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研究
康 洁
(青海省图书馆,青海 西宁 810001)
摘 要: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应用,推进以图书馆为主要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现代化,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成果,研究并应用大数据技术,借此提高以图书馆为主要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能力。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为社会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权利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制度的系统。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为进一步彰显公共文化服务,在社会进步中的价值,就必须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时代发展的新元素。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在基层实现共建共享,同时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同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出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依托,推动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和数字博物馆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这为以图书馆为主要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明了方向。
火草叶片和根部长满黄白色细毛,可晒干作火镰打火用的火绒;古代用燧石取火时,也多用其作为引火的易燃物,故命名为火草。火草每株有5~10片叶子,为尖矛状,叶背为薄膜状的白色纤维,交织无序,可撕下捻线,多与麻或棉混织成布料。
在近两个小时与肖建国的对话中,我们不仅了解到王选院士为人师的钻研精神和高尚师德,而且也通过肖建国对于过去拼搏历程的回顾,体会到持续的创新精神和永不妥协的奋斗精神。愿这样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新一代印刷人努力前进的无穷动力。
一、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的背景
(一)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运用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
公共文化服务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或由经过授权的公共机构,利用公共资源,向公民提供文化产品、设施、活动等服务,以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这体现了政府的责任,也顺应了民众文化需求的变化。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公共文化方面,如何解决好这一矛盾,“美好生活需要”在公共文化方面有哪些具体表现,如何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如何充分利用数据资源的共享与对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成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关键。事实上,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发展的顶层设计,重现提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治理能效、打造数据驱动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链、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示范,以加快实现在“十三五”期间建成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目标。这表明数字信息资源及其服务手段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已经得以充分重视,与场馆服务、流动服务一道构成公共文化服务的三大基础。
(二)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运用是公共文化服务实践的需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机构、要素很多。主要指公益性文化机构,如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等。这些机构因任务、职能不同,拥有的基础资源有所不同。例如,图书馆主要以图书、期刊等纸质文献与文献数据为主,数据的呈现以文本为主,资源本身是静态的,资源的更新是持续的,资源的使用具有很强的知识功能。不同类型公共文化机构之间的资源规模、资源类型以及数字化程度差别很大,这些有着巨大差异的资源合集构成了公共文化大数据的主体。如何将这些异质异构的数据融合汇聚到一起,实现一个共同的服务目标,以往重在解决“量”的问题的大数据理念和技术并没有给出现成的解决方案,需要我们结合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进行探索。
(三)大数据在其他领域的成功运用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良好借鉴
通过对一个地区的人口大数据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对文化产品需求差异的原因和后果来揭示社会公众对文化产品的准确需求。从而准确研判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策略、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立项、设施项目的合理布局、服务能力精准化,准确识别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图书馆所在地区内的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热点需求。探索适应大数据特征的以图书馆为主要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的新方式,进而推进大数据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各个领域的有效应用。
二、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现状
推进以图书馆为主要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现代化,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成果,研究并应用大数据技术,借此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应用。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大数据。随着大数据的兴起,基于大数据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热门话题。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在内的社会各界和多个学科莫不跃跃欲试,与大数据社会服务有关的研究项目、会议和组织一时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2016年3月,“文化上海云”作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省级区域全覆盖的“互联网+”公共文化平台正式上线,运行9个月来,平台平均每个月为市民推送1万场活动信息,每月访问量达1500万人次,平台活跃用户量达到100万,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基本形成; 2017年,成都市文广旅游局依托成都广电融媒大数据中心的技术力量,上线了“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绩效管理平台”。该平台分为数据分析、基础数据、评价数据、在线考核、分享系统五大功能板块,实现了数字智能联动管理,推动公共文化管理服务和数字服务协同发展; 2017年4月,南京图书馆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实践基地”,同年启动了“江苏省公共图书馆大数据中心”项目,全面采集了全省公共图书馆用书数据、服务数据、资源数据,建设全省公共图书馆大数据中心。即使在大数据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也离不开社会研究。社会服务是操作,社会研究获得是原理,离开原理的操作不可能走得太远。大数据为揭示社会活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如能取得突破,其科学和应用价值不可估量。
一个地区的社会是否有活力,这与该地区的图书馆对社会的有效服务密不可分。图书馆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播和交流中心,是社会公众接受终身教育的场所。图书馆对人口大数据的正确把握可以有效的帮助图书馆在制定各项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进行科学预测。因为人口大数据里面包括了人口的分布数量、质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结婚离婚生育数量、人口流动状况等大数据内容。图书馆以此为依据对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资金和图书馆掌握的公共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配置。
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的技术依据是已有的大数据研究成果。目前已经涉及大数据研究的主要成果主要包括大数据的采样、表示、不一致问题、超高维问题、不确定维问题、不适定性问题的研究成果。
不同地方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结构不同、人口大数据不同,导致不同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出现与当地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大数据相适应的现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社会发展的差距。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主要载体,既是文化产品的传播者,也是文化产品的再生产者,还是文化产品实现其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以图书馆为主要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最大限度的实现其社会价值,就应该以文化产品的服务对象,也就是社会大众那里寻求社会大众对文化产品的具体需求,这里就必须运用大数据的理论。因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必须对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人口结构的大数据进行仔细研究,从而对图书馆所在地区的各种文化产品的种类、层次、易读性等文化产品的大数据进行准确的研判。例如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以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在南海边上的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新兴城市,这里的产业以高科技转化为主,以吸纳中西文明的精华为特点,在短短的40年成为令世界瞩目的成为除了美国硅谷以外最具发展活动的地区之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如饥似渴的吸纳中西文化中的精华成为这里公共文化产品的主旋律。所以这里的图书馆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以上述文化产品为主。
