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实践呼唤新的发展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发展的实践需要发展的理论。有没有 理论自觉,或者自觉的程度如何,对于发展实践能否顺利推进至关重要。为了减少发展 的代价,使发展少走弯路,必须增强理论自觉,以正确的发展理论引导发展实践。
增强理论自觉,最根本的是树立明确的发展理念。所谓发展理念,主要是对发展本质 与意义的最基本的认识和体悟。一定的发展理念是与其相应的整个发展理论的内核所在 ,它支撑和影响着某种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建构,同时又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实践。 因为一种发展理念反映了一种时代精神、实践理性和价值取向,它引导着一个国家、民 族的发展潮流,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历史上来看,欧洲中世纪的神学 发展理念曾经使整个社会生活置于封建蒙昧状态,因而导致上千年的社会发展缓慢;近 代以来理性观念的确立和弘扬,则创建了一种新的文明,使社会生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欧洲社会由此迈入现代化行列。因此,研究发展,不能仅仅满足于具体对策的研究, 同时必须对发展理念予以高度关注。
发展理念作为对发展实践的一种理解与反映,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理念。如现在人们都在讲发展,实 际上发展的内涵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所讲的发展远不同于建国 后的发展,今天所讲的发展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尤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 标的提出,发展已经有了更为全面的新的内涵,这在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上均 有具体的体现,在发展的各种指数和参照标准上都有明显的反映。自觉把握发展观上的 这些变化,对于形成新的发展理念并用以引导发展,无疑是重要的一环。
强调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这是由国际国内的发展现实提出来的。
从国际来看,发展实践主要是伴随世界性的民族独立、解放而展开的。这一浪潮最初 在拉美国家兴起,而后逐渐扩展到世界范围,以致形成包括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球 性现代化浪潮。尽管发展中国家经过长期努力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其发展实践并不是那 么顺利的,而是经历了种种磨难与曲折。这在一些拉美国家尤为典型。在获得民族独立 、解放后,这些国家迫于民族振兴的压力,都把经济发展作为当务之急,因而经济增长 成为发展的要义与首要目标。但这样做的结果,虽然经济总量增加了,但并没有带来整 个经济的普遍繁荣,也没有带来社会生活的根本改变,反之,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社 会腐败、债务累累等现象则愈演愈烈。正是这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客观现实,促使一些 拉美学者认识到,发展并不纯粹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涉及包括经济在内的政治、文化 、社会等的全面变革过程,由此形成了综合的发展观。但是,综合发展只是提出了发展 的全面性,解决了各个领域发展相互制约的问题,而并没有最后回答发展为了什么、为 了谁的问题。在现实发展过程中,人的生活处境与人的发展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样,在综合发展观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并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 首肯。所以,从经济发展观到综合发展观再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这样一个思想进程, 实际上是从这些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中摸索出来的,它反映了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和 内在逻辑。
从国内来看,历经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现已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如 果说,以前我们讲发展还基本上指的是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么,今天讲发展,其含 义就大不一样了。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对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除了到2020年 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外,还提出了这样一些新的要求:一 是全面的要求。即不仅要求经济上快速发展,而且要求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得到明显发展 。这种“全面”,体现在经济领域,就是使生产力大力提高,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体现 在政治领域,就是使民主更加健全、法制更加完善;体现在精神文化领域,就是使科教 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二是平衡的要求。这就是既要使我国目前明 显存在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社会阶层差别等不断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并 逐步缩小,逐渐实现共同富裕,又要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促进 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是质量的要求。