大格局,蛇纹石玉钺和玉环等少数奢侈品的生产尚处在萌芽状态(灵宝西坡和杨官寨之玉钺)。发展到距今4300年前后的龙山文化时代,终于在多处呈现出王宫经济的繁荣景象,如从陶寺、石峁到二里头的史前王城与宫殿遗址被相继发现,绿松石作坊、铜器作坊和骨器作坊相继出土面世,王权奢侈品规模性登场的迹象日益明显。伴随玉礼器的大繁荣,华夏早期金属器以铜器为代表,而不是金器和银器。为冶炼青铜合金而必需的物质——锡,因为比铜资源更加稀有,就成为华夏冶金文化初始期替代黄金的至高价值金属物,其神话化的别称“赐”(《诗经》中赐皆写作锡,二者为通假字),已经将天神恩赐人间的至高宝物价值和盘托出。“无锡”为何得名的问题,成为文学人类学一派从神话观念入手进入上古地名解码作业的入门考验仪式。
文学人类学派所倡导的新方法论在2005年命名为“四重证据法”,即在王国维提出的甲骨文等为二重证据之外,将非文字的、民族民间的活态文化和口传神话等文化遗产作为三重证据,将考古发现的遗址、出土文物和图像等,作为探寻历史文化信息的第四重证据。凡是来自四千年前的中原考古实物,与后世文献的记录相比,如同法庭上的足以取信于审判者的物证。相比而言,历史文献有关夏代的一切说法只能属于书证,其真伪虚实具有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那种认为文字以外无历史的传统观念,则会顿时显得狭隘和不合时宜。于是,如何改变传统的历史观和知识观,通过非文字的遗址叙事、图像叙事、物的叙事,重建失落的证据链条,从而相对地重建失落的历史世界,探索与夏王朝年代相当的中原史前文化实况,成为文学人类学一派关注的焦点。
如何让无言的出土文物“活”起来,调动一切可能的激活要素,让灵宝西坡墓葬的玄钺和陶灶均能有效显示出其当年所承载的观念与幻想,让神木新华龙山时代祭祀坑的埋葬飞禽与36件玉礼器矩阵的神话宇宙论蕴含得以揭示,这都是今日学者需要努力尝试的探索方向。这既是神话学研究的前沿性课题,也是认知考古学的。无论如何,这都关系到理解五千年深度的中国文明的时代难题,即以我们目前的知识条件,究竟能够解释到何种程度。希望有更多学人,特别是年轻学人意识到课题的重要性,陆续加入到这方面的探索之中。
二
有效显示出其当年所承载的观念与幻想,让神木新华龙山时代祭祀坑的埋葬飞禽与36件玉礼器矩阵的神话宇宙论蕴含得以揭示,这都是今日学者需要努力尝试的探索方向。这既是神话学研究的前沿性课题,也是认知考古学的。无论如何,这都关系到理解五千年深度的中国文明的时代难题,即以我们目前的知识条件,究竟能够解释到何种程度。希望有更多学人,特别是年轻学人意识到课题的重要性,陆续加入到这方面的探索之中。
文明起源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是,考察史前社会从简单和朴素到复杂化的演变过程。社会复杂化的物质方面有较为明确的指标,那就是社会上层所垄断的特殊礼仪性奢侈品情况。一般在临近文明国家建构阶段时,表现为青铜时代的标志物,冶炼铜器所需要的铜矿资源,及相关的合金矿物——锡和铅等。在尚未发展到青铜时代的史前期,则一般表现为美石或宝石资源,包括最早出现的黑曜石,随后出现的绿松石和青金石、玛瑙等。就东亚史前社会的特殊性而言,就是玉礼器的批量生产和使用。
对于史前玉文化、金属文化的发生发展,学界过去很少从奢侈品的意义上去研究。近年来的伴随当代消费社会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奢侈品研究,也多少涉及奢侈品起源期的史前时代情况。如法国学者吉尔·利波维茨基、埃丽亚特·胡合著的《永恒的奢侈——从圣物岁月到品牌时代》一书,就把崇拜的圣物视为社会上最早出现的奢侈品,提示“奢侈品考古学”的新命题。
玄玉时代的终结者,是浅色调的透闪石登场(图3),特别是其中的羊脂白玉批量地登场,意味着后来居上的价值选择出现契机,以黑绿两色相间相杂为美的史前期古老审美风尚,转变到以纯色为美为尊的新风尚。《周礼·考工记·玉人》讲到国家社会分等级的用玉制度,有如下说法:
该书“导语”以如下的话语开篇:“我对奢侈没有任何特殊嗜好,只有思考奢侈的嗜好。”① 吉尔·利波维茨基,埃丽亚特·胡:《永恒的奢侈——从圣物岁月到品牌时代》,谢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页。 这样的措辞,就如同宗教学研究者表白自己不能是信徒一样,对其研究对象必须保持一种不动情感的客观性立场。其第一章题为“圣物,国家与奢侈”,将圣物即最早的奢侈品视为文明国家诞生的标志物。从驱动的要素方面看,两位智者认为圣物崇拜的开始,与史前人类精神的、想象的因素密切相关:
