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精准扶贫路径探析论文_刘玉海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路径探析论文_刘玉海

(中国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河北 沧州 061001)

摘要:贫困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的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减少贫困、消除贫困、共同富裕是党和政府奋斗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体现,同时贫困问题也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方向。精准扶贫自从在2015年中共中央的第十三次五年规划中被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金融是国民经济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进行各项资源配置优化的关键所在,同样也是改变贫困人口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正确合理的引导金融力量进入精准扶贫体系是十分有效的减贫措施之一。本文当中便对于金融支持下的精准扶贫路径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金融支持;精准扶贫;路径

引言

如今,我国对扶贫、脱贫工作继续保持着重点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核心是精准化,要求扶贫工作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精准。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我国扶贫工作缺乏精细化理念,不仅体现在财政扶贫资金运用方面,还体现在贫困人口识别、等多个方面,切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的成效。这不仅是国家层面对扶贫工作重视的体现,也彰显了减贫是实现我国共同富裕这个目标的必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的各项战略部署,取得了实质性效果。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时期,返贫现象发生频繁,唯有力度充分,发挥金融的扶贫功能作用,进一步提升金融扶贫的缺失效率,优化金融扶贫的具体形式,才能既降低贫困人口比例,又保障银行等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续航发展。

1.优化金融扶贫环境,构建完备的金融扶贫体系

金融扶贫更加看重贫困人群通过自身生产实现脱贫的能力,从而实现金融业务的可持续运营。为了实现贫困地区长期可持续的金敲服务供给,需要不断完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信用体系、支付环境等方面着手,优化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信用体系。

1.1积极构建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和信息共享制度

在扶贫贷款发放过程中,由于贫困群体所拥有的可以抵押物品匮乏,信用便成为他们获得扶贫贷款的重要途径。为了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建设在金融扶贫领域中的积极作用针对贫困户中的部分“失信”群体开展信用重建工作,即在金融精准扶贫过程中,针对存在不良信用记录但非主观恶意,仍具有一定生产经营意愿和偿贷能力的贫困户,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综合措施,优化其信用状况,从而提升其信贷获得能力。金融机构出于成本、风险和收益的考虑,倾向于选择信用记录良好的客户作为贷款对象。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有利于信用良好的贫困户更加便利地获得生产信贷资金。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要做到:第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重点对象,为其建立贫困地区电子信用挡案,夯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并将其纳入到业务考核范畴,将其信贷记录和信贷动态关联。第二,建立信用共享机制,确保搜集统计到的数据在扶贫机构中实现公开化,跨部门跨机构传递,充分发挥信用体系的作用。第三,针对贫困群体抗风险能力弱、发展能力有限等现实特点,应建立一套科学的、弹性的适合当地特点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制度并加强信用等级评定结果的应用,对贫困群体的信贷情况进行评估,对不同信用等级的贫困群体,给予不同的授信额度、利率、补贴补助等,对等级高的客户给予相应的优惠。但是,允许贫困群体通过累积性信用平抑等方法消除不良信用,避免“一次否决”情况的发生。第四,选择基础好、条件相对成熟的县(市、区)作为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积极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深入推进青年信用示范户工作,不断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探索具有有效的,适应本省实际情况的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和管理模式。第五,充分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的人际互动关系,完善信用信息,降低违约风险。第六,对于逃废债行为,地方政府应依法严肃惩处,有效维护金融债权,将金融信用环境测评工作作为县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考核指标。

1.2优化扶贫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建立金融扶贫评估体系

农村金融扶贫涉及的部门较多,涉及的业务领域多元,各主体的资金、人力投入均较大。制定科学精确的统计指标,有利于评估各金融部门的效率,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果,同时,也能为各部门的扶贫工作提供一个衡量尺度和努力的方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优化扶贫金融统计指标体系,首先要设计科学的统计指标,传统的评价指标,例如涉农贷款余额并不能反映贫困农户获得信贷的情况。其次,统计部口应加大财力和人力的投入,金融精准扶贫为指导,精准统计扶贫资金的去向和贫困情况的改善。最后,统计数据应更加公平公开,金融扶贫工作应接受群众、媒体的监督。

1.3科学制定优惠政策,构建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机制

政府是农村金融扶贫事业的管理者和统筹者,通过科学完善的政策来引导和激励各市场主体开展金融扶贫工作。科学有效的扶贫政策可以提升金融机构扶贫的实力,激发金融机构精准扶贫的积极性。具体措施有:第一,对涉农金融机构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提供优惠利率,对积极开展金融扶贫的涉农金融机构给予央行再贷款政策倾斜。第二,完善落实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风险补偿金主要用于到户贷款和项目贷款的利息补贴,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扶贫的成本,弥补坏账风险。第三,扩大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覆盖的范围,积极向上级行申请执行更优惠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更多的流动资金,这样有助于防止“一刀切”,增强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增加金融机构扶贫的可用资金,降低了金融化构扶贫的经营成本。“差别化”应体现在对不同贫困程度地区有差别,也应根据金融机构扶贫的信贷结构和比例的差别,给予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利率。第四,应加强政银合作,为当地特色产业企业申请优惠利率和政府贴息。

2.完善金融扶贫工作有关机制

2.1完善扶贫工作的多方协调工作机制

完善扶贫工作的多方协调工作机制,就是完善农业专业合作社、基层政府及农村金融机构多方协调的工作机制。农村合作社、基层政府以及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的主要力量,建立三者相互联系协调的工作机制,能够建立金融产业扶贫工作支持、促进工作的良好基础,有利于经验的积累,进一步增强金融产业扶贫责任、信息与办法。在长期扎根“三农”与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农村合作社、基层政府及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三方相互协调机制,利用自身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自觉增强扶贫意识,担当金融扶贫的社会责任,在推进自身加快发展的同时,开展普惠金融服务,为扶贫工作做出了贡献。

2.2完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问题的反馈机制

金融扶贫工作中许多问题的存在由于反馈机制的缺失而一直积存着,对扶贫工作的全面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只有完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问题反馈机制,才能有效监测扶贫工作中的欺骗、优亲厚友等内部问题,减少问题的发生。

监督部门进行定期抽查反馈,实施动态监测,对相关数据进行校准与补充,上下级相互联动进行阶段性问题反馈,才能有效减少金融扶贫过程中诸多不易被察觉的问题。同时,建立不定期以及严格的问责制度,一旦反馈出问题所在之后,要及时进行纠正,确实切除扶贫毒瘤,不放过每一个隐藏问题。最后要将广大贫困群众纳入扶贫监督管理队伍中,基层需要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才能反馈实践过程中的确实问题,建立起群众声音采集机制,发动广大群众对金融扶贫资金进行全网覆盖式监督反馈操作。总的来说,只有建立并完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问题反馈机制,给予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与反馈权,才能使金融扶贫真正地实现“精准”目标,将小额贷款等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

结束语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凸显,这就给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探究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路径对于贫困地区尽早脱离贫困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起金融支持精准扶贫路径的探析,加强金融支持的力度,助力精准扶贫。

参考文献

[1]王慧.乡村振兴背景下精准扶贫的金融支持路径研究[J].南方农机,2019,50(07):60.

[2]尘永魁.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实践与路径选择[J].金融发展研究,2017(08):87-88.

[3]生厚良.金融支持精准扶贫中的定位及路径[N]. 金融时报,2017-05-15(011).

[4]尹东权.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以穆棱个案为例[J].黑龙江金融,2016(03):69-71.

论文作者:刘玉海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7

标签:;  ;  ;  ;  ;  ;  ;  ;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路径探析论文_刘玉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