这就是要使人们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发展资料和享受资 料,获得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有利的社会生活条件,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从人类发展指 数即人类生活质量来看,就是要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总入学率和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人均绿地面积、空气质量状况等反映人类生活质量的卫生指数、教育指数和环境指数 大幅度提高,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这就是要明确发展必 须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互为前提和 基础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主要的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使人的个性和能力得到自 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就需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 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学习型社会。总的说来,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的发 展实践,已经赋予发展以新的内涵,不可能仅用一个经济发展就能涵盖整个发展。
因此,面对国内外新的发展实践,必须加强发展理念即发展观的研究。应在现实研究 的基础上有一种前瞻性的目光,自觉站在发展的前沿,准确地把握发展的潮头,用新的 发展理念引导发展实践。
二
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有必要对发展本身加以理论上的严格审视和深层次把握,以廓 清“发展”理解上的迷雾,达到理论上的高度自觉。而要做到这一点,具体的分学科的 研究固然是必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一种哲学理解方式,以达到总体性的、一般性 的思考和把握。
“发展”是一个历史发展起来的概念。在古代,并没有“发展”一词,发展大致与运 动、变化同义。像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就是在这种意义上谈论问题的。在 他看来,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广义上运动与变化没有区别,狭义上运动 不同于变化),运动就是能运动物潜能的实现,一旦把这种能力实现出来,变成现实, 就是运动。他把运动分为三类:一类是数量方面的运动,即增加和减少;一类是性质方 面的运动,即质变;还有一类是空间方面的运动,即位置的移动。发展就属于数量、性 质方面运动、变化的范畴。应当说,发展无疑是一种运动、变化,但不能反过来说运动 、变化就是发展;尤其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发展决不是一般的运动、变化所能涵盖得了 的,它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内涵。
在中世纪,发展基本上是在神学的框架下来理解和体现的。由于上帝是自然界和人间 的造物主,因而世界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莫不源于上帝。按照基督教,人是生而有罪 的,只有信奉上帝,接受末日审判,才能获得上帝的恩赐和救赎,重返千年王国。因此 ,所谓发展,不外是人自觉地反省自己的原罪,善于忍耐、节欲,以求上帝救赎的过程 ,是人通过努力力求抵达来世的彼岸的过程。这一过程无论就其发展目标、发展方式, 还是就其发展动因、发展结局来说,都是预定的、无可更改的,人不过是执行上帝旨意 的工具。
到了近代,发展才开始真正走出神学的藩蓠走向现实生活。随着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的兴起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不仅成了时代的最强音,而且具有了新的内涵。发展 不光是对宏观世界运动、变化的表达与描述,同时具有了进步的含义。发展就意味着生 产力水平的提高、知识的增长和人性的自由解放,人类进步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过,限于当时思想文化条件的限制,“发展”的理解基本上还是受传统进化论的影响 ,自然进化成为发展的基本含义。在传统进化论的视野里,发展与进化基本上是同义语 。“进化”的概念来源于拉丁文evolutio,原义为“展开”,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渐变 化、发展,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生物进化论最先将此词用于生物学研究中, 认为一切生命形态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生物最初就是从非生物发展过来的, 现代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其共同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 生物逐渐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许多社 会学家也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解释社会发展,认为社会发展的过程在性质上与生物进化的 过程是相同的,只不过更为复杂罢了。他们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一个趋向理想社会状态的 进化过程,它表现为一种满足社会功能分化需要的结构分化,即人口的增长引起社会复 合性的增加,社会复合性的增加又引起劳动分工的细密,从而导致社会从同质性向异质 性、从强制性合作向自愿性合作、从军事组织向工业组织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所遵循的 也是自由竞争、自然淘汰的法则。因此,近代社会的发展论基本上是用自然科学方法来 研究社会发展、研究人类生活,进化论也就是发展论。
应当说,进化论相对于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来说,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用进化论 来解释发展尤其是社会发展,显然是片面的。且不说社会历史的研究无法支持这样的解 释,就是现代进化论也对传统进化观提出了强烈质疑。进化论发展到分子生物学阶段, 已经不再突出生物进化由低到高的方向性,而是强调生物发展的随机性、多方向性和选 择性。因为基因的突变和环境的选择在生物进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因的突变和 重组可能引起物种的质变,环境的选择不仅具有保存作用,而且具有新的创造作用,导 致新的进化方向和路线。所以,生物进化的道路是曲折的,呈现出种种特殊的复杂情况 。除进步性发展外,生物界中还存在特化和退化现象。特化不同于全面的生物学的完善 化,它是生物对于某种环境条件的特异适应,这种进化方向有利于一个方面的发展却减 少了其他方面的适应性;退化则明显地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方向的逆转,根本无法代表 进步的方向。这样,进步性并不成为进化的基本特征,也不是进化的本质。与进化相反 ,发展总是体现着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代表着进步的方向,不能把退化、下 降也叫做发展。特别在谈及社会发展时,谁也不会把社会的停滞、倒退看作是正常的社 会发展(当然,社会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并不总是直线发展的,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因此,进化不等于发展,不等于进步。不能用进化观来代替发展观。