“精神”为始。无疑,对于这一与明显唯物主义相关的对象相悖的思考竟然要从“精神”说起,人们多少会有些惊讶。然而,奢侈早期历史得出的正是这种结论。可是,我们还是要回到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上来,该观点认为,新石器时代以前的人类是在悲惨条件下生存的种群,他们时刻担心会饿死和冻死,他们把全部时间都花在猎取稀少的食物上面。人类学批驳了这种原始贫瘠经济论。人们有理由认为,奢侈,或者更确切地讲,奢侈的某种形式在植物种植和动物饲养之前,在人类取得“文明的艺术”(如纺织、陶艺、冶炼)之前,在金堆银砌的伟大王国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人类的发展并不是以众人贫瘠换来个别人及其富有的过程,打扮与节日,施舍与浪费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即使技艺再不发达也是如此。② 吉尔·利波维茨基,埃丽亚特·胡:《永恒的奢侈——从圣物岁月到品牌时代》,谢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嘉兴民营快递企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虽然嘉兴民营快递企业的业务量在不断上升,但同时快递行业的申诉量也在逐年的上升,而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服务水平不高和货物的安全问题。加之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且数量较多,民营快递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只有少数的几家规模比较大的民营快递企业发展得比较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在快递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规模较小的民营快递企业想要发展起来就要和别的企业寻求合作来提高设施基础和服务水平。
如此对精神因素的强调,类似于我们考察东亚史前玉文化发生的驱动要素,归结到玉石神话信仰方面。③ 叶舒宪《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六章“东亚玉器时代:神话观念基础”,第211-258页。 吉尔·利波维茨基、埃丽亚特·胡还在书中提出“奢侈(品)考古学”的说法,认为旧石器时代的狩猎者们,尽管制造不出贵重产品,但在节日期间也会把自己打扮起来,欣赏自己装饰品的美丽。这就是从考古资料上判断的奢侈起源情况。到了比较富裕的原始社会中,非实用性贵重物品已经存在,而且非常抢手,这些物品也同样会被不断地再分配。④ 吉尔·利波维茨基,埃丽亚特·胡:《永恒的奢侈——从圣物岁月到品牌时代》,谢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首先从精神层面上去看待史前社会或原始社会的奢侈品,而不是像当代社会这样以经济的、消费的、财富的视角去看待呢?笔者在《神话观念决定论与文化基因说》一文中提示,对于前现代社会的宗教意识形态而言,一定有某种神话观念支配作用在先。正是史前初民的信仰观念要素与神圣物质的交互作用,成为催生文明的内在驱动力。不同地域的先民们在金属冶炼时代到来之前,就地取材获得的当地神圣化物质的种类,就这样充当了早期拜物教信仰所聚焦的特殊性所在。只有从旧大陆各个古文明起源期的物质背景中,才容易找出这种带有文化基因性质的精神-物质交互作用的现实原型。
1.绩效审计的概念。绩效审计也称3E审计,是对一个组织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评价。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资源耗费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出,就是节省的程度;效率性是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包括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就是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就是是否达到目标。