三、社会人口结构是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的根本所在
当前大数据开发中同时存在两种取向:一种是应用取向,一种是科学取向。迈尔·舍恩伯格和库克耶的观点虽然以纵论大数据的面目出现,实际只是应用取向的表现。随着不同地区社会发展结构不同,社会人口结构也会发生与此相适应的变化,社会人口结构是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的根本所在。必须以社会公众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为导向,提升以公共图书馆为主要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利用大数据技术创新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满足社会公众对以图书馆为主要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对大数据应用提出的各种需求。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包括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市区级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在内的完整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系统。在图书馆分工细化、功能完善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推进以图书馆为主要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的应用框架。
根据配置模型公式(6)与(7)与求解步骤,经过三次赋值,得出江苏省各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床位数与医生数的现状年(2016年)最优配置方案,如表1所示。
由于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迅速从传统的农业国转向经济门类齐全、城市化发展快速、生态环境逐渐恢复、社会公众接受教育水平迅速提高、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公众已经从解决生存问题向解决发展问题和获得有质量的生活方式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肩负的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社会责任感也越来越强。以图书馆为主要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最重要的职能是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政治职能。这里就包括了一系列相关的公共文化产品大数据应用的问题。而要实现这个职能,以图书馆为主要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方面应该建立在图书馆所在地的人口结构大数据研判的基础上。因为对人口大数据准确研判是图书馆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服务的根本。这是因为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离开了社会公众,图书馆的服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图书馆的服务就无从谈起。满足社会公众对文化产品的需要是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最核心的要义。
深圳盐田区图书馆是国内首个“智慧图书馆”,图书馆智慧平台由智慧资源系统、智慧感知系统、智慧服务系统和智慧管理系统组成,它通过主动感知图书馆的人和资源,使图书馆的资源、馆员与读者之间达到充分的互动、互联、互通,实现读者的全开放、资源全透明、服务全可预知。
在数据驱动的大数据时代,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是新的趋势。大数据深刻影响着人们思维与决策的方式。“用数据引领创新,用数据驱动发展”是大数据时代的标志,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创新与现代化治理体系构建的新模式与新要素。大数据在搜索引擎、商业及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公共交通以及城市综合治理等领域已经取得了成功应用。大数据在这些领域的成功应用已形成较为丰富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积累了实践应用的成果与经验,为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研究体系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参考。需要通过分析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行业特点、发展阶段与现实需求,形成具有领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研究体系,对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做前瞻性引导。
四、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的具体建议
但是目前图书馆在应用大数据方面的进展并不乐观。正如杜克大学教授、TED创始人阿利里(DanAriely)所调侃的:“每个人都在说,实际都不知道怎么做;每个人都以为别人正在做,于是声称自己也在做。”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大数据在大热之下的大虚。真正需要反思的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是否必要和可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又该如何突破?
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的现实需要是随着我国社会逐渐从封闭保守快速走向开放包容的全球一体化发展,人口的流动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速度都出现了巨大的跨越。全球资源由于人类社会工程技术的巨大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导致以人口流动为核心的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变得越来越便捷。在这种情况下,以图书馆为主要载体的公共文化在服务的过程中将面临因为人口不断的流动而产生快速变化的各种现实问题。比如在我国的高速城市化时期,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流动,由此带来城市产业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更加复杂,群众对公众文化的需求更加多元。因此,研究以图书馆为主要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是为了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一系列实际问题,而这一系列实际问题必须有相应的有效措施实现。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第一,根据当今以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和人口流动为主要特征的人口变动的现实状况,对人口的大数据进行有效的采集整理。通过收集分析民众的文化需求,例如,通过对图书馆借阅行为大数据分析找到读者偏好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推荐服务,并进行效果追踪,建立需求反馈机制,从而更好的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或智能化的服务,进而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务功能和群众满意度,逐步完善以图书馆为主要载体的公共文化精准服务工作。
第二,在掌握图书馆所在地的产业结构和人口变动的大数据基础上对以图书馆为主要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范围的各项服务措施进行科学预判,提前拿出精准有效的服务措施。
第三,逐步完善以图书馆为主要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动适应图书馆所在地的产业结构、社会发展水平、人口流动状况、人口结构等实际情况,在图书馆内部及时更新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方式;改变图书馆内部结构,逐渐把图书馆转型为所在地的公共文化、教育、娱乐、交流中心,及时准确的满足社会公众对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里,迅速的由封闭落后的农耕社会转向开放发达的信息化社会。以人口自由流动为核心的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彻底改变了社会发展格局。社会发展极为迅速,社会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社会公众对文化产品的差异性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以图书馆为主要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就显得极为迫切。
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自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之后在临床广泛应用。与其他生命质量评估量表相比,SF-36量表具有短小、灵活的优点,其内容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方面。腹腔镜下大肠癌根治术病人术后往往伴随排便功能下降症状,反映在SF-36量表中即生理功能评分下降,病人术后焦虑、抑郁情绪反映在SF-36量表中即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下降[9]。
参考文献:
[1]冯仕政.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与社会研究:现状、问题与前景[J].大数据,2016,(02).
[2]孔玉梅.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问题研究[D].湖北大学硕士论文,2018.
[3]马晓磊.重庆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8.
[4]巫志南.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精准供给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9,(01).
[5]刘炜,张奇,张喆昱.大数据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6,(03).
[6]李广建,化柏林.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研究的体系与内容[J].图书馆论坛,2018,(07).
【收稿日期】 2019-08-25
【作者简介】 康 洁,女,青海省图书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公共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49.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5647( 2019) 05— 0089— 04
责任编辑:雨 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