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微创与开放性修补术治疗胃穿孔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分析论文_曾庆军

 岳阳市一人民医院 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微创孔患者中应用腹腔镜微创手术与开放性修补手术治疗后对患者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医院接受修补术治疗的48例胃穿孔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法进行分组,其中开放组24例患者应用开放性修补手术;腹腔镜组24例患者应用腹腔镜微创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动力的恢复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住院时间少;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短,胃泌素水平高。结论:在微创孔患者中应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有利于患者胃肠动力的恢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微创;开放性修补术;胃穿孔;胃肠动力;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apar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and open repair on the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of patients afte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ethods:Forty-eight patients with gastric perforation who underwent repair in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procedure of the patients. Open-ended patients underwent open repair. The laparoscopic group Twenty-four patients underwent lapar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repair,and the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The operation time of laparoscopic group was short,the blood loss was low,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was small,the recovery time of bowel sounds and the short time of anal exhaust were high,and the level of gastrin was high. Conclusion:The use of lapar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hole is beneficial to the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in patients.

Key words:lapar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open repair;gastric perforation;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胃穿孔是常见的一类消化道溃疡,该类疾病的发生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胃黏膜的保护作用降低等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该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可能给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1]。传统的手术是开腹进行胃修补手术,具有较高临床疗效,但手术给患者胃肠功能影响较大,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影响预后[2]。本次研究旨在对比分析腹腔镜微创手术与开放性修补手术治疗该类疾病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比较,现具体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医院接受修补术治疗的48例胃穿孔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开放组24例患者男14例(占58.33%),女10例(41.67%),年龄在31至76岁之间,中位年龄48岁;根据穿孔部位进行分组,胃窦患者有16例,大弯处患者5例,小弯处患者3例;穿孔时间最短为2h,最长为15h,平均时间为(6.24±0.85)h。腹腔镜组中男15例(占62.50%),女9例(37.50%),年龄在31至79岁之间,中位年龄49岁;根据穿孔部位进行分组,胃窦患者有15例,大弯处患者6例,小弯处患者3例;穿孔时间最短为2h,最长为16h,平均时间为(6.30±0.88)h。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性别组成、年龄)、穿孔部位和时间等资料相仿,具有比较意义。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3]

纳入标准:患者的病情经临床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中胃穿孔的诊断标准;入院后通过影像学检查确定为胃穿孔;患者在进医院治疗前未服用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患者了解这次研究的目的,并配合研究。

排除标准:伴有恶性肿瘤患者;重要器官(心、肾、肝)功能障碍患者;各项指证不符合手术治疗的患者。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胃修补手术,均选用气管插管进行全身麻醉。

开放组:在患者上腹部正中为进行切口,切口长度约12cm,逐层切口皮肤、皮下组织,直至腹膜,进入腹腔,首先将腹腔积液吸除,确定溃疡病灶穿孔部位,应用4号缝合线将穿孔处缝合,应用明胶海绵将其固定,而后用适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将生理盐水吸除干净,安置引流管,一次将各组织缝合。

腹腔镜组:应用腹腔镜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患者选取头高脚低的位置,经脐缘处进行一个弧形切口,建立CO2腹压,压力控制在12~14mmHg,经脐部吧腹腔镜置入,操作孔确定在左右肋骨中线处,经腹腔镜观察患者腹腔内部的具体情况,通过腹腔镜将腹腔积液完全清除,确定穿孔位置,应用腔剪将穿孔部位处的一些组织切除进行活检;在腹腔镜观察下将腹腔缝合,将大网膜覆盖后进行固定,确定穿孔部位无渗漏后,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对腹腔处进行清洗,对于粘稠腹腔液,应用少量生理盐水进行多次冲洗,冲洗完毕后将冲洗液吸取干净;在穿孔处和下腹部置放引流管,术后3~4d取出。

1.4 指标观察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胃肠动力指标:肛门排气、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不同时间的血清胃泌素含量。

1.5 统计分析

对研究所得数据利用SPSS 18.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用χ2检验,检测P值,如果经检测P值小于0.05,则提示经比较两组数据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和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与开放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住院时间少,且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比开放组短(P<0.05)详见表1.

3.讨论

胃穿孔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治疗,随着微创技术的逐步完善,在临床中应用得到推广,在胃穿孔疾病中应用越来越广[4]。通过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微创孔,在手术期间不需进行开腹,通过将腹腔镜置入,应用腹腔镜的成像原理,得到清晰的手术视野,并能顺利完成胃部的各项检查。手术过程中将对患者的创伤降低至最低,给胃肠功能的干扰较小,对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较大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与开放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住院时间少,且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比开放组短(P<0.05)。可能原因是腹腔镜组手术切口小,创伤程度低,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进而较大程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患者肠鸣音和肛门排气时间短,表明腹腔镜手术有利于患者胃肠动力恢复。术后腹腔镜组患者血清胃泌素的水平明显高于开放组,可能原因是手术创伤增加机体中应激性儿茶酚胺的分泌,降低机体胃泌素的分泌量,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因此,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创伤小,应激性性反应弱,有利于患者胃肠动力学恢复。

综上所述,在微创孔患者中应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有利于患者胃肠动力的恢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树民.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治疗胃穿孔术后胃肠动力恢复情况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24):2467-2469.

[2]林莉,朱一宁,朱智军,等.腹腔镜微创手术对胃穿孔患者的疗效及胃肠动力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9):1732-1735.

[3]晋志科,李宗涛,刘涛.腹腔镜下修补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溃疡性胃穿孔的疗效对比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637-638.

[4]黄进,刘晓翔.微创孔微创术式与传统开放性修补术对患者胃肠动力的影响研究[J].河北医学,2016,22(1):40-43.

[5]黄宇,吴克松,陈汉光.微创孔腹腔镜修补术与开腹修补术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对比分析[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12(5):425-427.

论文作者:曾庆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3

标签:;  ;  ;  ;  ;  ;  ;  ;  

腹腔镜微创与开放性修补术治疗胃穿孔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分析论文_曾庆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