文明不同于史前的最大特点是,史前人类似乎走的是统一性的道路,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文明时代。从狩猎采集到农耕或畜牧生产。总之是世界各地大体上一致的发展过程。文明则完全不同,笼统而言的人类文明,其实是由若干地域性的文明国家构成的“拼图”。就其发生的时间顺序而言,有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阿卡德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克里特文明、米诺文明、华夏文明、希腊文明等。这些文明国家中的任何一个,都与其他文明迥然有别,所以史前史研究也就必然要解释文明发生现象,不仅需要说明人类走出史前史而进入文明史的一般原因,而且要研究特定文明国家诞生的文化基因差异,说明是什么因素导致古埃及文明建造出金字塔一类的标志物,而古希腊文明则孕育出奥林匹克运动和悲剧诗人,华夏文明则以玉礼器和镌刻着繁复而怪异的神话动物纹饰(即所谓兽面纹或饕餮纹)的青铜礼器为统治者权力标志物,并从巫史传统中催生出历朝历代延续不断的官修史书编撰模式。
制造能力随着生产过程中制造资源、制造活动和约束条件的变化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制造能力由制造活动组成,不同制造活动执行情况影响制造能力,为了实现对制造能力的度量,借鉴ISA-95[23]对生产能力的描述,给出以下概念的定义:
对不同文明的文化基因考察,将揭示特定文明国家及其人群的特殊奥秘。换言之,需要从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方面说明中国为什么是中国,中国人为什么是中国人。以往的学术研究并没有对此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现成答案。这理所当然地成为重新建构“中国文明发生史”课题的核心和灵魂。① 叶舒宪:《神话观念决定论与文化基因说》,《吉首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新媒体和地方传统媒体融合后的结果是新媒体将会带有明显的地方传统媒体的属性,同样,地方传统媒体也具备新媒体的属性。地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将会促进全方位、跨行业、深层次的,全新革命。
中原仰韶社会在距今6000年的时段,基本上看不到社会复杂化的明显迹象,无金属也无玉礼器的简朴物质面貌,给考古工作者留下十分强烈的印象。若和北方红山文化与南方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的大批量使用玉礼器的情况相比,仰韶中期之前的社会似乎完全没有什么像样的奢侈品可言,黑乎乎的石斧石凿类工具到处都是一个样子,确实很不起眼的。唯有形制特殊的陶器——小口尖底瓶,能够给今天的人带来一些宗教礼器方面的联想。然而,就在距今5300年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期,用此前十分罕见的玄玉制成的玉钺,已经小批量地出现在灵宝西坡墓地高等级墓葬中。从这些玉钺的刃部外观看,基本没有什么使用过的痕迹。也就是说,这批随葬玉器和随葬陶灶一样,是专门作为非实用的礼器——冥器而生产出来的。既然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墓葬并不享有这样的玉钺加陶灶的奢侈性待遇,我们完全有理由将这批礼器看成是朴素的没有阶级或阶层分化的史前社会,向初步显示阶层分化的复杂社会过渡期的标志性物品。即便是玄玉的玉料,在当时社会中的稀有性,足以成为仪式性馈赠或礼物交换的对象。对稀有的圣物的送礼与回礼的循环,也构成原始社会建立集体秩序的一个途径。通过人类学家在原住民社会调研所提供的生活性场景,我们将此称为第三重证据的,有助于语境化地理解5300前仰韶社会中稀有的玄玉制品在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的作用。
如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指出的,整个库拉部落建基于神话和魔法的观念之上。最宝贵的财物从未被视为经济交换的用品,它们有名字,具有宗教性质和魔法意义。在印第安人那里,每一件贵重物品都有一个名字,一个鲜明的个体性、一种精神起源的权力。……奢侈财物不仅是权力物品的起源,也是与精神和神灵接触方式的起源,是吉祥物、精神存在、祭品和礼物的起源,既可以用以祭奠死人,也可用来安抚活人。② 吉尔·利波维茨基,埃丽亚特·胡:《永恒的奢侈——从圣物岁月到品牌时代》,谢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16页。
