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开拓西北振兴中华的“希望工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振兴中华论文,南水北调论文,西线论文,希望工程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如人们预料的那样,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伴生了资源日渐匮乏和东西部经济差距逐渐拉大。
作为一种应对战略,中央随之提出了向西倾斜的新产业政策,并决定将经济建设重点转向大西北。这种大背景使得大多数人不甚了解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又提上议事日程。就在最近,有关的九省区主管领导和国务院有关部委的代表汇聚青海省首府西宁市,进行了工程项目的首次研讨。
迫在眉睫的战略性工程
青海省是中国最大两条河流——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断断续续讨论了四十多年,至今尚在规划中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主战场就在这里。届时,长江上游干流通天河、一级支流雅砻江和二级支流大渡河的过剩水量将被调入黄河上游。
这项跨流域引水计划一旦实现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干旱缺水严重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来说,几近于一场革命。
这项工程直接涉及到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和山西六省区,这里有占全国五分之一的待开发土地和近七成的优质煤炭资源,集中了全国98%以上的稀土金属、近97%的钾盐、67%的镍和近60%的铂族金属,铝、铜、铅、锌的储量也十分可观,被公认为下世纪中叶国内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
可是水资源不足又使地处黄河上中游的这一地区长期以来端着金饭碗讨饭:人均、亩均水量分别只有全国平均值的八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无论是水资源现状,还是“九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都将严重缺水,完全依赖于黄河现有水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因为缺水,这一地区的大面积耕地、草地得不到灌溉,“十年九旱”使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青、甘、蒙、陕、晋均需从外省市调入粮食,加重了财政负担,挤占了建设资金,增加了运输压力,直接影响着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专家预测表明,即使在2000年,该地区粮食供需缺口仍在50亿吨以上。
一位专家在考证了三千多年历史后发现,该地区竟然发生过一千多次大旱灾,饿死者难以数计。近年来,黄河频频断流,不仅频率增加,而且时段在延长。他惊呼:黄河如不补水,泱泱大河有变成季节性河流的危险!
边远山区人畜饮水极其困难,人背畜驮的场面随处可见,有些地方饮用苦水、咸水、高氟水。山西大同矿区由于供水不足,时时发生饮用矿坑水的现象;太原城郊因为饮用污染严重的水而引起多种疾病,怪胎率增加;甘肃定西地区的农民既要“藏粮于民”,也要“藏水于户”,承受双重压力。
工业用水难以保证。山西省大同市在年超采二三千万立方米的情况下,目前日缺水量仍达20万立方米,工矿企业生产常因缺水限产停产或者挤占农业用水。太原化工厂曾因缺水停产20多天,损失1亿元以上。
一些地方为解燃眉之急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如大同市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已由1965年的11.2平方公里扩展到目前的300平方公里。气候转暖下加剧的干旱又便黄河水流减少,整个上中游的生态呈恶化趋势。
有关资料表明,黄土高原森林面积不断减少,秦晋时不少于25万平方公里,南宋时减为20万平方公里,明清时又减为8万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时只有4万平方公里,解放后林木又遭三次大破坏,目前已出现森林危机。
黄河流域西北部被沙漠、戈壁包围又不断内侵,人类活动和水源枯竭引起沙化和潜存沙化的蔓延,涉及区域约10万平方公里。腾格里、乌布兰、巴丹吉林沙漠等不断侵袭农田、草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瘠薄,植被破坏。
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仅为580亿立方米,近年来工农业年用水量为270—300亿立方米,占黄河年径流量的一半左右。随着流域内工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即使尽量节流挖潜,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仍会越来越突出。据初步测算,本世纪末上中游地区将缺水89亿立方米,2020年前后将缺水150—200亿立方米。
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一语中的:“西北地区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水。”他还指出:“西线调水要提上议事日程上研究”。毛泽东主席也曾于五十年代初提出过这一设想,指示有关单位对长江支流进行勘查。但“大跃进”却把这项有重大意义的工作推向了“调水五千亿,开河十万里”的空幻之中。
