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素质教育,强调新课改,但真正去实施的时候,却又回到了“走形式”、“走过场”的老路上。课堂仍是教师的课堂,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在下面聚精会神的听,学生围着老师转,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种单调的学习方式学生早已感到厌倦,觉得枯燥和乏味,甚至滋生厌学情绪。另外,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保持始终高度集中并且容易疲劳,所以难免出现学生思想开小差上课打瞌睡的现象,导致学习效果差,教学质量始终无法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必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坚持教学生需要的知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教学理想,它的提出并不是偶然,是教育研究者对教学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得出的教学命题,成为教学改革者坚持不懈的追求。教育要发展,首先就需要让学生得到发展,学生发展了,反过来也能够促进教师的发展。
“少教多学”,从字面上理解即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少教多学”之“少教”不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更不是弃学生于不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少教”具有几个特点:一是启发性地“教”,即教师不要包办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少做灌输式的“教”,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而适当的帮助;二是针对性地“教”,即教师不要笼统全面地教学,要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展开教学;三是创造性地“教”,即集中时间和精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帮助、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四是发展性地“教”,即教师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通过支架的支撑作用把学生的智力、情感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少教多学”之“多学”,并不是多读书、多背教材,教师要通过“少教”将学生的学习变成发自内心的活动,将学生引向积极学习、深度学习、独立学习的境界。“少教多学”之“多学”具有三个内涵:一是“积极学习”,即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探究观念、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内容,使学习变成发自内心的活动。二是“深度学习”,即学习者积极地探究、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记忆,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的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三是“独立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自主选择、自主思考、自主提问、自主领悟。如果经过学生个体思考可以习得、领悟的学习内容,应该依靠其个人能力独立完成。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少教多学最终要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达到学习的“自能”之境界。
在新型教学模式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已经转变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既可以独立学习,又可在小组内和同伴合作探究,可以自己站出来讲解、演示,也可以在小组或者全部开展讨论,还可以进行表演,呈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感到了学习的快乐,不再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
“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使用,使得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大幅的提高,学生自身树立起一种学习的责任感。学习不再是被动的,而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乐趣。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常常感叹于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却忽视了造成这种情况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新教学模式的使用,也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缺点与不足。使得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使得它充满了乐趣性与创造性。这项极具成效的教改实验,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探索逐渐改进完善的一项创举。作为新一代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积极投身教改道路中来,为祖国的科教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倡导少教多学,并将 “少教多学”这种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贯彻,让学生和老师都获得一个较好的提升,课堂成为师生共学、共成长的一个平台,教学相长也是我们教学的一种思想境界。
论文作者:张立芝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思想论文; 课堂论文; 独立论文; 过程中论文; 学习者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