将数千年以前的考古文物,模拟性地放回到现存的原住民社会的活态语境中,有助于重建初民社会生产和使用这些圣物-礼仪用具的精神氛围和心理初衷。“因为在这些文化中,超自然力遍及整个感觉世界,各种神秘力量无不体现在人间的现实之中。奢侈不是自动地产生于财富的剩余和造物技术的进步,它融合了宗教思想方法、形而上学和魔法宇宙观。作为给人类带来精神力量的保护和关照方式,世俗的慷慨更容易用神灵的宗教观念来解释,而不是通过生产力的状态。因此,必须区分可见现实和不可见权力,只有这种神秘思想体系才能将昂贵交换以及没有实际用途的贵重物品形成一种机制。野蛮奢侈不是‘可恶的部分’,而是人类与超人力量之间相互交换的积极部分。这种原始慷慨更深层地反映了一种精神信仰体系,而不是反映一种财富状态。为此,应该把宗教看作原始奢侈产生的一个条件。”③ 吉尔·利波维茨基,埃丽亚特·胡:《永恒的奢侈——从圣物岁月到品牌时代》,谢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17页。 奢侈品考古学的上述观点,与国内文学人类学一派对史前玉礼器的认识,在此可以获得充分的对话和互动效应。玉石神话观念驱动玄玉在华夏中原地区史前社会的出现,同时也充分奠定后世礼书中有关上古时期“夏人尚黑”说的文化记忆内容之实物原型。这对于我们重新理解礼书文献的相关颜色好尚的记述之文化底蕴,带来不可多得的启示性线索。
本文依据文学人类学团队近五年来十四次玉石之路考察调研所获系统资料,描述出西玉东输运动的在5000多年前至4000年前的大致脉络,先玄玉(墨绿色蛇纹石玉)后青(黄)玉(透闪石软玉),最后是白玉和红玛瑙批量输入中原文明的情况,从物质文化方面总结出一个拉动王宫经济繁荣和王权奢侈品发生发展主线,并依次阐释《山海经》《礼记》等先秦文献中有关玄玉(瑾瑜)、水苍玉和白玉等不同玉种的文化底蕴与神话观念变革轨迹,找出《礼记》所述“夏人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的文物原型,给出一幅足以关照华夏文明发生过程的圣物谱系图景,并尝试对话国际学界的“奢侈考古学”③ 吉尔·利波维茨基,埃丽亚特·胡:《永恒的奢侈——从圣物岁月到品牌时代》,谢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页。 命题。
图1 玄玉标本1,临夏出土齐家文化透闪石墨玉凿(2014年10月14日摄于临夏博物馆文物库房)
图2 玄玉标本1在电光照射下变换为绿色(2014年10月14日摄于临夏博物馆文物库房)
图3 石峁遗址采集的白玉璇玑(2014年摄于良渚博物院夏代文明展)
图4 石峁采集的黄玉(青玉)鹰与白玉蚕(2014年摄于良渚博物院夏代文明展)
图5 1980年山东诸城前寨出土大汶口文化玉璇玑(2014摄于山东省博物馆“玉润东方:大汶口-龙山·良渚玉器文化展)
图6 山东临朐西朱封大墓出土龙山文化白玉环(2014年摄于良渚博物院夏代文明展)
图7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白玉人神兽面(2014年摄于良渚博物院夏代文明展)
图8 陕西延安芦山峁出土龙山文化白玉璧(2014年摄于良渚博物院夏代文明展)
图9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白玉柄形器(2014年摄于良渚博物院夏代文明展)
图10 殷墟妇好墓出土白玉三联璜玉璧(2015年摄于广东省博物馆妇好墓玉器特展)
图11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西汉白玉制成金缕玉衣局部图(2017年12月7日摄于上海博物馆早期中国展)
图12 玄玉标本2,河南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大墓出土玄玉钺(群组)
玄玉与青玉、白玉依次进入中原文明发生期的圣物原型、奢侈品原型有五六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足以让后世一切圣物和奢侈品都相形见绌(图1,图12)。玄者黑也;玄者变也。玄玉在光照条件下的颜色变化(图2),是让史前先民产生玉石通灵通神联想的关键物理特征。圣物原型一旦被找到,则后世的所有圣物和奢侈品,皆可视为原型的置换或变形。因此,对玄玉的文化认知意义,具有十足的文化基因性质。
三
其三,从人均收入来看,我市人均生产总值、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近年来都呈现上升趋势,但三者增长并不同步。人均生产总值增长快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又快于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使居民难以充分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也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
天子用全,上公用龙,诸侯用瓒,伯用将。① 阮元:《十三经注疏·周礼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22页。