数据显示,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9513亿立方米,为黄河的16倍,跨流域的西线调水工程可达到全国水资源的以丰补欠,具有开拓西北、振兴华北、加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一项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方略大事。
尽管要在高寒地区进行这样一项巨型水利工程还有许多经济、技术问题等待解决,但却很少有人不支持它。这种共识来自于该项工程的巨大意义——通过刺激西部发展而实现东西部的平衡发展。
技术难题不是不可战胜
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的南水北调工程拟从长江调水七百亿立方米进入黄河,而以地处青藏高原的西线调水工程难度、规模和效益最大。从祖先们跨流域调水工程中得到诸多好处的现代中国人也一直想吃这枚鲜美的坚果。
解放伊始,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就开始查勘、考察两大江河。毛泽东主席在听了引江济黄的设想后表示支持,并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从1952年开始,有关单位对长江支流进行勘查,中间时断时续。1978年后的8年间,黄委会遵照上级部门指示重新开展这项工作,终于于1985年提出了较为可行的西线调水方案:从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分别调水100亿、50亿、50亿立方米的设想,1987年被国家计委列入“七五”计划超前期规划项目。
经过广大科研人员8个寒暑的艰苦奋战,工程的规划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获取了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各方面的珍贵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工程方案的研讨,论证了西线调水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先后提出《西线调水初步研究报告》及《雅砻江调水研究报告》,并经水利部评审通过。西线调水规划研究综合报告亦将于1986年完成。一大批适应高原工作的人才队伍得到锻炼,为开展规划工作准备了条件。
但这并不意味着全部工作的完成。相反,更艰苦的研究摆在面前。首先是调水方案的选择。目前国内共形成四种代表性方案,黄委会规划研究了十几年得出的“一江两河”方案不过是其中之一。人们在赞成它“比较现实可行”的同时,还没有认定它是最佳方案。
长江、黄河两水系上游支流相距虽然只有几十公里,但由于河床高程的原因,必须修建300米左右的高坝才能引水,这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寒地区绝非易事。另外还必须开凿隧洞以便穿越它们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
技术方面虽然存在这两大难题,但在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都不是不可战胜的。刘新副总工程师说,筑坝上的技术困难可以克服,开凿长隧洞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科技资料说明,许多国家为我们提供了长隧洞开凿成功的范例。目前,巴西、秘鲁、英国、日本、俄罗斯、瑞典等国已建设了100公里左右的隧洞数十条,我国铁路、水利、水电、矿山等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也开凿过数十条的大中型隧洞。
现在德、日、美等国都制造开凿隧洞的掘进机械。美国已制造出直径为12.5米的造孔专用开掘机。就世界科研而言,造孔机械制造已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
鉴于调水地区及外围地带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刘新同时也强调了技术上的难度:“要弄清地表地下情况和设计施工条件,工作相当艰巨。”
西线调水施工区域处于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地理环境复杂,科学资料缺乏,要在冻土地带开凿隧洞、雍筑高坝还需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并涉及到多学科的基础课题,工作难度很大。
另外,涉及多个地区和部门的权益分配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即使对水源地区采取补偿措施,但影响范围和补偿程度方面的争议还是难免的。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有个十分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央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根据国家总体利益而进行水资源调配。善于“以史为鉴”的中国人自从公元前三世纪中叶修建了具有跨流域调水性质的都江堰灌溉工程以后,曾在社会稳定、国家权力相对集中的政治条件下修建过许多调水工程。
前述都江堰灌区的效益经久不衰且日益扩大,灌溉面积由解放初期的300万亩发展到1000多万亩;秦代的郑国渠经扩大引水范围后称郑白渠,如今已成为100多万亩的大型灌区,即陕西的泾惠渠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又增建了安徽淠史灌溉工程、引滦入津、引黄济青等跨流域调水工程。