讲发展是一种进步,除了突出发展的前进、上升方向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一层含义 ,这就是它所包含的价值论意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认为社会是发展还是不发展 ,发展得好还是坏,实际上就赋予发展以价值内涵了。为什么不把衰退、下降叫做发展 ?为什么不把单纯的经济增长叫做发展?这实际上已经不是一个事实判断,而是一个价值 判断了。所谓发展不发展,并不仅仅是从客体自身发展的程度来界定的,而更主要地是 从客体对主体,亦即发展的结果对发展主体的满足程度来确定的。当社会历史活动的结 果对人的发展是有益的,对社会进步是有利的,那么,这样的社会历史活动就是发展的 ,否则就是不发展的。所以,发展理论所讲的发展,不是一种纯客观的发展,而是同人 的发展及其价值实现直接相关的社会发展。发展本身就包含着价值选择,因而是一个与 价值密切相关的范畴。不能离开价值观来谈论发展和进步。这样讲,决不意味着发展只 是价值观的范畴,而是旨在强调研究发展不能忽略其价值内涵。实际上,发展既具有规 律性,又具有价值性,因而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相应地,发展观也必然是历史观与价 值观的统一。只有按照这样的观点确立起来的发展理念,才是完整的发展理念。
为什么发展观必须包含价值观?这主要是由人的活动的特点决定的,或者进一步说,是 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人既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又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作为一种历史 性的存在,他必须面对现实,适应现实;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他又不会仅仅满足于 现实,被动地适应现实,而是力求改变现实,使现实符合于自己的理想。人就是在这种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中生活和发展的。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人不仅要适应和改造现实 ,同时又总是把某种理想赋于现实。从现实出发而又否定了现实,超越了现实,便是理 想的实现;理想一旦变成了现实,同时也就否定了自身,即理想不再成为理想,而是成 为新的理想据以超越的出发点。如此循环往复、交互作用,现实既得到了改造,人的价 值与理想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实现。因此,发展就意味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理想的追 求与实现的过程,也就是现实的发展过程。这样,价值并非是外在于发展的东西,而是 就内在于发展之中。所谓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实际上就内含着价值 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离开价值观,无法说清发展观。
由此说来,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可作偏狭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注意研究方法或 研究范式的调整与转换,给发展以更多的人文关注和文化审思,对发展加以综合性的研 究,从而树立起新的发展理念。
三
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发展,除了要正确地理解发展的深刻内涵外,还要正确地把握发 展的本质特征。这就是要对发展的基本特点要有新认识,对发展的一般状况要有新阐释 。
发展,就其一般意义来说,是指在一定的起点上“发”与“展”的结合,前者指的是 纵向的发育,后者指的是横向的扩展。但是,发展理论所讲的发展又不能仅仅停留于这 种一般理解上,必须从历史观的高度上加以新的认识。在社会历史领域内,真正意义上 的发展并不是原有发展的简单延续与扩展,而是有其新的特殊的内容与形式,因而本质 上属于新的创造。
首先,发展是一种新的重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起点上起步的,不可能离开原有的基 础任意推进。就此而言,发展确实具有“似自然性”。但是,社会发展毕竟不同于自然 界的发展,它是人的活动的产物、人的创造的产物。真正称得上“发展”的发展不是仅 仅在原有的轨道上按照原有的方式、方法和原有的价值目标向前延伸的,而是在遵循发 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新的目标、要求对发展的方式和形式加以重组,从而形成新的发 展范式或发展模式,使发展快速推进的。诚如列宁所说,“发展显然不是简单的、普遍 的和永恒的生长、增多(或减少)”。(注:《列宁全集》第2版,第55卷,第215页。)重 组尽管涉及的内容很多,但主要牵涉到这样一些基本的方面:一是运作方式的重组。发 展速度的快慢、发展结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运作方式或运作 机制。不同的运作方式,造成不同的发展结局,带来不同的发展后果。现代社会的发展 之所以不同于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之所以不同于此前的发展, 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运作方式的不同。正是经济运作方式的重组即市场机制的确立,才使 我国的发展得到了重新转轨定向,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要推进发展,必须重视对 发展机制的研究。二是发展规则的重组。发展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不同时期、 不同性质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规则。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就是各种规则的一种新组合 。像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就是计划生产规则、平均分配规则、资源统一调拨规则、垂 直管理规则等的耦合,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则是市场规则、平等竞争规则、利益激 励规则、按劳动和生产要素分配规则等新规则的组合。正是这种新的组合,构成了新的 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适时地调整和重组发展的规则,正是发展的内在要求。三是发展 中各种关系的重组。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关系,发展就是各种关系交互作用的产物。发 展的程度越高,其关系也就越复杂。各种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制约着发展。因此,发 展就意味着各种关系的调整,意味着新的关系体系的建立。