1.3 病例分类 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发病时间、有无外出史,以及外来人口进入当地时间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区分本地病例和输入性病例,进行病例分类。
对于地下水中氨氮的去除,国外用得最多的是臭氧氧化和生物活性炭技术,前者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而后者主要利用生物活性炭的生物降解功能。国内去除地下水中氨氮以吸附为主,一是利用沸石的强吸附和离子交换能力[1-2],沸石成本低廉有较大应用价值;二是利用火山岩活化分子筛的强吸附性,同时以生物接触氧化为代表的生物处理法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广泛,如深圳东深供水工程、宁波梅林水厂、上海市惠南水厂、蚌埠第二水厂等,氨氮去除率为66.6%~90%,但该工艺受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水温对氨氮的去除影响较大,此法适合于氨氮含量较高原水处理[3-4]。
黄河自河套地区转弯南下,穿越晋陕大峡谷,直逼中原秦岭山脉的华山脚下,然后几乎转直角大弯向东而去,兑现国人常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之理。对于来自河套地区的西部和北部资源,如何沿着黄河的及其各大支流的漕运作用,向中原地区辐辏的现象,也是我们在13次田野考察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的。黄河最大的支流是渭河,2016年以来的几次考察,就主要围绕着渭河和渭河的支流而展开。脚踏实地而获得的山河大地之感受,对中国王朝历史变迁的地理奥妙,或更能心领神会。
始冠,缁布冠。自诸侯下达,冠而敝之可也。玄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缁布冠缋緌,诸侯之冠也。玄冠丹组缨,诸侯之齐冠也。玄冠綦组缨,士之齐冠也。缟冠玄武,子姓之冠也。缟冠素纰,既祥之冠也。垂緌五寸,惰游之士也。玄冠缟武,不齿之服也。居冠属武,自天子下达,有事然后緌。五十不散送,亲没不髦,大帛不緌。玄冠紫緌,自鲁桓公始也。
朝玄端,夕深衣,深衣三袪,缝齐倍要,……② 阮元:《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476-1477页。
这里讲到的至尊的酒才称为“玄酒”,天子之冠则命名为“玄冠”,这无疑都会引发对“玄天”的神圣联想③ 玄天上帝,参看《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3-36页。 。在周代以后的现实中,和田玉的大量输入,使得玄玉已被白玉所接管和取代,唯有在服装冠冕和礼仪用酒方面,依然保留着对玄色的无比崇拜之情。“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织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这就是《礼记》为新的玉色价值谱系情况的真实写照。
目睹这一批距今4000年上下的白玉玉器,读者自会感觉到在中原地区延续千年的玄玉时代为何到此时显得难以为继。目前看,在时间和空间上最接近夏王朝纪年的史前文化遗址,首推陕西石峁遗址。石峁遗址出土的玉器,不论是玉料种类上看,还是从玉器数量上看,还是从器形的丰富性看,都是同时期世界各地无与伦比的。在石峁玉器总体中,白玉玉器所占比例已经不是个别现象,除了在韩家圪塔出土的白玉环之外,还有在良渚博物院夏代中国文明展所展出的几件:如白玉璇玑(图3),黄玉(青玉)鹰与白玉蚕(图4),白玉玉璜与变体玉璜、青白玉玉钺,原来被玄玉独占的中原玉器生产主原料情况,如何被打破和逐渐取代。石峁古城政权的存在,终结于公元前1800年上下,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史前墨玉大传统终结前所闪烁出的最后的余光。紧随其后的另一个早期华夏王宫经济地标,也是玉礼器圣地之处,即偃师二里头。在二里头出土玉器中,玄玉即墨玉或蛇纹石玉料,在此已经退居到非常次要的地位。以产自中国西部的浅色调优质透闪石玉料为主的玉礼器文化,就这样通过石峁的地理中介作用,绕道河套地区,开始向中原地区的大扩散过程,其间一定伴随着玉石之路上西玉东输运动的持续开展。这里所说的“持续”,更确切的说法应是断断续续和不绝如缕。