规划中的西线调水当然并非总是好处,有识之士不断呼吁要加强负面影响方面的研究,以期能在早期弥补;工程带来的有关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等方面的软科学研究也亟待深入,它们是国家进行决策的基础。前不久召开的研讨会表明,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
千秋大业早作决断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对西北地区和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生态环境的改善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国家计委国土规划研究所研究员刘颖秋如是说。她的话代表了人们对这一工程的普遍认识。
刘女士在对受水的黄河上中游六省区作了分析后认为,在调水195亿立方米的方案下,总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687亿元人民币。
尽管效益估算因有多种方式而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但没人对西线调水工程的巨大经济效益产生怀疑。
它将有力地带动沿黄经济带农、工、矿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煤炭、火电、有色金属、钢铁、石化等现代化产业基础,使黄河流域重展历史风彩,再现文化雄姿。
据分析,到2000年,我国工业用水万元产值的水资源综合定额是400立方米左右。如果将195亿立方米调水用于工业生产,可增加产值5000亿元;如果用于火电,可增加年发电量1.7亿多度,收入可达115亿元;如果把所调水量的一半用于工矿业供水,仅水费年收入可达20亿元。
黄河中上游地区土地辽阔,开发潜力很大。山西的运城盆地、陕西的渭北高原、内蒙古—宁夏的河套平原、甘肃的景泰灌区、青海的共和盆地等都有扩大灌溉面积的可能。在实现调水近二百亿立方米时,可增产粮食750万吨,人均占有粮食将达到390公斤以上,从而实现地区产需的基本平衡。
刘研究员还说:“与东部地区比较,黄河上中游六省区的经济相对落后,近年来差距越拉越大。调水工程对缩小差距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科委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东西部国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已从五十年代的相差1.7倍扩大到九十年代初的2.4倍。青、甘、宁、陕、蒙、晋6省区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80%。这不利于国家总体经济的均衡发展。
调水工程区内,居住着藏、彝、哈、白、布衣、回、蒙等四百多万少数民族,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生产方式落后,经济文化不发达,实施调水就可推动这一地区各种工业、农业、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快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族经济振兴,保持社会安定。
生态学家也从这一工程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它可减少黄河上中游的水土流失,保持黄河下游河床的稳定,从而为整个北方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年输沙量达16亿吨,其中有四分之一沉积于河道,使下游河床每10年抬高一次,“悬河”不断增高,为防洪安澜只得年复一年地耗资费力。引水入黄可加深河漕,利于防洪。
据统计,这一地区现有沙漠化面积近1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五分之二强,而且不断扩大,吞噬耕地和草场。西线调水将扩大灌溉面积3000万亩以上,腾格里、毛乌素、库布齐3大沙漠及周边地区将变成绿色灌区,成为农林牧综合发展基地。
但专家也同时指出:黄河流域的气候土壤条件决定了灌区易发生次生盐碱化,西线引水应注意这一问题。
另据初步预测,6省区在2030年前劳动力要增加2000多万人,西线调水能产生远远多于这一数目的就业机会,不仅使受水区劳动力就业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还可吸纳部分外地人就业或定居。
这一调水工程还可解决城乡居民3000多万人的生活用水,改善当地人畜饮水条件和水环境,使那些祖祖辈辈饮用高含氟水或生活用水严重困难的农牧民有清洁的水源,遏制地方病蔓延,防治水污染,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有关专家分析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方面是人口、工农业生产集中的地区对水资源需要量的增长,另方面是人类对水资源的调配能力提高,其结果将出现数量更多、规模更大、距离更长的大江大河间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王平针对一些人对西线调水工程存在着的疑虑、畏难情绪,呼吁加强研究进程,增加投入,扩大宣传,以便早日提出最后最好的方案,为国家早作决策打下良好基础。他说:“西线调水工程可为国家培植起战略后方、资源后盾和经济后劲,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标签:黄河论文;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