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研究与应用现状论文_叶伟平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研究与应用现状论文_叶伟平

武汉东方华太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50

摘要: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工技术,是缩短工程项目施工工期与降低造价成本的重要技术内容。但在施工应用控制过程中,该项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即存在:技术体系不完善、基础研究缺乏、标准规范不健全以及可持续性不够等问题。为此,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工技术人员应在明确技术应用局限的情况下,找出优化控制的方法策略。这样一来,建筑行业发展就能更进一步的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研究;应用现状

引言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共十九大胜利召开,使实现中国梦的步伐更向前迈进了一步。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为保证生活质量不可或缺的要改善住宿问题,建筑行业自然担起此重任。预制装配式建筑是人们对建筑结构的长期探索及对现场施工方式改进的深刻认识与应用创新,已逐渐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1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概念

首先我们从概念入手开始探究。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形式,建筑过程所需要的主要部件都是在工厂生产加工好的,在施工现场只需要利用恰当的连接方法将所需部件连接起来就可以了。一般来讲,有三种应用比较广泛的预制装配式建筑。第一种是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主要由预制的混凝土部件构成。其整个工作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工厂的预制生产,第二步进行现场施工安装,最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第二种是装配式钢结构。这一部分主要应用钢制的梁和柱进行装配。第三种是预制集装箱式房屋。在这一部分中,集装箱作为基本单元,先完成工厂内的流水加工生产,再进行现场组装。与其他两种结构的工作方式相比,这种方式在拼接时具有多样性,处理比较灵活。最后进行内部的整修,可以赋予建筑结构各种不同的特色。

2预制装配式结构特点

传统建筑工程结构现浇整体式施工模式的运用,其虽然确实具备着较为突出的实用价值,但也存在着明显弊端,比如现浇整体式结构的处理容易导致施工现场作业量增加,工期相对延长,还容易带来较为明显的现场环境污染。基于此,预制装配式结构的施工处理就成为可供选择的新技术,其能够有效实现理想的施工优化,采用预先在工厂制作好的构件进行现场直接安装,其具体施工特点表现如下:

2.1 施工现场操作便捷高效

对于预制装配式结构施工模式在现场的具体操作,其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因为其不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各个构件的加工制造,仅需要采用现成的构件进行安装即可,如此较好实现理想的高效处理,降低了施工现场的工作强度,缩短了施工工期,加快施工进度。

2.2 经济效益明显

预制装配式结构的施工处理,表现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这不仅在施工现场工作量的降低上,还体现在整体施工操作流程中。比如预制装配式结构的施工处理不需要较长时间的养护操作,避免了该方面费用的支出;具体底模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节约效果,减少了周转材料的投入量,同样体现经济效益;在施工材料的浪费方面,预制装配式结构施工同样也能够有效控制,降低了可能出现的材料浪费威胁。

2.3 绿色环保

在施工现场采用预制装配式结构进行处理还能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环保效果,其对于实现“四节一环保”的发展要求具备较强的现实意义。结合预制装配式结构施工中绿色环保效益的体现,其具备着较为典型的低能耗以及低排放效果,不会对于周围施工环境产生较为明显的干扰,消耗比较低,如此也就能够有助于整体施工文明环保水平的提升。相对于传统现浇混凝土施工技术手段的运用,其绿色环保价值更为突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 施工精度高

对于预制装配式结构的有效施工建设,其表现出了较高的施工精确度,正是因为该施工模式可以采用现成的构件进行直接组装处理,如此也就必然需要促使其能够具备较强的精确度,避免在任何环节中出现明显偏差,促使其整体协调性较为理想,降低了各类施工问题的产生。当然,这种精确度方面的要求不仅仅是对于施工构件而言,后续的安装以及固定处理,更是需要促使其具备理想精度。

3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工技术应用控制策略

3.1 竖向连接技术优化

在应用灌浆套筒连接方式进行预制墙板施工时,单一的注浆施工难以保证结构作用的稳定性,即难以控制连接部位溢流出来的注浆料与注浆施工的密实度。为此,施工技术应采用坐浆严密、密实且操作简单的预制墙板,即半坐浆半注浆竖向连接施工结构,来进行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的优化控制。此施工过程,技术人员要根据墙板的特点进行分仓处理,以使坐浆料能够将墙板周边的封闭效果得到保障。这里的封闭材料,应选择专用的坐浆料,否则,结构很有可能出现收缩裂缝,进而导致漏浆现象的发生。此外,在预留线管的施工部位,应利用专用的坐浆料进行堵塞。当预制墙板完成固定后,就可对灌浆套筒进行注浆处理,以使预制墙板能够通过坐浆料与灌浆料固定在相应的楼板上。

3.2 暗柱钢筋搭接形式控制

对于预制装配式结构构件施工来说,暗柱钢筋的箍筋处在预制墙板内。当暗柱筋穿过箍筋进行搭接施工,绑扎作业需在狭窄的空间内进行,这就降低了暗柱钢筋搭接施工处理的难度。再加上,搭接部位与预制墙板保温层距离较近,使得焊接施工的控制效果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隐患。为此,工程建设人员应将暗柱筋搭接形式,由焊接改进为机械连接,即采用直径为 16 的钢筋,并以直螺纹连接的方式进行优化控制。如此,就能最大限度的消除结构作用过程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而提高暗柱筋连接施工质量的同时,优化施工控制效果。

3.3 强化板缝施工处理效果

由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叠合板间存在 5~10mm 的拼缝,因此,为避免现浇层浇筑施工的水泥浆从板缝渗漏出去,应在安装定位叠合板后对拼缝进行封堵处理。当叠合板完成定位后,就可在板缝处进行反吊条形模板的操作,即从板的上部向板缝中灌入干硬性灌浆料。此过程,当灌浆料达到目标强度后,就可拆除条形模板,再经板钢筋绑扎与现浇层混凝土现浇来完成处理。值得注意的是,施工处理的后期,应采用抗裂砂浆技术进行板下板缝的处理控制。如此,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叠合板缝的外观与抗裂能力,就将得到有效的保障。

3.4创新施工质量验收

(1)划分检验批次。将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检验内容划分为:预制构件、安装以及连接。而装配整体式结构施工现场涉及钢筋帮扎或是混凝土浇筑等施工,应分别纳入钢筋与混凝土的分项工程进行验收控制。这里的分项工程是指,能够按照结构缝、楼层与施工路段进行验收批次的划分。(2)首件验收。为避免预制构件因生产各种因素,而导致生产预制构件不能满足设计与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相关人员应对首个预制构件进行验收,以形成首件验收记录。当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大批量的施工建设。(3)首段验收。检验安装施工与设计使用要求一致,是保证为大面积施工提供样板引路的重要条件。为此,施工技术人员应综合多方面因素,即在完成施工段预制构件安装与现浇混凝土后,要对首端进行验收控制,以此来保证后续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质量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应与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即通过控制竖向连接技术、暗柱钢筋搭接形式、板缝施工处理效果以及创新施工质量验收等措施方法,来提高技术应用于实践的效果价值。这是推动建筑行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人员应将其充分重视起来,以缓解当前阶段的住房压力需求。

参考文献

[1]井长源,李开明.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实践及问题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6,(6):35.

[2]陆东良.预制装配式(PC)结构设计与案例分析[J].中外建筑,2017,(4):166-169.

[3]李建沛.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与设计[J].工程技术研究,2017,(8):199+233.

论文作者:叶伟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0

标签:;  ;  ;  ;  ;  ;  ;  ;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研究与应用现状论文_叶伟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