电视媒体是现代化社会信息传播与互动的公众平台,体育进入电视媒体成为必然。随着“健康中国2030”、“体育强国”等战略的提出,我国已经进入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如《中国星跳跃》、《谁是球王》、《奔跑吧,兄弟》、《谁是舞王》等电视节目,很好地传递了体育健康精神理念,有利于传播全民健身文化。今后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快速与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电视媒体的传播。
两条最早的玉路进入中原的路径,在我们的13次玉石之路调研中前几次就已经得到辨认的,那就是最早的黄河道,其次为雁门关道。这两道的必经之地都是河套地区,“河出昆仑”与“玉出昆岗”的观念,相互交织。周穆王西征昆仑的选择路径,都是走的轻车熟路,而绝不是筚路蓝缕或如司马迁形容张骞西域之行所用措辞“凿空”。因为,真正实现中原地区与西部地区交通连接作用的。是史前期文化中不知名的运玉先民,很可能不是中原地区用玉的华夏族群,而是以居住在西部祁连山一带的氐羌族群和前匈奴时代的月氏人为主体!早在2014年第二次玉帛之路考察途中,考察团就已经大胆提出究竟谁“凿空”谁的疑问。《管子》所述尧舜之王天下,所靠的主要奢侈品生产资源,有“北用禺氏之玉”的说法,对此两千多年以来的学人莫衷一是,甚至根本不知所云!史前期玉石之路黄河道的真相一出,百疑皆可冰释。
凡尊,必上玄酒,唯君面尊,唯飨野人皆酒。大夫侧尊用棜,士侧尊用禁。
回看古书,最让我们心动的远古神话历史叙事,莫过于夸父逐日神话故事中的“饮于河渭”一句,将“河渭”看成是一个文化整体的人文地理意识,是今天生活在分省区界限的当代中国人所没有的。
生活在渭河上游的,主要是甘肃天水地区的人,生活在渭河下游的,主要是陕西八百里秦川的人。渭河好像与山西、河南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对于当地的人来说,渭河虽然不远,却是与自己无关的外省的河流。一旦我们恢复到夸父逐日神话讲述者的上古眼光,即将“河渭”视为一个文化整体,则中原与西部的天然纽带联系,也就可以恢复出来了。
下面展示三件出土的距今4000年以上的特殊玉器——玉璇玑的对照情况。第一件和第二件都来自山东半岛,第三件为陕西石峁遗址采集的白玉玉璇玑(图3)。第一件属于山东大汶口文化(图5),该文化的年代距今约6000至5000年,世界上最早的玉璇玑就出现在胶东半岛,随后到了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先被当地的山东龙山文化所继承,第二件玉璇玑是这种继承性的明证。再后来,产生于东部地区的玉璇玑,是怎样跨越整个中原地区,一下子跑到黄河中游河套地区的石峁古城去的?如今确实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出个所以然。物证俱在,毋庸置疑,陕北的史前先民不可能在没有知情的情况下,重复史前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先民对玉璇玑的发明制造。合理的解释只能是文化传播——东玉西传。而如果着眼于玉璇玑所用玉料的变迁,大汶口的玉璇玑用料最差,也就是一种半石半玉的美石而已。5000年前的山东,根本没有任何可能条件获得中国西部的优质透闪石玉料,就地取材或采用临近的辽东地区的岫岩玉,是目前学界对大汶口用玉来源的主流观点。第二件山东龙山文化玉璇玑,以暗绿色透闪石为原料,其玉料产地不详。第三件石峁玉璇玑(图3),采用近似的羊脂白玉为原料,显然来自西北,和今日玉器市场的价格最为昂贵的新疆和田白玉,几乎别无二致。
这也就意味着,玉石之路在距今4000年前的时候,很可能已经通达和田玉的原产地新疆。新疆白玉一旦被中原史前社会统治者所发现,就会开启不惜工本地输送运动,我们所说的西玉东输运动,由于和田白玉的加盟,肯定会比以往更加疯狂,也更加变本加厉。山东临朐西朱封大墓出土的龙山文化白玉环(图6),就是西部白玉穿越几乎整个中国腹地来到胶东半岛贵族社会的最好的见证。在龙山文化晚期,白玉奢侈品资源的贸易路线,已经长达数千公里。
全,指纯色的玉,龙、瓒、将,均指杂色的玉。其高低贵贱不言自明。以纯色为尚的新的玉美学观在周代开始流行,直接奠定后世儒家玉德理论和君子比德理论,其影响不可说不深远。不过,古代国家对“玄”色的深远回忆情况,也会如同回光返照一般投射在《礼记》这样的儒家典籍中。如其《玉藻》篇云:
玉文化的神话观念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地带,浅色调的优质透闪石玉料,则来自中国最西端的省区。我们所强调的玉文化的东玉西传和玉材资源的西玉东输,两相交织的结果,恰好可以说明一个中小学地理课堂上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中国为什么这么大,东部和西部国境线之间的直线距离就长达惊人的4000多公里?
