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学术创新要求“好的”评价机制——4.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制论文,评价论文,以人为本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陈卫平(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所长):
评价体制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考核的机制。问题是,我们建立考核机制以什么为原则?这就是“以人为本”这个原则。首先,现在考核机制里面往往是见物不见人的。关心的是一年发了几篇文章?CSSCI?权威刊物?核心刊物?等等。对于教师来讲,其实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教学科研并重型的,一种是教学为主的,一种是以为社会服务为主的。这三种类型的人,考核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这样才是人性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长,有的人善于写文章,有的人可能不一定善于教学。但是,我们现在都是用一种标准,即教学科研并重型去考核的。
第二,学者创作跟种庄稼一样,总要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因为学术创新要有一个储备,要有一个准备,要有一个酝酿时间。当然,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很好的措施,比如终身教授不用考核等。但还不够,应该更人性化一点。
第三,要对学术成果进行分类。我这里把它分成四类。第一种是学术积累型,包括翻译、古籍的点校等;第二类是学术研究型,这主要是理论研究等;第三类是决策咨询型,这包括国际、经济等方面的研究;第四类是普及通用型。这四类成果对于我们繁荣发展社会科学都是非常需要的。但是,评价标准应该是不一样的,应该把成果分类,然后制定不同的标准。这样使每个人的长处能够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发展,在每一个类型里面,都会出现原创,都会有精品著作出现。
第四,评价主体多元化。现在的评价主体是单一的,只有政府这个部门。我觉得应该鼓励更多的民间的基金会产生。由他们来搞很多学术的评价或评奖,等等,而政府部门应该做的工作是扶植民间的或者是非政府部门的评价的权威性作支撑。这样的话,才能使得评价更加公正、更加客观。
点评: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
陈卫平教授的发言涉及到一些重要的问题,强调了“以人为本”的问题。对于“以人为本”,我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做一些理解。
从人文科学的领域来看,以人为本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体现出人文学科的一些特点。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是个性化的劳动。因此,在评价人文学科成果的时候,应该充分肯定、尊重这样的个性化劳动,在评价机制中充分要引导那些有实质性的、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劳动。从目前来看,这个情况不尽如人意。现在我们比较提倡、比较关注的是所谓集体项目或者是攻关项目,大兵团作战。这样一种评价的导向可能会在相当程度上,偏离人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因为人文学科确确实实是一个个体性很强的研究工作,它不是通过简单的组合、相加的方式来产生结果。
此外,在人文学科的研究评价当中,应当非常注重形式方面和实质方面的统一,而且把着重点放在实质性的方面。从人文学科方面来说,实质性要体现在形成一些具有真正积累意义的成果。所谓积累意义的成果,一方面是已有的积累起来的成果,同时为新的、进一步的研究成果提供一个新的起点。积累意义的成果也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一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可以是提供了新的资料、新的发现,也可以是一种理论性的,也可以是对现实的深入说明。这是所谓积累性的成果。形式化方面,更多地体现在外在的指标上。指标,不管是定量的还是定性的,都体现为一个形式化的指标系统。从学术研究、学术评价来说,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实质性的这样层面,注重形成真正具有积累意义的学术成果。
(本版文字根据论坛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标签:以人为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