其次,发展是一种创新。发展不是一种简单的量的扩张,更重要的是一种新质的形成 。尤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仅仅延续原有的量的扩张的 老路,固守原有的发展模式,发展没有多大的指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在发展观 上确立起创新的理念,用创新引导发展。这里讲的创新,并不是一般的技术创新、管理 创新等,而主要是指发展整体思路、总体内容的创新。这样的创新性发展,不仅是原有 发展水平的重大提升,而且是原有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不仅是新的发展因素的增加, 而且是发展内容新的调整;不仅是原来未被关注的东西得以彰显,而且是在原有的基础 上创造出大量的新东西以影响和控制发展;不仅是原有发展格局的某种变动,而且是在 更高层次上的整体跃迁。这样的发展本质上是创新,发展与创新难舍难分。事实上,面 对新世纪,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离开了创新,很难谈论什么发展。而且,创新也不能 被简单地理解为发展的手段,同时要把它看作是发展的基本规定,或者说,发展就是创 新。只有在发展的目标、发展的战略、发展的方法和措施等基本方面都得到新的变革和 完善并得到有效整合之后,才有发展新的起色。
既然说发展是一种重组,是一种创新,那么,究竟如何理解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发展 之间的关系呢?进而言之,各种不同的发展观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实际上, 突出发展是一种重组和创新,并不意味着不同发展之间是一种断裂。发展是连续性与间 断性的统一。发展是一个链条,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这一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既然是链 条,就不管是什么阶段上的发展都有一以贯之的东西存在,都要遵循发展的一般规律或 准则;既然是环节,那就表明一定阶段上的发展确实有别于其他阶段的发展,不同的发 展阶段和发展形态有其明显的特殊性。不过,应当指出的是,这里讲的链条关系不同于 物理学上的链条关系。物理学链条上不同环节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纯粹机械性的联结,而 社会发展链条上不同环节之间的联系则是一种发展中的有机联系。也就是说,尽管不同 阶段的发展各有其特殊性,但后一阶段的发展并不是完全独立于前一阶段的发展,而是 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产生并充分吸收继承前一阶段的成果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滚动式 的发展。所谓发展是重组和创新,并不是脱离原有的基础的随意创造,而是在现有基础 上的重大变革与调整。任何重组和创新都不能没有前提和条件。发展观也是如此。在今 天谈到发展问题时,我们都主张用新的发展观来代替传统的发展观。这样讲,原则上肯 定没有错,但在具体理解上,又要辩证地看待。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只看作经济增长确 实是片面的,但确立新的发展观并不是要完全抛弃、否定传统发展观,因为强调经济增 长、强调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永远是发展的主题,是发展最基本的内容,离开了经济发 展,其他一切都谈不上。传统发展观的错误不在于它强调了经济增长,而主要在于它把 经济增长推到了极致,以致对发展作出了以偏概全的理解。因此,新发展观取代传统发 展观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替代,而是将其合理成分包含于其中并加以新的融合、改造,形 成了新的发展观念。就此说来,发展观也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在这方面,切忌极 端化的思维,不能为了强调新的发展观而对以往的发展观全盘否定,不能在泼脏水的同 时连婴儿也一起泼掉。任何发展形态和发展观都是“暂时的和历史的”,每一种形态和 观念“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 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 让位于更高的阶段”。(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7页。)正确地看待新旧 发展观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应是我们树立合理的发展理念的基本态度。
近年来,有感于发展中出现的环境破坏、生态危机以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科技发展 而带来的人文失落、价值失衡等问题,对传统发展观的批判不绝于耳。应当说,这样的 批判所揭露的问题、所明示的方向、所倡导的理念确实是对的,延用传统的发展观显然 无法适应和指导当代的发展实践。但是,在进行批判的同时,切莫制造新的人文与科技 的对立、人文与经济的对立。一方面,人文与科技、经济并不是天然对立的,不能讲人 文就讳言功利,真正的人文是建基于功利而又超越功利的。另一方面,发展中出现的问 题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发展才是硬道理。不能因为发展中出现了问题就怀疑 发展。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来说,确立新的发展观决不是要轻视经济发展,而是要使经 济发展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目标。也就是说,新的发展观所要考虑的问题,不在于要不 要经济发展,而在于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只要把人作为发展的目标和中心 ,经济发展当然越快越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总的目 标下,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以,正确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和 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就是发展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