以前国人有个习惯,即将中国版图之大,疆域之广,要么归功于秦皇汉武的伟大霸业,所谓开疆拓土,说的就是军事和政治上的征服力、统治力。要么就笼统地归功于张骞的凿空,如今看来,这显然是汉代最渊博的知识人司马迁对史前时代情况完全无知的一种说法。彻底取代个人英雄“凿空”之说的,应该是当代研究所得出的新知识和新观点——玉成中国说。
张英写道:“我愿汝曹常以席丰履盛为可危、可虑、难处、难全之地,勿以为可喜、可幸、易安、易逸之地。人有非之、责之者,遇之不以礼者,则平心和气,思所处之时势,彼之施于我者,应该如此,原非过当;即我所行十分全是,无一毫非理,彼尚在可恕,况我岂能全是乎?”
真正让我们站在古代巨人肩膀上的,不是古人的肩膀,而是现代西学的新学科——考古学,能够让我们有限地超越司马迁的眼界局限,也超越一切汉字书写文献知识窠臼的,正是有关文化大传统的新知识。
从玄素美学的大转换来看:黑色为包容之色,白色为排他之色(图9,图10)。黑色可以包容其他色,因为在诸多颜色之中,唯有黑色墨色最浓重,不怕被其他颜色所点染或遮盖。白色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因为白色是色谱之中最浅的颜色,任何一种其他颜色都会造成对白色的侵害或遮盖,非常容易诱发人们一种有关杂而不纯的联想。玄素异位,是来自史前社会的奢侈品之变迁。这并不代表玉文化大传统的中断,仅仅是不同玉种的统治世界的大更换而已。笔者大胆地采用类似基督教新教革命的措辞,称之为白玉崇拜代表玉石神话信仰八九千年传承中最重要的一次“新教革命”① 叶舒宪:《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465-470页。 。因为从此以后,玉文化主流发生转向,不论是经济价值还是华夏审美风尚,都一致性地倒向观念革命以后的白玉崇拜大方向。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只需用“白玉为堂”四个字,就足以写尽贾府的富贵奢华和气象万千。白玉崇拜带来的极大的经济后果,甚至非常直白地体现在当今我国各地电视购物节目中的羊脂白玉价格上!以至于无须我们再费口舌。这种现象也只发生在我们的国都。
试问,生活在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以白玉为顶级价值物质的国度里(图10,图11),甚至每当我们写出“国”字时,都一定会写出一个完整的“玉”字。如此崇玉爱玉的文化现象,早已弥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我们习以为常的汉语表达习惯中,谁还会依稀记得早在华夏文明国家尚未孕育出生的史前时代,早在白玉尚未正式登场的史前期,居然会有一个崇尚黑色玄玉的,长达一两千年的时代存在呢?
四
思想者对华夏文明之根的探寻,对五千年以前的文化基因层面的细致入微地检视,这就是我们在21世纪初叶所能完成的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任务。
文明的脆弱性在于不可持续。古埃及和苏美尔文明等,都早已离我们远去。延续性,成为考察文明寿命的关键要素。某些文明要素一旦遭遇终结,在断裂之后就会失传,而不见于后世。我们确认玉礼器生产为华夏文明起源期一以贯之的延续性要素。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我们又细分地考察了玄玉大传统的延续性,如何在6000年以上的在西部文化中萌生状态,到5500年前后进入中原史前文化,并由此而扎根,生长,贯穿在常山下层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以及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中,最终完结于夏商换代之际。同样的,我们还考察了接替玄玉传统而新兴崛起的白玉传统的早期发展脉络情况,如何沿着西玉东输的老路,逐步在距今4000前后的龙山文化时期,批量地出现在石峁(图3,图4)、芦山峁(图8)、陶寺文化(图7)、夏家店下层文化和以西朱封为代表的山东龙山文化(图6)之中的。最后,再重现在中原腹地二里头遗址(图9),并给商周两代的高等级玉材开辟先河(图10,图11)。
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入信息化的技术,把既能够减少化学实验产生的环境污染,又能够满足学生的教学要求,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反应过程的进行.
正是透闪石白玉的后来居上作用(这其中,当然包括玉石神话信仰的观念变革及玉文化审美风尚的大转变),给华夏中原地区最古的玄玉传统带来灭顶之灾。华夏人对西部玉资源的认知,也随着从渭河上游地区(《山海经》讲述的渭河源鸟鼠山,其山多白玉),一下子拓展到河西走廊地区及比河西走廊更西边的新疆南疆地区。昆仑山的地理观念,经历着数千年间的不断扩张过程,使得中国人的西部意识以美玉源头,聚焦到瑶池西王母和长生不死药方面。要知道,这些都是以和田玉为现实原型,而生发出的神话性的玄幻世界系列想象景观。从昆仑玉山,到黄帝播种玄玉的峚山,再到有关天帝之下都的观念,仙山与天门的观念,及玄圃——瑶池——西王母女神——永生不死——球琳琅玕。玄玉作为整个华夏玉石神话信仰转换生成链条的终极原型,为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核心价值观奠定最初的物质基石。
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就是这样用多年坚持不懈的实地探查,以总行程3万公里的田野调研功夫,覆盖西部7省区的200多县市,终于能重新叩开,那尘封已久的中国神话历史之门。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汉字的“国”字中藏“玉”之谜一旦揭开,今人可以窥探到东西不会只是“小家碧玉”的色相(图2),而是老子《道德经》所云“圣人怀玉”的深远的历史现实景观,是华夏文化基因层面的色谱和真相。
由今人熟知的白玉至尊(图3,图11),返回到那个不知有白玉,而玄玉独尊的年代(图1,图12),那便是一次5000年的穿越之旅,让我们回到中原玉文化寻根的原点——静观灵宝西坡和高陵杨官寨新出土的一批墨色蛇纹石玉钺(图12),重温“河渭”文化整体的关联奥秘,及其所透露出的文明曙光。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完成货物发送量4340多万吨,同比增长2.3%,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运力支撑。
The Palace Economy Boosted by Ritual Jade Luxury:Jade Culture of Prehistoric Central Plains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YE Shuxian1,2
(1.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2.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historic religious luxuries,this article focuses firstly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palace,which is driven by the accumulation of xuanyu(black jade)resources in the Central Plains 5,000 years ago,and on how the pattern of white jade worship and the combination of gold and jade,which promote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from both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spects,was formed from a single species of serpentine resources that lead to a variety of tremolite jade and early metal rituals during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from Yangshao Culture to Longshan Culture and Erlitou Palace.
Key words: luxury archaeology;xuanyu(black jade);white jade worship;symbol of kingship;Chinese civ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 C9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233(2019)04-0001-09
收稿日期: 2019-8-15
基金项目: 上海市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基地“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和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资助。
作者简介: 叶舒宪(1954~),男,北京人,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学人类学。
【责任编辑:黄 玲】
标签:奢侈品考古学论文; 玄玉论文; 白玉崇拜论文; 王权象征论文; 华夏文明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